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训练应当从理解词意入手

2015-06-08胡根旺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词意语言文字课题

胡根旺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这些阅读教学理念向我们昭示: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体验和运用的过程。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应当从理解词意开始,因为理解词意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要将语用落到实处,教师应当从理解词意入手。本人结合教学实际,用案例形式以抛砖引玉,供各位同行共同探讨。

案例一:《搭石》教学片段

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时,我们要抓住重点词语,让学生对词意进行理解的同时,巧妙地设计遣词造句的环节给予运用。有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1课《搭石》一课时,对“理所当然”一词是这样训练的。

师:“年轻人”和“老人”是怎样走搭石的呢?

出示句子:“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大家齐读句子后,师指名一学生再读句子。

师:句子中哪个词语打动了你?

生:理所当然。

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词语,想一想:“理所当然”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1:我觉得年轻人帮老人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生2:课文中指年轻人背着老人过搭石是应该做的事。

师:你们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也是理所当然的?

生1:妈妈生病了,我照顾妈妈是理所当然的事。

生2:上学时不能迟到,这是我理所当然的事。

生3:听从父母的话,是我们每个儿女理所当然的事。

生4:今天我值日,打扫教室是我理所当然的事。

……

师:是的,按道理做自己分内的事是“理所当然”。文中的年轻人和老人可能是认识的,也可能是不相识的,但他们只要在这里相遇,年轻人总会——(生再齐读句子)。

师:此时此刻,你现在想说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教学,形象地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记住了这个词,又深入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运用“理所当然”说出了很多句子。我认为,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这个词语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受到家乡人十分谦让、淳朴,搭石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他们这一代又一代的“理所当然”其实就是一道非常美丽动人的风景。

案例二:《生命  生命》教学片段

抓住关联词,有时不仅能帮助理解语意,帮助我们提炼语言的内涵,更是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一种好方法。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9课《生命  生命》一课时,我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品读作者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中引出对生命的思考后,向学生介绍杏林子的生平事迹,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生:我感受到飞蛾对生命的渴望。

生:我感受到小瓜苗生命力的顽强。

生:我感受到作者对自己的生命很负责。

师:让我们把感叹和震撼融入语言,再读读第5自然段。

生:(大家声情并茂,有感情地朗读这段。)

师:这里有一组关联词——“虽然……但是……”。你能用“虽然……但是……”来说说课文中让你震撼的地方吗?

生:虽然墙角没有阳光、没有泥土,但是小瓜苗仍然能茁壮成长。

生:虽然杏林子要经受病痛的折磨,但是她却给我们留下一本本精彩的著作。

生:……

师:杏林子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和静听心跳三个事例中引出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

师:让我们再来读读第5自然段,争取达到背诵的程度。

生:(同学们认真地读着第5自然段,同桌互相背诵着这段。让学生懂得人人都要珍惜生命。)

师板书:生命有限  价值无限

《生命  生命》是一篇短小精悍、富含哲理的散文。面对什么是生命、如何对待“生命”这个宏大的主题,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品读三个事例后,我让学生用文中的一个关联词“虽然……但是……”来说说文中提炼出的语言内涵,再进行语言文字与文本、作者、老师、同学的对话,在对话中由于有了学生的感悟和感情的体验,不仅丰富了语言的积累,还使课堂变得丰富而充实,让学生懂得要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让人生更有意义。

案例三:《数星星的孩子》教学片段

上学期,我校举行四校联谊语文专题教研活动,有位年青女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课《数星星的孩子》,她模仿和借鉴王菊芳老师对“距离”一词的教学,她是这样和孩子们一起学习“距离”的:

师出示句子:天上的星星在动,可他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

(师请一名学生读句子)

师(拿出词卡“距离”):你读的真好,老师奖励你领着大家读一读这个新词。

(生领读“距离”)

师:听清楚了,请跟老师距离最近的一排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第一排学生站起来读“距离”)

师:请跟老师距离最远的一排小朋友站起来,一起读……

(最后一排小朋友站起来读“距离”)

师:请李群飞(坐在最后一排的学生)站起来。

师:现在你跟老师的距离有点远,想变得近一点,该怎么办呢?

(生往前走了几步)

师:让距离变得远些,该怎么办呢?

(生往后退了几步)

师:刚才他怎样么样让距离产生了变化?

生(齐):走路

师:难怪“距”是足字旁,我们的语言文字真了不起!看看,你跟谁的距离比较近,你跟谁的距离比较远。

生很是兴奋,指手画脚地说着。

好一个“距离”!她没有简单地告诉学生“距离”是什么,也没有让学生去翻词语手册读“距离”的解释,而是将教学过程进行展开,让学生感受“距离”。或许这样做比较花时间,但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十分投入的积极状态,这个“距离”就这样进入了学生的心间,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案例四:《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片段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有位教师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6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一文,在检查学生读课题时,发现错误,老师并没有严厉批评或指责,而是及时给予帮助,陪学生一起纠正错误。

师:出示课题: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师请一名学生读读课题)

生:(他响亮地读成了)“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教室里有同学发出笑声)

师:我微笑着提醒:“再看看课题,是‘一起吗?”

生:该同学匆忙再读课题,自己纠正了错误。

师:(意识到不能到此为止)接着追问:“可以把‘一样改为‘一起吗?”

生:孩子们纷纷摇头说不行,有的还争着来说自己的想法。

(出错的那位孩子一直在认真地倾听着大家的交流。)

(经过比较,孩子们都清楚地知道了不能改的原因:“一样”是指“同样的,没有差别”,而“一起”是指“一同”。)

师:谁来说说整个课题的意思。

生:和我们同样的享受着春天。

师:联系生活实际,谁能用“一样”和“一起”说话?

生:“六一“儿童节那天,学校分给每个同学的糖果是一样的。

生:下课了,我们在操场上一起做游戏。

……

师:大家说得真好,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区分并运用“一样”和“一起”了。

师:不过,我们要特别感谢刚才读错课题的同学,他让我们对课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们请他领着大家读读课题,好吗?

生:(那个孩子非常开心地站起来,蛮有精神地领着大家读课题,似乎还特别强调了“一样”。)

学生的观点和问题,不管对错,教师都应给予极大的鼓励。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让大家陪着他一起展开纠错的过程,让他留下一个纠错的空间,巧妙地给予孩子“再试一次”,甚至“再试几次”的机会,让学生的认识走向正确并享受自己进步的喜悦。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思维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总之,理解词意是运用语言文字的基础,它是本,更是根。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对词语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能停留在认识层面,要让学生沉浸到学会运用这种特殊的世界里。只有学会运用了这个词语,才是真正记住、真正理解了,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词意语言文字课题
焦腾飞作品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双标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