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阅读之循序渐进

2015-06-08冯霞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5期

冯霞

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说:“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这无疑能引起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教学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这对切实提高学生语言素养意义重大。

一、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性初读

何为阅读,“即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大声地从头到尾地仔细朗读课文,这就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一篇文章只有从整体上把握,才能慢慢发掘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和美感,才能品味出文章的魅力。

如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读课文,但每次“读”的目标十分清晰:第一次,读通顺,读流利。第二次,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三次,理清文章脉络。第四次,根据文章脉络再次检查朗读。“读”不仅贯穿了整个课堂,而且都是以整篇课文进行的,但它又不是平铺式的、同一层面地读,而是渐进式的。每次我们拿到一篇文章,有了这样循序渐进式的整体上的把握,才能奠定基础,对文本有自己的思考,产生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从而做到“首先是把文字符号变成声音,后达到对书面材料的理解”。

二、引导学生学会片段性研读

40分钟的语文课堂,时间有限,怎样才能读出高效来?阅读的定义中说: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整体性把握文章的基础上,依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的价值取向、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因素,对课文进行筛选,对重点片段进行研读,非重点部分可以略读。

在内容上最能体现文章主旨,语言表达上又极富特色的,可以作为重点研读的对象。如《船长》一课中哈尔威船长和洛克机械师、奥克勒大副的对话,既展现了船长的人物形象,语言又简洁有力,因此可以确定为重点研读的片段。

确定了研读内容,如何进行呢?《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定位为:“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也就是说,可以研读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这两种研读的途径都可以融合在师生交流与探讨中,从而达到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目的。下面继续以《船长》中的对话为例,谈谈片段性研读的具体做法。

1.捕捉文章的关键词句进行研读

课堂教学时间是宝贵的,因此,学生能自己读懂的,教师要少讲。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他们不易发现的,或容易忽视的地方。

如在教学这部分对话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想想:听明白了些什么?学生在倾听、思考的过程中,紧紧抓住“炉子被海水淹了,火灭了,机器停了,还能坚持20分钟”等关键字词初步体会到当时情况危急。此时,教师抛出一个显得有些前后矛盾的问题:“明明情况如此危急,可船长怎么说‘够了呢?”此时,学生沉默了,显然,这是极具挑战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教师说:“不急,我们再来联系前文读读,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通过这一联系前后文的学习方法的点拨,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虽然只有20分钟,但只要大家听从安排,还是能逃生的。”“船长说‘够了带给了人们逃生的希望。” “船长其实是告诉人们如果听从命令,逃生的时间是完全够的。”教师适时再抛出环环相扣的问题:“因此,船长下达了这道命令:‘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联系‘20分钟,你怎么理解这道命令?”学生活跃起来了:“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结束混乱的局面,让大家能在20分钟内顺利逃生。”“从这道命令中,可以看出在危难来临之际,船长先想到的是保护妇女。”……一个沉着冷静、关爱妇女儿童、在灾难面前不慌张、有智慧、有策略的船长形象在学生头脑中丰满起来。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思考,从了解对话的表面意思“情况危急”入手,自然呈现出课文中的矛盾之处:“只剩20分钟了”“可船长说‘够了”?紧扣这一矛盾点,教师不急于请学生回答,而是引导学生前后文联系起来,静思默想来理解船长下的第二道“看似无情却有情”的命令,使船长那高大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中。

在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学会质疑,边阅读边思考,从而读懂文章的主旨。

2.紧扣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读

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影响,学习时容易把目光仅仅局限于故事情节、文章内容上,因此,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体会语言的魅力。

如教学《船长》这部分对话时,接下来教师说:我们再来分角色读,其余同学认真思考,看看你还有什么新发现?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语言简洁的特点。教师再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那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你可以再读读,品品。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再次品读,自然感悟到语言简短有力,显得思路清晰,凸显了当时情况的危急,表现了哈尔威船长的果断、冷静。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针对文本对话,再一次运用了分角色朗读的方式,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文本的表达方式及这样表达的作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不是平面的推移,而是层层递进,通过读悟,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特色,把学生的目光从文章内容引向如何表达,对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学会提升性赏读

不同的文章,不同的作者,他的写作风格,语言表达,结构组成都是不同的,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读出作者的特性来。如《船长》一文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作品,文中处处闪现着他独特的言语魅力。

教学此文时,我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这样的:“看着哈尔威船长徐徐沉入大海的身影,你有什么想问的?学生自然产生疑问:“他为什么不逃生?”教师相机出示雨果作品的独特写作手法的相关补充介绍,再次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看看有什么新的收获。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站上了新的高度:“生和死之间,选择死更能让人心灵震撼。”“死更能让我们感受到哈尔威是一位非凡的英雄。”……也有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我发现课文中作者运用了对比,如人群的混乱与船长的镇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了船长的英雄形象。”“我发现雨果在这篇小说中多次写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如课文的最后一段,就是雨果在表达自己对船长的敬爱。”“‘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表面上是写人们的感受,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对船长的赞美。”……教师适时推荐:同学们,再去读读《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你也能在语言文字中找到雨果独特的艺术魅力。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独担之任”。通过循序渐进地阅读,不仅让学生读懂一篇篇课文,揣摩和学习到语言规律,形成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还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作品,从而读懂一部部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