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观察

2015-06-01李保军苏楠王红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4期
关键词:脑血管缺血性血压

李保军 苏楠 王红涛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疗效观察

李保军 苏楠 王红涛

目的对中西医相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所取得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64例接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 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治疗, 试验组患者则选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及血压的变化。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患者明显高于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试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血压改善程度更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治疗后的效果更明显, 患者恢复较好, 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结合;中西医;疗效;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在临床上较常发病于中老年人群中,属于常见病之一, 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或者因各种因素导致患者治疗的不彻底, 很容易引起病情复发, 严重者甚至致残,造成一辈子的伤害[1]。因此, 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开始致力于研究该种疾病, 探寻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西医疗法对于该疾病采用的治疗措施, 有一定疗效, 但仍有些许不足。为探究其他更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案, 特对本院收治的64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分析探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患者64例, 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 每组32例。试验组中男30例, 女2例;年龄41~60岁, 平均年龄(51.0±7.9)岁;病程2周~8个月, 平均病程(2.8±1.4)个月;脑血栓20例, 脑栓死12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2例;年龄49~58岁, 平均年龄(54.0±8.3)岁;病程1周~10个月, 平均病程(3.3±2.1)个月;脑血栓28例,脑栓塞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的方案:首先, 确认患者有无既往史, 为患者进行常规检查, 观察患者一般状态及生命体征;其次, 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慰, 并作常规护理,要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最后, 进行常规治疗, 若患者血压升高, 应及时采用降压药物, 避免血小板凝集, 改善侧支的循环, 同时做好抗炎、降低颅内压的措施。试验组患者在经过上述西医治疗的同时, 加用中医疗法, 即加入中药如当归15 g、桑寄生15 g、黄芪30 g、红花10 g、丹参15 g、赤芍10 g、桃仁10 g、熟地15 g、白术15 g、全蝎6 g, 用水煎好后早晚用温水服用, 1剂/d, 观察用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对药方进行修改调整, 也可同时加用针灸疗法配合进行辅助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血压改善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2]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生理功能恢复至正常;有效:症状好转, 功能接近恢复正常时的状态;无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63%)明显高于试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比较 经过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血压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患者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n(%), %]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 x-±s, mm Hg)

3 讨论

本研究试验组患者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此中药方中的当归能起到活血及抗菌的作用;桃仁具有舒张血管的作用, 可以祛瘀血;红花具有活血通径、散瘀止痛等功效[4]。经过西医疗法治疗后, 患者病情有所改善, 但仍存在一部分的缺陷, 而加入中医疗法后,在巩固疗效的同时, 可以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祛瘀通路、补气养血, 以改善脑部循环, 促进水肿吸收[5]。从研究中可看出,对照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63%)明显高于试验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5.63%);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6.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临床的总有效率(71.88%);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血压值较对照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的血压值相比, 改善更明显。

综上所述, 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 较单独应用西医的治疗方法, 疗效更优, 治疗总有效率提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是临床中较佳的治疗方案, 临床中可推广应用。

[1] 黄泽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33):64.

[2] 刘凯娅.中西医结合规范化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中医临床研究, 2013, 5(3):15-16.

[3] 张汉卿.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10):19, 21.

[4] 王著敏.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50例疗效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 16(20):65-6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4.158

2014-12-22]

455000 安阳地区医院急诊科

猜你喜欢

脑血管缺血性血压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
血压的形成与降压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中蒙医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