APP下载

词汇空缺现象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2015-06-23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现象交际

杨 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词汇空缺现象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杨 文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词汇空缺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的语言体系中,中西方各自存在的空缺词汇有很多。这种现象的存在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较大的阻碍。本文立足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从不同民族生活环境、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历史文化、价值观念、政治体制等几个方面究其原因,剖析其指称意义词汇空缺和词汇内涵意义空缺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从而得出结论:研究词汇空缺现象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词汇空缺;类型;原因;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推行了三十多年,随着与其他国家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我国又实施了汉语国际推广战略。与此同时,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受到外语研究者的广泛重视。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群体之间的交际和沟通,这些参与交际的人或群体往往具有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且是使用同一种语言进行直接的口语交际。跨文化交际研究者侧重于研究在沟通交流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应该注意的问题,保障得体交流的技巧,以及如何才能让对方准确接收自己传递的信息,以确保国际中各国交际和沟通的顺畅进行。各个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背景的形成受到该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的影响。随着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社会法则和语言、文化规则等等,都可能导致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沟通障碍、低效率传达与接收、误解及文化冲突。

二、词汇空缺现象

(一)词汇空缺的定义

“词汇空缺”,即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没有对等或契合的词。语言之间的词汇空缺是一种自然现象,从中我们能体验到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思维和生活环境等差异,是不同民族文化的特异性在交际过程中的折射。例如:我国道家学说中的“阴阳”、“八卦”等词语,因为西方人根本不了解中国道家万物阴阳相辅的学说,如果用“Yin and Yang”,“Light and Shade Principle”或者“the eight diagrams”, “bagua”来表示都是不合适的。

(二)词汇空缺现象的类型

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空缺现象主要表现为指称意义词汇空缺和词汇内涵意义空缺两种。

1. 指称意义词汇空缺

指称意义(Strict and Literal Meaning)是指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义,所表述的是人们在进行语言交际时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英语中的Hippie(嬉皮士),Punk(朋克),Mass(弥撒),Baptism(洗礼)等关于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的词,对于中国文化来说相当陌生。反之,中国特有的中医词汇如:“湿热”、“阳虚”、“四气”、“内动生风”等都很难生动准确的用英语表达。

2. 词汇蕴含意义空缺

蕴含意义(Implied and Suggested Meaning)是指词语内含的情感和联想意义。能体现该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如汉语中的“意思”指语言、文字的意义、意图和思想内容等。例如:某人给领导送红包时,两人有如下对话:

领导:“你这是什么意思?”

某人:“没什么,意思意思。”

领导:“你这就不够意思了。”

某人:“小意思,小意思。”

领导:“你这人真有意思。”

某人:“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

领导:“那我就不好意思了。”

某人:“是我不好意思。”

而在英语中“meaning”只是一个抽象名词,西方人对“意思”的这么多搭配会感到迷惑不解。

自古以来,汉民族就崇尚红色,汉高祖刘邦自称“赤帝之子”;朝中大臣以朱红为官服。由于太阳和火代表着光明和温暖,因此红色常常被赋予吉祥、喜庆、热烈等含义。如:“红红火火”、“走红运”、“开门红”、“满堂红”等;而英语中red却指血腥的、危险的,如red alert(紧急警报);Catch someone red-handed(当场捉住或擒获某人);在经济领域中,红色还指“负债”或“亏损”,in the red(亏损);red ink(赤字)。

又如,西方国家盛行宠物文化,对狗狗更是宠爱有加。朗曼词典将dog解释为man’s best friend, 因此,英语中大量的和狗有关的说法多具褒义或中性。如:top dog (当权派、头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 lucky dog(幸运儿);dog days(假日)。而在汉语中,人们总是用“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腿子”、“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来对他人进行贬低和批评。

再如,中国人受老子“天人合一”观念以及历史典故的影响,赋予各种植物特定的喻意。如“雨后春笋”、“残花败柳”、“松鹤延年”、“瓜田李下”、“望梅止渴”、“柳暗花明”等,而西方语言的这些植物词汇并没有如此联想意义。

中国人讲究“孝悌忠信”,有很强的家族观念,对长幼尊卑,远亲近邻都有具体的称呼,不但要体现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却比较笼统,如下所示:

(三)词汇空缺现象产生的原因

语言起源于生活,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体制等不同,使承载文化信息的语言之间就产生了词汇空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区域和经验的差异

语言反映着客观世界。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其使用的语言词汇都会密切反映。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由于地域上的差异而存在巨大的不同。比如:英国四面环海,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很多与海洋和船有关的习语。其中有些可以与中文词汇意义对应如:as close / dumb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 cast an anchor to winder(未雨绸缪)等,有些则很难找到能够完全对应的:all at rest,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等。中国属于亚洲大陆,人们生活的地方多为土地或丘陵、山峦。汉民族用“挥金如土”表示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而英语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饮食习惯而言,西方人常吃的“Salad”,“Chocolate”, “Hamburger” 在中国只能采用音译,用“沙拉”、“巧克力”、“汉堡包”来表示。同样,中国人餐桌上经常出现的饺子、汤圆、馄饨、糍粑和粽子等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食物在西方语言中也没有等同词汇。

2. 社会风俗和习惯的差异

东西方国家都有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和传统习惯,这些势必会影响人们认识和观察问题的方式方法,产生不同的词汇。例如:小孩满一岁时,中国北部地区会让孩子“抓周”,以抓到的物品预示着长大后会从事某种行业。“二月二,龙抬头”和“三月三,吃鸡蛋”这些风俗习惯都是中国独有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古代劳动人民根据长期经验的积累订立了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事和补充历法。并一直都遵循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农事耕作,汉语中的大多节气,如:惊蛰、芒种、谷雨、小满等都没有合适的英语词汇表达。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此期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给小孩子派红包,西方的圣诞节习俗与之截然不同。它们之间所对应的词汇都是彼此空缺的。

3.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很多优美的传说,比如:“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牛郎和织女”、“愚公移山”、“ 后羿射日” 等。而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的影响。主神宙斯、文艺女神缪斯、太阳神阿波罗、爱神丘比特和春天女神维拉斯等都屡屡出现于西方文学作品中。在中国,姓氏从一出生就是固定的,先于名字的产生;姓之作用是“姓者,统其祖考之所生”,中国人一直遵循集体主义价值观,所以代表宗族团体的“姓”必然放在前,表示对宗族的尊重,而代表个体的名放其后。而在西方,名字的产生先于姓。这和西方人更崇尚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分不开,所以通常将名放在姓之前,体现出尊重个人独立的人格和主体意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在汉语中是贬义词,泛指自私、散漫,而在英语里是褒义词,意为自我发展和成功。

(四)民族思维和心理的差异

不同民族对于同一事物或现象由于思维方式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民族认知心理。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对“龙”(dragon)这种虚构动物的理解了。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自古以来,“龙”一直存在于中国传说中,汉民族的“龙”是鹿角、马面、牛鼻、羊须、蛇身、鹰爪、鱼尾,满身鳞甲,能兴云降雨,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具有至高无上的图腾色彩。“龙腾虎跃”、“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都象征吉祥、神圣和喜庆。而西方的“dragon”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其脸小、背宽、臀肥、尾尖、翼长, 象征邪恶、狠毒。《圣经》中的“the great dragon”就是恶魔撒旦。在西方的电影和文学作品中,“dragon”都是会喷火、破坏力极强的动物。如果在交际过程中将“亚洲四小龙”表达为four dragons 就会贻笑大方,应用four tigers来翻译。类似的例子还有中西方人民对蝙蝠“bat”、猫头鹰“owl”等动物的认知。

(五)政治体制和制度的差异

中国和许多西方国家相比,在政治体制、经济形态和社会制度上都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政治文化土壤不同,一些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词语如“农转非”、“大锅饭”、“三个代表”、“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等具有典型中国味道的词语在英语中都是空缺的。这几年,“四风”(four forms of decadence styles: formalism, bureaucratism, 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八项规定”(“eight-point” anti-bureaucracy and formalism rules)、“群众路线”(mass line)这些有特定含义的政治词汇进入中国特色政治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的政治词汇除了有“四风”和“群众路线”这样正统的词汇,更有很多接地气的说法和提法,比如毛泽东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All the reactionaries are the Paper tiger); 邓小平的“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the cat is black or white, as long as it catches mice); 习大大常说的“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looking in the mirror, straightening the attire, taking a bath and seeking remedies) ,另外,像 “批评要有辣味,让干部红红脸、出出汗”(The weapons of criticism and self-criticism should be well-wielded, with some spice to make every party official blush and sweat a little),还有老虎、苍蝇一起打(take down both “flies and tigers”)都是广受外媒关注的特色词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都会通过词汇来集中反映。中英文语言中的词汇空缺现象会影响人们对于语言的精确理解和把握,从而做出不准确的判断,阻碍人们的正确交流和沟通。因此,了解相关中西方文化知识、树立文化意识,掌握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价值观、思维模式而造成的词汇空缺现象,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有效开展。

[1]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何小群.汉英语言词汇空缺现象解析及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1).

[3] 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 刘重德.文化与语言[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 刘宏.跨文化交际中的空缺现象与文化观念研究[J].外语与外语研究,2005,(7).

[6] 吕璀璀.英汉互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1).

[7] 孙丽娟.从词汇空缺角度透视中西文化之别[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7).

2095-4654(2015)07-0126-03

2015-01-12

H035

A

猜你喜欢

跨文化现象交际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