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2015-06-01李光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4期
关键词:潮气量心源性心肺

李光春

适应性支持通气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疗效观察

李光春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21例心脏骤停(CA)患者, 将其分为ASV模式组57例, 对照组64例采用传统呼吸模式[定压控制通气(PCV)、容量控制通气(VCV)或同步间隙指令通气(SIMV)模式]。比较两组呼吸模式后患者心跳恢复时间及撤机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心跳恢复时间和撤机时间相比较, ASV组均显著短于传统模式组(P<0.05)。结论采用ASV模式给予患者机械通气支持, 可有效增加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几率, 缩短撤机时间。

适应性支持通气;机械通气;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简称为CA, 患者一旦出现CA其心脏泵血功能便会停止, 同时全身的血液循环也会突然中断, 患者会出现呼吸停止的现象, 引起脑功能丧失, 严重情况便会引起死亡。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通气模式下患者的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撤机时间等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急诊救治的57例CA患者(心源性39例, 非心源性18例);患者发病至开始心肺脑复苏术(CPCR)时间0~16 min;将以上57例患者设为ASV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ASV模式进行通气。选取同期64例CA患者, 此64例患者采用PCV、SIMV或VCV等传统的模式的进行通气, 64例患者中男35例, 女29例, 患者年龄21~89岁(心源性42例, 非心源性22例);发病至开始CPCR时间2~15 min;上述患者均采用传统呼吸模式进行通气, 为传统模式组。全部研究对象均符合心脏骤停诊断标准[1]。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原因、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可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采用夏美顿伽利略金或PB 760或Dräger evita® 2 dura 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支持, 设置的通气参数:①ASV模式:分钟通气百分比=110%, 吸入氧浓度(FiO2)=45%~60%, PEEP=5 cm H2O (1 cm H2O=0.098 kPa)。②VCV模式:潮气量(VT)=10 ml/kg, 呼吸频率(RR)=15次/min, 吸呼比(I/E)=1∶1.5, FiO2=45%~60%, PEEP=5 cm H2O;③PCV模式:按照VT=10 ml/kg, 对控制压力进行调整, 调正范围需要<40 cm H2O, 对于RR、I/E、FiO2、PEEP的设置, 同上;④SIMV模式:VT、RR、I/E、FiO2、PEEP的设置与VCV模式相同, 同时给予压力支持通气(PSV)=15 cm H2O。同时要监测两组患者CPCR至心跳恢复时间、撤机时间、心肺复苏成功率及脑复苏成功率。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文中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PCR至心跳恢复时间和撤机时间比较 两组患者CPR至心跳恢复时间和CPR至撤机时间比较, ASV组均显著短于传统模式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跳恢复时间和撤机时间比较( x-±s, n)

2.2 两组患者心肺、脑复苏的情况 ASV组35例患者心肺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61.4%;17例患者脑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29.8%;传统模式组, 27例心肺复苏成功患者, 成功率为42.2%;9例脑复苏成功, 成功率为14.1%。

3 讨论

机械通气的主要目的是分钟内通气量达到足够的水平,保证患者换气、通气的正常需要, 支持患者正常呼吸。在以往传统的通气模式中, 参数设置较多, 在进行通气的时候,患者较容易出现容积伤或气压伤等并发情况[2]。另外在对患者进行通气的过程中, 采用ASV模式可针对患者各项呼吸指标随时进行检测, 并通过Otis公式对患者呼吸做功目标频率、潮气量进行计算, 测算患者呼吸的频率、死腔量、通气量和呼气时间等参数, 从而对下个目标潮气量、频率等进行计算,对吸气压力、频率进行调节, 使得通气量达到理想的状态,保持患者呼吸状态可以处于最佳。

本研究表明:观察两组患者心肺复苏、脑复苏情况, ASV组与传统模式组相比, 明显相对较高, 这说明在临床中采用ASV模式, 在病理转归方面, 和患者比较符合。通过分析可发现, 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为ASV模式在人机协调方面, 具有较好的协调性, 实际应用时人机之间拮抗小, 所造成的呼吸功耗也比较低, 氧供的提供情况较好, 可以保证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具有最佳氧合。另外对两组患者撤机时间进行对比, 可发现ASV组与较传统模式组相比, 其撤机时间明显较短。这是因为ASV通过微机处理系统, 对患者的各项呼吸力学指标进行全面监测, 从而保证呼吸参数可随患者的实际情况, 随时调节到合理标准[3], 从而将完全性控制通气进行转变, 使模式转变成为部分性支持通气, 最终达到完全性支持性通气, 对于患者的呼吸消耗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对于人机协调性进行合理提高, 改善患者的临床舒适度, 降低患者对于呼吸机的依赖, 尽早脱机。

[1] 王育珊.急救医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3.

[2] 田庆玲, 陆铸今, 陆国平, 等.适应性支持通气与传统指令通气治疗小儿呼吸衰竭的比较研究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7, 14(3):215.

[3] 赵富丽.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急性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江苏医药, 2006, 32(10):965-96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4.065

2014-12-31]

130021 吉林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

猜你喜欢

潮气量心源性心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气动电控麻醉机潮气量日常监测数据分析
重症肺结核并呼吸衰竭的最佳机械通气策略分析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小潮气量机械通气治疗小儿麻疹并肺炎呼吸衰竭56例分析
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新策略―肺部超声“彗尾征”
美皮康用于心源性水肿所致皮肤溃烂护理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