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对比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搭桥术的临床疗效

2015-06-01胡玲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14期
关键词:搭桥术体外循环心脏

胡玲

分析对比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下进行心脏搭桥术的临床疗效

胡玲

目的探索分析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进行心脏搭桥术的疗效。方法88例心脏搭桥的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44例。对照组的患者进行传统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手术, 试验组的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手术, 探索研究所有的患者在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在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4.5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29.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在临床上取得的效果显著优于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 安全可靠, 在临床可更深入探索分析。

体外循环;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临床疗效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腔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的一种慢性、终身性心血管疾病称为冠心病。冠心病患者有胸闷、心悸、乏力等主要表现, 较危重的可以诱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疾病, 致死率较高。如今经济不断发展,患有冠心病的人群也呈上升的趋势, 在临床上引起了重视[1]。而对于冠心病患者重要的治疗手段为心脏搭桥手术。本研究主要探索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的临床疗效, 现将研究报告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将2013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心脏搭桥手术的88例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各44例。对照组中女20例, 男24例, 年龄49~75岁, 平均年龄(60.2±5.3)岁;试验组中女23例, 男21例, 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3.2±4.7)岁。排除标准:排除心室过速、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60 mm Hg、严重心功能障碍等[2]。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的患者均在胸骨正中切口, 取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试验组的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采用半量肝素化, 使患者的心率在60~80次/min, 采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控制心率, 将患者的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80 mm Hg[3]。安放2~3根心包牵引线, 显露和吻合前降支, 将靶血管进行固定利用Octopus血管固定器, 将部分前降支阻断利用橡皮牵引线, 若患者的心率、血压没有改变后将前降支切开, 将CTS分流闭合管放在腔内后缝合左乳内动脉及前降支吻合,最后将对角支、钝缘支、右冠及后降支的远端吻合进行缝合[4]。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体内循环心脏搭桥术:采用全量肝素化, 在患者体外建立循环, 将主动脉进行阻断, 在主动脉根部将含有血冷停跳液灌注。将远端吻合口进行吻合在心脏静止情况下。近端吻合口的吻合在开放主动脉情况下进行[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情况(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手术后出血量、手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等);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等)[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情况 试验组的患者在手术及手术后的情况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患者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4.5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发生率(29.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情况( x-±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的患者在手术中及手术后的情况均显著的优于对照组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发生率(4.5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发生率(29.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的临床效果要比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明显, 能有效减少在手术时间, 降低患者在手术后的出血量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 并且能有效降低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 体外循环会对患者心脏及机体的内环境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 例如伤害再灌注、心肌发生缺血现象、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细胞间质的水肿、增加中风的可能性等。对于存在严重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体外循环是比较困难的。而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可以大大降低以上难题, 对患者有较小的创伤, 能较快的恢复及有较低的死亡率[7]。具有关研究显示, 非体外循环适应的范围比较广, 可适用于40%~80%的冠心病患者, 对于年龄比较高、肾功能不全、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升主动脉钙化、需要进行第二次搭桥手术等体外循环存在较高危险因素的患者[8]。

综上所述, 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临床效果比较显著,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手术后的出血量及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 并且能有效的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非体外循环心脏搭桥术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并且可更深入研究分析。

[1] 张瑞敏, 王亮.心脏搭桥术(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术前术后细胞因子变化研究进展.北方药学, 2012, 9(3):42-43.

[2] 周颖萍, 马凤霞, 陈海花, 等.心脏外科连续护理小组对心脏搭桥术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的效果.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6):625-628.

[3] 张保军, 韩威利.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对心脏搭桥术后患者镇痛临床效果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4(14):61-64.

[4] 申素峰.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对心脏搭桥术后镇痛效果对比研究.中国医学创新, 2014(10):55-57.

[5] 胡小连, 曾湘云.社区护理干预对心脏搭桥术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医药科学, 2014(14):139-141.

[6] 张彦, 李雅君, 矫杰, 等.心脏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的术前糖代谢研究.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1):58-60.

[7] 王静.多台高频电刀在心脏搭桥术中的护理配合.吉林医学, 2013, 34(27):5715-5716.

[8] 殷萍.心脏外科连续护理小组对心脏搭桥术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医学信息, 2014(25):380-381.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4.038

2015-01-28]

473000 南阳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搭桥术体外循环心脏
心脏搭桥术后,该不该进行运动
连续护理对心脏外科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影响
灯盏乙素在抑制冠脉搭桥术后静脉桥再狭窄中的应用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心脏
建立我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规范刻不容缓
急性冠脉综合征搭桥术后围手术期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的术后护理
有八颗心脏的巴洛龙
体外循环教育和人材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