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自我实现

2015-06-11张弛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自我实现当代大学生

张弛

摘 要:受全球化、信息化时代浪潮的冲击,经典阅读特别是文学经典阅读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小众化甚至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我们试图通过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自我实现的途径、意义,来探讨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文学经典阅读的习惯。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文学经典阅读 自我实现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信息,丰富思想,增长见识最原初、最普遍的方式。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读图时代”和“时尚阅读”成为当下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传统阅读——经典阅读,特别是文学经典阅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大学生作为接受先锋文化,理念最便利、最迅速的群体,其文学经典阅读境况更为尴尬。在当代大学校园,文学经典阅读已然出现小众化甚至边缘化的窘境。

一、何谓文学经典

“经典”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1}在《辞海》中的解释是:“1.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权威著作;2.古代儒家经典。也泛指宗教的经书。”{2}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经典”也有严格的规范和定义。起初“经典”被称之为“书”,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限制,书籍非常少,所以能够记录在书籍上的信息都是权威的。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书”越来越多,其中重要的书籍则被称为“典”。《说文解字》解释“典”为“典者五帝之书也”{3},同时又说“有典有册”“典者大册也”{4},通过“典”和“册”概念的区分,我们很容易看出“典”的珍贵性和权威性。“经”最初见于《庄子·天运篇》,文中将《诗》《书》《礼》《易》《乐》《春秋》称为“六经”。此后,诸多儒家典籍均按此表述,以致在中华文化悠久的传统中,“经典”一直用于指代儒家的权威、规范书籍。进入现代后,“经典”一词被扩展为一切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持续震撼力和权威性的书籍。

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就是指一切超越时空局限的、具有持续震撼力和权威性的文学作品。然而,由于时代特点、审美视角等诸多因素的变化,文学经典的判断标准总是不尽相同。符合本文论述标准的经典作品主要指那些历尽岁月沧桑、经受了历代文学史评价考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它们囊括了古今中外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是人类哲学、伦理和科技社会认知的起点,更是人类文明的传承。

二、当代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境况

2004年,复旦大学推出的《上海大学生发展报告》对当代大学生阅讀习惯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经常阅读人文社会科学典籍和学术类著作期刊的大学生不足三成。{5}2008年,戴建陆、张岚在对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沈阳地区八所高校近一千五百名在校本、专科生及研究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调查中发现,在“大学生课外阅读主要图书类型”一题中,选择“休闲娱乐类书”占到了样本总数的62.1%,明显高于经典名著(35.2%)及其他选项。{6}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浪潮迅速席卷全球,人类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互联网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海量的信息获取渠道,使得当代大学生天生就具备追求效率、渴求前卫和见多识广的互联网时代特性。文学经典往往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深邃的思想表述和独到的艺术内涵,导致文学经典作品与“快餐文化”影响下的人们文化消费习惯并不合拍,与思想前卫却未定型、见识丰富却不系统的当代大学生甚至格格不入。

然而,与之相对应的“读图时代”和“时尚阅读”的当代文学消费明显更受当代大学生的青睐。所谓“读图时代”是相对于文字、文本的阅读时代提出的,它的产生是对图书概念和阅读历史的回归,也是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7}这种直观、单纯的阅读更加适应当下快速消费的文化心理需求。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夏学銮教授认为:图文书的畅销体现了后现代文化对于知识的一种解构,人们从中获得的知识是不系统的、不完整的。{8}他表示,人的心智成长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推敲,人们不应该放弃思考而单纯追求感观。无论怎样,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图像阅读完全丧失了书面文字文本阅读的间接性及其给人物构出的富有感悟特质的想象空间和情蕴意味,丢弃了渗透在文字文本机体中的活的生命与精髓,从而致使经典名著“浮浅化”“庸俗化”,本来博大精深的经典在观众面前变得苍白无力,丧失经典的魅力。{9}特别是在“读图时代”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关于许多文学经典的认知、了解大多源自图像化的文本——影视作品改编。

所谓时尚阅读是一种贴近人们生活现实与情感心理、紧跟时代潮流和社会时尚的阅读形态{10},如科幻、武侠小说、各种成人童话以及休闲生活小品等。这种阅读方式呈现出时代感强、生活气浓、随意度大和出于实用的特征。这类阅读特别吸引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类学科背景的大学生,这就使得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对象非但不是文学经典,更是与之思想性、艺术性完全相背离的通俗消费读物。

综上所述,上海和沈阳的两项调研所得结论实属必然。

三、当代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自我实现的途径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同时当代大学生也是面对就业压力、竞争强度最大的群体之一。实现文学经典阅读的自主性、自觉性,既关系到当代大学生能否完成传承中华文明、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战略,亦关系到大学生自身能否在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文学经典阅读带来的人文素养的积淀,在未来竞争中取得更为广阔的优势。可是,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据2010年3月7日《中国文化报》载: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发布的全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民图书阅读率已连续六年走低。屠锦红、徐林祥在全国三十七所高校四千八百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有48.4%的大学生在大学里没有“阅读”习惯;读自己专业书籍每年超过两本的只占23.6%;76.2%的大学生反映自己缺乏阅读的技巧与策略。{11}

由此可见,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文学经典阅读习惯和积累一定的阅读技巧。文学经典阅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阅读这类作品,包括其纸质版和电子版;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同一经典作品的版本选择,这是阅读方式、阅读能力和阅读效果的综合体现。任何文学经典作品的经典性总是囊括了思想性、艺术性等多个层面的内涵。因此,在文学经典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必须把握文学经典的时空永恒性、文化传承性、艺术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特质。

阅读体验必然是因人而异的,但是文学经典阅读的思想文化和艺术审美体验却是公共的。因此,大學生自我实现文学经典阅读的先决条件应当是关于经典本身的思想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的体悟能力,这得益于大学生自我理性内涵的积淀和学校、社会环境辅助的共同作用。吴宓说:“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是蒸馏(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化的人生,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自我实现的第二步则应当是明确不同的文体当用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文本也应该有不同的阅读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叶黎明博士认为,“阅读经典需回归文本、走向独立、尊重差异”。大学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对于文学经典的不同理解,而文学经典是属于每一个阅读者的。因此,大学生文学经典的自我实现还应重视内化与外化的关系,文学经典带给自己不同的体验需要通过在为人处世、钻研学习时理性、儒雅地体现。

陈寅恪先生认为研究历史应当具备“了解之同情,同情之了解”的阐释先验性。文学经典往往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其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不能超越历史和时空,这是许多大学生在进行经典阅读时经常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一旦突破,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的自主度和自觉度都将大幅提升,同样,也能帮助大学生在文学经典的阅读过程中感悟中华文明的优秀气质、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建构和谐的精神文化家园。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63页。

{2} 《辞海(1999年半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第1406页。

{3}{4} (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6页,第76页。

{5} 张硕:《对大学生阅读经典书籍状况的认识》,《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74-176页。

{6} 戴建陆、张岚:《大学生课外阅读行为调查》,《图书馆学刊》2008年第5期,第61-63页。

{7} 宁圣红:《品评读图时代》,《图书与情报》2006年第6期,第133-134页。

{8} 赵婧:《“读图”的功过与是非》,《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第1期,第9-11页。

{9} 杨松芳:《解析“读图时代”》,《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49-51页。

{10} 曹明海:《大众文化与经典阅读》,《山东图书季刊》2008年第2期,第13-17页。

{11} 屠锦红、徐林祥:《我国当代大学生“母语素养”缺失问题研究》,《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自我实现当代大学生
浅析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正义观培育的路径探析
关于“自我实现”的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