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探究,凸显课堂智慧

2015-06-08沈阳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平行四边形情境探究

沈阳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模式。课堂上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的教学环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以后能以科学的态度、思维和方法去发现、分析、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探究舞台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以多媒体为载体,为学生搭建舞台,沟通学生生活经验与知识间的联系,并创设一种问题情境,通过“解决问题”来促使学生去探究、思索,继而欲罢不能地学习。地学习设置疑惑,过去是教师一人的行为,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围着教师转,学习处于被动状态。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学生亲自参与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学生的思考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才能产生困惑与求解的愿望,只有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才可能促使学生运用原有知识和技能去探求问题的解法,并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如:六年级下册“认识东、南、西、北”一课的导入。

(1)课前播放视频——世博开幕式

介绍:2010年4月30日,一曲《和谐欢歌》,拉开了上海世博开幕式的序曲。当时的盛况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

(2)如果在当时,我们去参观世博会,你能描述你想参观的展馆位置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进行研究确定位置。(出示课题)

(3)为了便于同学们观察,更准确地描述出展馆的位置,老师只呈现了其中的部分展馆。

[假如我是小导游] [集散区] [0][100][200][300米] [N]

一段世博开幕式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以此为切入点,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方位知识和经验,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同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探究的心理参与学习活动。

2.创设悬念情境,形成学生自主探究动力

如果说问题是探究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究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主动提出问题。

如:“直线、射线、线段”一课教学。

教学中,我直接出示课题,然后提问:直线、射线、线段是三种不同的线,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线?你能说说这些学过的线分别有什么特点吗?

根据学生的回忆,教师有目的地梳理,边进行板书。

端点情况               能否延长             长度情况

直线:  没有端点      能向两边无限延长        无限长

线段: 有两个端点   不能向两边无限延长    有限长

接着提问:还有一种线我们没有学过,你认为它又会有哪些特点呢?

这样设置疑问、悬念,既创设了问题情境,又为学生的思维导航,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高涨起来了。

二、指导学习方法,获取探究能力

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使人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使人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针对人生的有限性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的矛盾而提出来的。怎样使个体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去掌握无限增长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研究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把一些重难点分散,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突出一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知识间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勤于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科学的验证,促进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学习、初步培养探究能力。

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

先出示一个长方形框架。

师:这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求出所围成的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多媒体出示一个长方形)

生: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需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板书)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4分米,宽3分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4×3=12平方分米)

师:长方形具有不稳定性,一不小心它就会变成这样的形状,这是什么图形?(拉长方形的对角成平行四边形)

师:请大家猜想一下,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刚才的长方形比,它的面积有没有发生变化?你们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呢?

可能会出现:

1.数方格:多媒体出示方格,让学生数一数,得出:数方格比较麻烦。

2.重叠:多媒体演示重叠方式,得出:不能直接比较。

3.通过剪拼后,得出结论。

师:你们想到的这些方法,都是要设法先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前后四个人为一组,边讨论,边操作,看哪个小组研究得认真,找出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生独立剪拼平行四边形,再小组内议一议推导过程,教师小组间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推导过程,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学生的推导过程。

……

学生在此不仅学会了如何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也学会了如何利用已有知识比较科学地探究知识的方法,学会了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三、重视学习过程,落实探究开展

小学阶段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过程中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正如中科院心理所张梅玲教授所说的:“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

如:教学“3+2”片段:从具体情境抽出加法算式,初步建立加法模型。

我首先利用电脑动画呈现例1主题图,把动态的具体情境分开演示。指导学生会说三句话。先出示第一个数学信息:校园里有三个小朋友在浇花;再出示另一个数学信息:又来了两个小朋友;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一句一句地教,再说明两个数学信息,一个数学问题,就是完整的一道数学题,让学生感知完整的数学问题。接下去的教学中,我都要求学生用三句话来描述,强化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学生会完整表述一道数学题后,我通过操作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并让学生思考图片里的三个小朋友可以用什么代替,引导学生说出可以用简单的图形表示;然后通过教师屏幕操作,用圆片摆一摆,把具体情境里的小朋友抽象成图形;最后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图形演变成用数字表示的加法算式,初步建立3+2模型。

接下来的教学是强化、巩固“加法模型”。教师可以在初建3+2这个加法模型后,创设能用“加法”解决的问题。课件出示两组题目,左边摆了3个苹果,右边摆了2个苹果;左边摆了3辆汽车,右边摆了2辆汽车。由教师带着学生来说:左边摆了3个苹果,右边摆了2个苹果,一共摆了几个苹果?可以用算式3+2表示。左边开来了3辆车,右边开来了2辆车,一共开来了几辆车?可以用算式3+2表示。那3+2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学题呀?谁来编编看?这样就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聪明才智,编出很多的数学问题。然后教师让学生感悟,我们编了那么多的数学问题,为什么都能用3+2表示呀?让学生们发现,虽然编的事件是不一样的,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都是把3和2合起来,所以都用3+2来表示。这样就是让学生再次感知“加法模型”:整体上比较、概括所编“算式”的共同之处,抽象出“加法”,从而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的学习不能直接“背诵”抽象数量关系,必须在大量的现实情境中做出取舍、抽象和概括,并在质疑、争论、举例以及教师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下来学习。学生经历的“过程”非常充分,在探究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才能够认识到加法解决的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的问题,甚至让学生感悟出数和算式的神奇之处。

四、加强与生活联系,开放探究时空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素材的选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活动经验。这些素材应当在反映数学本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以利于他们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的过程。”这段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适当地再现生活情景,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易于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蓝猫带小朋友逛商店的情境:蓝猫的小伙伴淘气看中了商店里的一把小刀,你知道这把小刀多少钱吗?(1元)现在他想要买下这把小刀,你们帮他参谋一下,他可以怎样付钱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快作出回答:

生:一张一元;10张一角;2张5角。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付钱呢?

生:1元等于10角。(教师板书:1元=10角)

师:你们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吗?(板书:1角=10分)

生活的再现,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让他们自然地掌握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再如:六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一课。

教师可设计如下练习:

1.假如我是机场调度员

下图是玉树飞机场的一个雷达屏幕,每两个相邻圆之间的距离是10千米。以机场为观测点,观测到有四架运输救灾物资飞机正向机场飞来。请你精确描述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

<E:\刘坤玉\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小学教学研究第5期\t3.tif>

2.假如我是搜救队长

在救灾的第一线,时间就是生命。如果你是搜救队长,利用生命探测仪确定信号1、信号2、信号3的准确位置。

(1)判断:1号信息(生命信息)在北偏东20°,距离3000米。(北偏东70°)

(2)填空:

2号生命信息在(   )偏(    )(   )°,距离(      )千米。

3号生命信息在(   )偏(    )(   )°,距离(      )千米。

<E:\刘坤玉\小学教学研究\2015年小学教学研究第5期\t4.tif>

“假如我是机场调度员”“假如我是搜救队长”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有趣的活动,层层递进,能帮助学生内化知识,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体会到探索与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是非凡的,平时多呈沉睡状态,激发起来会使父母、教师甚至自己大为惊讶。因此,教师的责任在于呵护异想,开发特长,释放能耐。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创新的时空,挖掘学生主体中出类拔萃的灵性;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心理的自由,让每一个学生的灵性都得到生动活泼的释放,这样他们的智慧火花,才能得以闪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独立获取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让学生感觉数学的无穷奥秘,让他们感到数学不再无趣,数学课堂也不再枯燥,这样我们的课堂也将展现独特的魅力!?

猜你喜欢

平行四边形情境探究
不同情境中的水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平行四边形”创新题
对一道平行四边形题的反思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三个疑惑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