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周报》:以提升传播力打造影响力

2015-06-19杨跃珍

传媒 2015年4期
关键词:周报权威性北京

文/杨跃珍

《北京周报》是中国唯一的国家级英文新闻周刊,面向关心中国的读者提供中国时事和经济发展的报道和评论,评述重大国际事件,提供权威咨询以及实用的信息服务。目前,《北京周报》已经成为我国外宣周刊中的佼佼者,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英文新闻周刊在寻求自身定位、拓展受众群和打造品牌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创新和大胆实践。在国际传播格局日益复杂的环境下,新时期对外传播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和战略突破。笔者将从四方面探讨《北京周报》的发展之路,以期对我国英文新闻周刊未来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提高可读必读性,加强传播权威性

作为中央级新闻周刊,《北京周报》的新闻报道必须充分体现出信息来源的权威性,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受众的信赖和品牌影响力。《北京周报》明确自身定位,通过加强内容建设实现权威性的提高。具体来讲,权威性就体现在内容的可读性和必读性。一方面,新闻报道尤其是经济报道,所提供的数据、评述要有效吸引读者关注;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广泛普及,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在此形势下逐渐形成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对外传播格局。而面对日益严重的媒体同质化问题,传统期刊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可读性和必读性,这也是《北京周报》的重要报道方针。

《北京周报》作为中央级对外传播的主流媒体,不断加大经济新闻报道的力度和深度,为外国读者提供权威信息,一些独家新闻有效提高了期刊内容的必读性。同时,《北京周报》编辑将国内外专家及在华外国人作为重要的信息源,有效丰富了信息来源渠道。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和报道角度的多元化充分满足了读者个性化信息需求,尤其是深度报道更是如此。《北京周报》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避免了信息来源和报道角度的单一化,刻意选取新闻事件相关领域的典型代表做深度剖析,这不仅提高了期刊的权威性,也提高了期刊的影响力。

比如,2013年第43期《Is theSustainable?》一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在巨大挑战和冲击之下,正在通过一系列的方式实现强劲增长,并分别使用曲线图和柱状图分析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状况,以客观全面地传递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还有2011年第20期的《Inflation On the People's Minds》,全文采用漫画插图的形式来说明人均生产总值上涨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并指出稳定物价和抑制通货膨胀是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文章以普通工人生活为例,用故事化报道的方式形象地分析了各项经济指标,全面提高了文章可读性,加强了报道权威性。

注重深度报道,加强传播有效性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纸媒的时效性是无法与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相媲美的,所以《北京周报》另辟蹊径,非常注重新闻信息的深度报道,例如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解读以及对经济走向的预测,能够有效满足国外精英受众的信息需求,尽管这些读者的规模并不是很大,但他们处于社会中上层,在社会舆论引导方面具有较强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是社会信息传播的关键环节,能够影响并引导舆论场的凝聚。深度剖析的前提是不违反相关政策规定,这些评论和分析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在日益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英文新闻周刊要不断探索内容深入性和传播有效性,摒弃传统的“只报道正面新闻”的错误理念,在许多涉及中国的负面新闻上不应一味地躲避或保持沉默。从汶川地震、亚洲青年运动会到中国经济转型,从2014年“两会”召开、强力反腐到恐怖袭击及各类民生问题,《北京周报》在前期策划、报道角度和观点深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

做好全面报道,提高传播服务性

《北京周报》在对外经济报道方面充分彰显了以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作为对外传播的主流媒体,《北京周报》有责任向全球传播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基本成就,尽量为全球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于国外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北京周报》进行了解疑释惑,对国外媒体不客观、不真实的言论做出了合理反击。服务型经济报道的目标受众是来华投资人士,特别是在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后,广泛吸引了外商来华投资,他们需要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全面而清晰的认识和定位,这就要求对外经济报道要客观真实,充分满足外商的信息需求。《北京周报》对外传播服务性集中体现在权威经济数据、预测性分析、方针政策解读上,这种思想贯穿于《北京周报》报道始末。

此外,《北京周报》对外文化报道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人文风景名胜的介绍为在华生活、来华旅游和喜欢中国文化的国外读者提供了良好平台,将文化报道与新闻报道相结合的特色方式要比专门的文化解读更能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节和体现民族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加了国外读者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包括日常饮食、影视剧中的民俗风情等,都是可以有效吸引国外读者的信息点。

比如,2014年第30期《Good Omens》分析了我国港口经济的发展现状,预测了我国GDP将持续稳定增长的趋势,并解读了中国政府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而提出的新政策,为国外投资人提供真实了解国内经济环境的权威信息。2014年第41期《HANZI Crisis》通过对当前非常红热的电视节目《汉字听写大会》的分析,指出我国手写汉字在数字时代受到了致命威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汉字危机,文章融合了不同领域专家对汉字未来发展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是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汉字文化的一扇窗口。

积极利用新媒体,提高传播时效性

利用新媒体报道相关新闻信息已经成为《北京周报》提高传播时效性的主要手段,并且成为了其全媒体报道的特色。利用微博平台实现事件第一时间发布,就是《北京周报》全媒体转型的一次成功探索,并已经成为了其新闻生产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在记者采编结束后,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相关信息及时发布到官方微博上。在国内,移动媒体发布微博十分便捷,但是在许多网络技术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记者发布一条微博需要不同设备的转换才能完成,比如,北京周报社非洲分社最终确定的稿件要全部推送到《中国与非洲》的Facebook上,转发回总社的相关信息则要在第一时间内发布到《北京周报》官方微博上。2013年9月18日,《北京周报》官方微博发布:“曾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豪萨语版)在尼日利亚首播”的消息,迅速引发了大量转发、点赞和评论。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传播效果,除了所发布的信息具有一定吸引力之外,与网络大V的转载评论有着密切联系。有网友指出,我国必须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要走向非洲,而且还要走向其他各大洲。可以说,网友的评论都很客观全面,发言水平整体较高,发挥了非常关键的舆论引导作用。

总而言之,中国要想构建良好的国际传播形象,赢取更多的国际舆论话语权,进一步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地位,就必须加强对外传播的探索与创新,并结合实际需要及时调整策略。要想在国际传播的舆论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对外传播品牌媒体。我国英文新闻周刊作为国家对外宣传和国际传播的主体,要学习《北京周报》的报道特色,积极探索出属于自己的品牌构建之路,以便为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做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周报权威性北京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画与理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北京,北京
民主的悖论
哲学百科全书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