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节目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的设计和制作要点

2015-06-19文/肖

传媒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明宫电视节目文本

文/肖 潇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中指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作为电视节目,应不仅仅满足于信息的传递过程,更需要文化来支撑,而这种传播就是“仪式观”。另外,电视已是传播中国文化、推广中国文化和发扬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之一。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更需要走出去,电视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电视节目运作结合起来,这将是未来电视节目发展的方向。

节目设计的原则

经济和文化并非对立的两个主体,两者在电视节目中亦能体现出融合。首先,电视节目作为传播的载体,以传播文化为使命,为促进广播电视的发展而贡献力量。其次,电视节目要生存,要拼收视率,就必须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形势促使了两者的融合。

以中国文化为主体。中国文化跨越几千年,从宫廷礼仪到民间习俗,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涵盖了各个行业、各领域。节目要巧妙地融入艺术,注重以艺术的形式传递中国元素和人文情怀,最好是深入浅出,以小见大,再加上饱满的画面感,兼顾各类观众的口味。值得注意的是,节目设计过程中要明确应如何选取文化素材,选取素材本身蕴涵哪些意义,能达到何种效果。明确了素材使用的目的,节目才能达到特定的效果。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大明宫》这两部作品的成功之处都在于其本身蕴藏的文化内涵和解说词的巧妙配合。《舌尖上的中国》从普通生活取材,以饮食为角度切入,然后通过后期配音介绍食材的季节,介绍农家的做法,阐释出由食物维系的生生不息的故乡情怀,展现出一幅饮食文化的“市井画卷”。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大明宫》中,作为大唐帝国最恢弘的建筑——大明宫,其象征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节目从这一建筑蕴涵的历史意义入手,挖掘大明宫代表的深层象征意义,让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影像展现于观众面前。这两档节目都是寓文化于解说,通过华丽的影像把中国文化的味道淋漓尽致地散发出来,由此可看到文化依托节目的强大力量。

以市场运作为手段。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电视节目必须遵循市场的规律,必须依靠自身的收视率来生存。其实,用市场运作来推广以文化为基础的电视节目更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内容与宣传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益。

如何达到最大的市场占有率?对内而言,电视节目利用观众熟悉的内容来进行深入宣传,既然节目内容这一变量是固定不变的,宣传就变得极为重要,电视节目利用多少时间来宣传,达到何种宣传效果?这都影响收视的程度。对外而言,节目要走出去,就取决于国外观众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以及接受程度,占有国外市场的前提是制作节目时要考虑观众的已有文化以及我国文化与国外当地文化的衔接。所谓“衔接”就必须挖掘两国相通的文化共识,这一过程必须重视翻译转换,基于不同背景的语言转换是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如何达到“信达雅”是非常考验翻译者水平的。若将我国大型电视连续剧《甄嬛传》面向国外播出,宫廷礼仪、后宫文化以及语言词义能否被翻译者在不影响本身意义的基础上转换为外国观众所通晓的语言,是非常有挑战性的一项工作。

节目设计的内容

电视节目选取内容一般有三大特征:普遍适用性、形象概括性、真实权威性。首先,就普遍适用性而言,节目既然是以传播中国文化为主旨,选材范围就限制在我国文化领域,如日常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耕种文化,这些都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和自立更生的精神态度。其次,就形象概括性而言,节目素材并不是不加思索地照搬上去,这就需要编导的选择、提炼和升华,必须以真实生活为蓝本。如《舌尖上的中国》以人们“三餐”为主题,但并不是单纯地讲述三餐,其主要挖掘食物背后的亲情关系。最后,就真实权威性而言,电视节目并不是拍摄电视剧或者故事片,它以真实的文化为基础,不得虚构和扭曲历史,如《大明宫》以史学为前提,真实地展现了大明宫所代表的大唐王朝的兴衰。

根据电视节目的选材特征,基于我国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的设计,主要从大处和小处两方面取材。

从大处取材,主要是从我国悠久历史衍生出的文化着手。从盘古开天辟地到诸子百家争鸣,从王朝更替到“四大发明”的逐一传世,从文人骚客独领风骚到“四大名著”的先后出现,这些大的取材背景让节目设计组从大处着眼,用更大的篇幅来展现历史画卷,让观众感受到节目悠远流长的壮观场景和宏大述事的独特气势。如关于“丝绸之路”的纪录片就有多部,就拿《新丝绸之路》来说,节目设计就是为了再现悲壮的古战场、探索神秘的古商道、重现恢弘的古文明,一条“丝路”展现的是多国的风土人情,再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如今“丝绸之路”申遗成功,电视节目也算是功臣之一。

从小处取材,主要是从民间地理文化以及平常生活中的人物着手。对文化来说,大有大的气魄,小也有小的精致,像湘绣、苏绣等多种刺绣,隶书、楷书等多种字体,越剧、京剧等多种戏曲。《大秦腔》是西安电视台的一档秦腔节目,这档节目就是以戏曲为文化支撑,节目设计全程都围绕秦腔为主体展开,不仅播出经典的秦腔名段,还向观众介绍戏曲的背景以及相关的戏曲知识,不仅让秦腔爱好者欣赏到名家风采,也让更多的观众接触秦腔、了解秦腔。

“电视人在策划相关电视节目的时候,既要保持电视节目的普及性、大众性和形象性等各种特点,还要依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和内容,丰富节目的内涵,增加电视节目的知识性。”总之,在节目选取素材的三大原则下,按照节目的定位需求来攫取所需的素材,多角度多侧面来依托电视节目推介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正在发展中的新兴文化,使观众在欣赏节目时就学到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是电视人不断追求的目标。

节目制作的要点

节目设计主要偏向于理念、内容和运作的设计,而节目制作则是在节目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进行具体操作,如拍摄的画面、后期的配音以及文本的解说等各种形式。只有画面、音乐与解说有机配合,再加上切换画面的效果与片头片尾的艺术化设计,才能在很大程度上准确传递电视节目所蕴涵文化的效果,也才能保证节目播出的质量。

场景。场景即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电视是用画面来说话的,依靠的是视觉效果,它彰显的是渲染力和表现力。当拍摄的素材从大处着笔时,选择仰拍或者俯拍等技巧,如拍摄故宫、长城、长江、黄河时,由于地域范围广、拍摄幅度大,为了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必须找好拍摄角度,甚至会用到航拍,给观众以雄浑壮阔之感。当拍摄的素材是从小处着笔时,就得选择特写等拍摄手段,如拍摄江南水乡,就得把小桥、流水、石板路、农舍等多种意象有序地组合起来,表现出细腻温婉的感觉,观众从画面中就能扑捉到足够的信息。此外,光的运用至关重要,天空的变幻、云彩的飘动、树影的斑驳对意境的营造很重要,光的明亮程度对电视节目拍摄来说有着起承转合之效,光线太足极易曝光过度,太暗则显示不出效果,光线就如场景的基调,它的明亮决定这幅“画卷”是悲还是喜,是壮阔还是宁静。只有恰当地拍摄画面和运用光线,展现出精美的场景,才能加大传播效果,增加节目的美誉度。

配音。人们感知外部世界,主要是靠视觉和听觉。节目中不仅要有场景画面,更要有音乐相配合,才能达到加倍宣传效果。电视节目的配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背景音乐,二是配音员的配音。首先,就节目的背景音乐而言,选择用中国古典乐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描绘战争的残酷,可能会选择战鼓营造急促感;描绘家河破败时,会选择二胡演奏体现凄凉感;在展现田园水乡时,选择古筝体现灵动感,至于何种时候运用何种音乐,这就需要节目编导的灵活使用,视具体情形而定。其次,就配音员的配音而言,因为解说词展现的是节目内容的核心,所以对配音员的要求会比较高。第一必须选择符合节目的音色,如《舌尖上的中国》的配音必须雄浑温厚,贴近百姓,《大明宫》的配音必须有经过岁月历练而展现出的沧桑感,《丝绸之路》的配音必须有辽阔畅远的感觉;第二对配音员情感的要求,有感染力的声音一定是抑扬顿挫的,大素材要求声音的浑厚,小素材要求声音的细腻,声音定位很关键,只有和谐的配音才能提升节目的质量。

文本。所谓文本,主要是指专题片等电视节目的解说词。需精美且符合节目的效果,能与节目画面、配乐等相得益彰的解说词才能征服观众。由于这类电视节目是基于中国文化传播的,所以节目定位决定文本,如果定位是面向广大群众的,文本必定是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如果定位是特定人群的,文本必定专业性较强。除了定位,节目风格也决定文本的风格,如专门解析我国古诗词一类的节目,其撰写文本的人必定要有沉厚的文学积淀和语言素养,才能把古人的诗情、诗意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这类节目对文本写作的要求较高,只有优美的文字才能塑造出优美的意境,导演要根据节目定位和风格来选取合适的文本,通过一定的文字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博大,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电视节目的内涵和价值。

猜你喜欢

大明宫电视节目文本
走在大明宫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唐大明宫图》再现盛世荣光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