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2015-06-08荣秋勤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每学期教研组校本

荣秋勤

随着学校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校本教研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大家都充分认识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是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

通过教研活动,学会将自己学到的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才能在教学中获得进步,才能拥有教育的快乐。一个富有研究精神的教师和一个远离研究的教师,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一生所获得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会有天壤之别。因此,用心做教研,不仅仅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名教师找到自己良好的生活状态、生存状态的需要。

而现实的状况又如何呢?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校本教研看似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着,甚至做到了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等,但效果总是不太令人满意,教研活动往往“教而不研”或“走过场”,没有收到实效。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校层面上更多的还是控制性管理,缺少指导性管理,这对高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无疑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使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停滞不前。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学校领导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深入教学第一线,指导老师们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同时,要加强教研组长的培训力度,提高教研组长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能有效地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对老师们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学校管理层的组织行为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做法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需求:“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教研活动不是准确回答教学问题的活动,而是组织者搭建平台、营造氛围、提供专业支持,使参与者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学校管理层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政策和措施。二是教师的教研意识淡薄,不明白教研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事实上,教师在从事教研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他们针对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多方探索、分析研究、交流沟通,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不管成果怎么样,光是这个过程中,教师分析、探索、交流,所获得的水平提升会令人振奋。因此,教研活动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搭建了宽广的平台,是促进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实践者,也是研究者。教师要形成研究的自觉意识和自主意识,主动参与教学研究,取得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研究成果,营造出自由、宽松、民主的教研氛围,形成团队合作精神,也有助于教学骨干脱颖而出,完成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蜕变。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那么,如何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呢?

经过多年努力,我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本教研制度,有明确的校本教研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工作目标和校本教研具体制度,全体教师不断加强教学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发展,有效地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是落实学习制度,提升理论水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学习是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必修课,是教师研究的基础。虽然教师学习最基本的方式是自主阅读,但也离不开学校对教师学习的指导与管理。教师学习的指导与管理主要通过活动和制度建设来实现。

每学期初,我校各教研组和教科组都能及时制订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在实际工作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得到贯彻和落实。教研组内经常进行教育理念的学习,交流心得,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为满足教师业务学习之需,学校投入资金每学期免费为教师购买1本教育专著和订阅1本教育杂志。同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周自学、摘录教育理论两篇,每月交教学随笔一篇,每学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教师们畅谈读书的收获。期末进行教学总结,要求上研讨课的教师写出教学反思,学校每学期组织人员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案例进行评选。

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采取“请进来”的培训形式,每学期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到学校来作报告,进行课改学习与困惑的辅导,通过这一培训形式,进一步更新教师们的教育教学观念。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学习方式,学校经常安排教师到南京、杭州、上海等地听课学习。回校后,通过上传学习心得,上汇报课等,把教研、课改的最新信息和成果传递给每位教师。

二是落实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教研实效,全方位开展教研活动。

我们引导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下工夫,鼓励和督促教师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质量和效益,树立依靠教学研究来提高教学质量的典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提倡相互学习,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教科组的作用,因为这既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办法,也是教师队伍建设长远发展的重要战略保证。我们一方面坚持实行推门听课制度。行政领导在完成自己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抽出时间分学科分年级段对教师分层次进行随堂推门听课,重点评价教师在“讲清、讲透、讲活”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效果,重点指导新上岗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反馈,教导处一阶段一汇总,做好面上的经验共享。另一方面大力推行教学展示制度。明确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内公开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评课的节数不少于20节。

我校教研活动管理模式为:行政—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教科组)—备课组—教师—学生。这种管理模式健全了教研组织机构,加强了对教研的领导,行政领导蹲点教研组,为教研教改活动的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我校教研活动确立了“校本教研日”——每双周三下午,使教研活动制度化。

学校认真组织落实每双周一次的公开教研活动,以新课标的学习、探讨作为重点,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一是保证了教研活动时间。学校严格执行教研活动制度,各教研组坚持每两周举行一次集体活动,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就新课程标准及教材教法进行集中学习、探讨。二是积极引导全体教师参与集体评课,提高教师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学校发挥备课组集团军的优势,以年级学科为单位组成的备课小组每两周一次定期进行集体备课研讨活动,由校行政分工召集,做到活动有主题、有记录、有成效。具体做法:确定备课课题—备课组长主持—主备课人谈教学设计意图—各教师依次谈对教材的处理及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方法—组内研讨,形成共识—主备教师写出详细规范的设计方案—全组教师同上研讨课—学科组教师评课、互动交流—上课教师反思、总结—各人撰写课后反思、教学心得、教学后记—交负责人归结存档。学校每学期还组织一次“课题沙龙研讨活动”,教师依据课题实践中产生的得与失形成话题材料,通过多渠道地收集资料,寻找理论支撑点,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教师们畅所欲言,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提高的喜悦,达到了互进互促的目的。

三是教研模式不断丰富。

一人同课多上法、同课异构上课法和课题研究引领法的实施,使全体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实践证明:一人同课多上法对培养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帮助他们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效果明显。同课异构法的好处在于教师可以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研究活动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课题研究引领法”使教师不断从备课中、教学中、学习研究中发现问题,将教育教学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让课题与工作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我们只有不断创新学习,充分利用教研活动、课题研究、集中培训以及自我学习等所有能有效促进教师学习提高的载体,提高教师朴素的、自觉的研究意识与学习意识,让在研究状态下学习、工作和生活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才能使校本教研真正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猜你喜欢

每学期教研组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英语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
让人忍俊不禁的课堂
给中学历史教研组长的五点建议
江苏省天一中学语文教研组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