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10万人”“30年”说开去

2015-06-08朱贵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败笔教参特级教师

朱贵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对备课的理解可概括为“精神三变”:从骆驼变为狮子,直至成为婴儿。“骆驼”即听从指导,传承前人的经验和文化,“狮子”意味着自己作决定,对自己负责,“婴儿”代表最后精神重新回到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原点。王老师在备36字的《长相思》时,赏读了1万多字的鉴赏文字,再读成1493字的自我感悟、发现、鉴赏,后来在《诗论》和《说诗》中得到启发,如狮子一样作出决定: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最后在尚未形成完整、连贯的思路中,执教了《长相思》,思路悄然流淌,成为王老师的扛鼎之作。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是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至理名言。然而,我们不少老师将对文本的解读片面地理解为阅读教参和各种教案,丝毫没有让自己潜下心来,沉入词句,涵咏文本,品味语言的艺术,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

叶圣陶曾告诫老师“教参是鸦片”,它会导致我们对文本缺乏独立的有深度的思考,滋生思维的惰性。在我们的教学中,也经常遇到由于解读文本不充分而出现尴尬的事情,或许我们一时间可以用“这个问题以后我们再来研究”“你说得也有一定的道理”来搪塞,但这些所谓的教学机智,久而久之,或许就成为我们不去细读文本的借口。

在观摩了一位老师的公开课后,我更加坚信了一定要细读文本。这位老师在执教《埃及的金字塔》时,紧扣“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来展开教学。课堂上,老师让学生自读文章第3自然段,思考:哪些语句写的是金字塔的宏伟?哪些语句写的是金字塔的精巧?学生交流这一环节中,一位学生认为从“10万人”“30年”体会到了金字塔的精巧。学生回答后,老师立即引导,“‘10万人‘30年说明这工程量多大啊!现在你认为这写的是精巧还是宏伟?”可这位学生一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样儿:“我还是认为写的是精巧。”老师也许没想到学生如此冥顽不灵,一时语塞。在沉寂了5秒后,才挥手让学生坐下。跳过此环节,继续教学。“10万人”“30年”其实说是精巧,也未尝不可,这么多人干了这么长时间,慢工出细活!我想:这也许是本节课最大的败笔,这败笔源于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不够,过度迷信教参。

一周之后,我阅读《小学语文教学》时,看到江苏省特级教师黄桂林校长刊登在杂志上的《埃及的金字塔》的教学实录,黄校长“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走进文本,又跳出文本。

“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黄校长是这样处理的:

在学生朗读后,想象描述: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在学生交流“我仿佛看到了在炎炎烈日之下,许多奴隶光着膀子,奋力抬起沉重的石块一步一步地挪动着脚步”后,老师当起了记者, “真是不幸!”走近学生,现场采访:“这位小伙子,看你一脸沉重的样子,难道你不愿意来建金字塔?”“老人家,您看,您的胡子都白了,为什么到这里来啊?”“你们知道吗?你们也许会创造人间奇迹,为什么还一脸不高兴呢?”最后,师总结:金字塔值得赞叹的是人民的智慧,值得哀叹的是人民的不幸!

老师的解读突破了“唯书”“唯上”的束缚,充分凸显了解读教材的主题意识,学生解读语言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的培养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10万人”“30年”,简简单单的两个数量给两位老师带来的分别是冷场的尴尬和别样的精彩,这其实取决于对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倘若要让课堂成为学生的生命驿站,老师就要去细读文本,蹲下身来,和学生站在一样的高度,思学生之所思,解答他们的疑惑,感受他们的感受,快乐他们的快乐。如此,学生方会在我们的肩头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猜你喜欢

败笔教参特级教师
还原
特级教师批作文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特级教师批作文
改画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麦当劳危机公关的“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