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季海东:写给女儿的童话书

2015-05-30吴永强

齐鲁周刊 2015年5期
关键词:海东临沂小时候

吴永强

龙蚁女孩季小小的“私房课”

【季筱筱私房课0128】

历史课:一代宗师

亚历山大的帝国分崩离析后,

以前老被欺负的罗马异军突起,

被捉弄的小男孩打遍天下无敌手

最后成为意大利的散打王,

和一代宗师。

文学课:《宿甘露寺僧舍》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1月28日,小学三年级女生季筱筱5点起床,跟着爸爸到河边晨跑。清冷的冬日凌晨,“临沂城最小的晨跑者”季筱筱成为沂河岸边的一道风景。

早饭后,爸爸骑一辆三轮车,车后有篷,季筱筱坐在这个“小黑屋”里,大声朗诵《琵琶行》《桃花源记》等古诗,前面的驾驶员爸爸竖着耳朵监督。

到学校后,“季筱筱私房课”开课。“这是我给女儿讲的课,世界上独一无二,只能从我这里听得到。现在的小学阶段缺乏一门历史课,就是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从哪里来,这一类的问题,孩子不知道。”季海东讲的历史,女儿喜欢听。还有文学赏析,背诵古诗词,每天一首。他会把这首诗解释给女儿,让她知道写了什么,该怎么欣赏。

本文开头部分的文字,便是父女俩在1月28日这天进行的一次交流。

除了私房课,季海东把对女儿的爱更多地投射到童话创作中。

“我要给女儿留点儿东西——父亲之于女儿的东西,长大了是个回忆,很有意义的事情;女儿喜欢画画,画了厚厚一摞,我都给她攒着,有的是从垃圾桶里捡出来,这些画给了我很多灵感。”季海东说,之前他去参加了山东作协一个儿童文学主题的作家班,曹文轩、秦文君、梅子涵等老师的课让他受益匪浅。

2013年冬天,季海东蜷缩在二楼没有空调的屋子里写出了12万字的长篇童话。“刚开始手写了一段时间,因为我想给女儿留下一部手稿。后来因为出版进度,就直接在电脑上写了。”后来为了方便出版,主人公“季筱筱”改成“季小小”,这便是最终出版的《龙蚁女孩季小小》。

“进入孩子的世界,就要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我们都曾经是孩子,都有童年,得把丢了的东西找回来。”他在书中写了一个地下王国“第五战区”,其实是季小小在医院里住过的病区,后来出院,他以此虚构了场景,季小小也就成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季海东发现了童话世界的无穷魅力,写完第一本,接着又给出版社写了一套8本的书,也是儿童文学。2015年,一个新的童话系列正在酝酿。“我想等女儿长大了,想起这本书会感到骄傲,为有这样的老爸而骄傲。那样我也会骄傲的。”季海东说。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的季海东,把对童话的理解带到课堂,“教孩子写作文,有一个系列,叫‘应该是最牛的作文课,和以前的作文教育完全不一样。”让孩子独立思考,离奇的、曲折的故事,“乱七八糟也行,这些思维的火花我最喜欢”。

“这个家伙什么都会写,并有最擅长的小把戏”

“我厌倦了当记者的生活,想回到校园,安安静静地当一根蜡烛。

再次走进校园的时候,有风吹来,远处传来琅琅的读书声。

怀念走了,我很怀念她。”

——怀念是一个女孩的名字,出自《咱们小时候》。

已出版的数部作品,季海东最钟爱《咱们小时候》,并把该书封面当做微信朋友圈的背景。

2010年6月,《咱们小时候》出版,副标题为“属于80后的鸡零狗碎”。“上世纪80年代的北方小城临沂……纪北和他的哥们儿杨凯、林科等人玩着打玻璃珠、扔沙袋、抽陀螺等游戏……纪北所经历的事情,是属于全体80后的鸡零狗碎,一幕幕的成长片段可剪辑成80后的集体记忆。”

一代人与一座城的纠葛以小说的形式被记录下来。5年前,当本刊记者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时,一股强烈的共鸣涌上心头。当70后作家回望过去的伤痕时,80后作家同样书写出了带有独特个人痕迹的作品。

“这本书写了我的成长,也写了一座城市的成长。我是把我的青春,和一座城市的青春,重叠起来写。”多年后,季海东对本刊记者说,“我和临沂的关系是,可以离开这座城市,但我骨子里的东西是临沂给的。我的坚忍,我的顽强,我的不可一世,我的浮夸,甚至我的命运。我见证了一座城市如何华丽转身。”

回顾自己文学的启蒙,季海东想起肖复兴的小说《早恋》,小时候第一次读,被“作者和读者间奇妙的联系”吸引。高中时,他开始写小说,手写了20多万字。后来手稿在班里传丢了,却满足了他的虚荣心。读大学中文系,他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大学三年,每年写一部长篇小说。因为大三踢足球摔断了腿,休了一年,所以只写了两本,后来都出版了。

他的经历可以划分成“临沂—湖北赤壁—临沂”,一个是故乡和现在居住的城市,一个是大学的青春,当然,还有妻子——被他从湖北“拐”到山东来的女同学。

和《咱们小时候》类似,另一部小说《爱情保卫战》截取了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荒诞,冲动,不可一世。“这本书出版以后,我很少再次去翻,怕里面有刀,锋刃依旧锐利,可以割破岁月。”他坚持写作的诚实,却很少有使命感,“那些小说里的人啊,故事啊,好玩就成。”

单纯写小说并没让他满足。

对于季海东来说,创作童话还有一个“野心”:“我现在出版的书,就没有重复的。第一本《咱们小时候》是纯文学,第二本《兄弟我在广州的发财史》是社科,第三本《爱情保卫战》是校园文学,第四本《寻龙记》是穿越,第五本《金海心语》是人物传记。”他要把市面上能见到的图书类型都写一遍,童话没写过,所以必须写。

野心“爆棚”之后,他还创作了两部微电影。讲述80后故事的《我们奔三了》到北京参加电影节,作为编剧的季海东被拉去走红毯。《野荠菜》讲的是离异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后来在陕西卫视播放。

“虽然我写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小说,但最终还是要定位。这可能是十年以后的事,等我不想玩了,不想这么干了,就专门写自己最拿手的类型和题材。我要让读者知道,这个家伙什么都会写,写的还都不赖,并且有最擅长的小把戏。”季海东说。

从“季氏三书”到“三好先生”:用文字输出80一代的价值观

教书,读书,写书。——“季氏三书”

更深一层是“三好先生”:教好书,读好书,写好书。

教书和写作是季海东生活的不同侧面,交相辉映:他在学校里开设“文学大讲堂”,定期向全校6000名师生授课。自己讲,也请一些作家、导演、编剧讲。

至于写作,“文学不是我生命的全部,但是我血液里的一种东西。”刚开始写作,主要原因是无聊,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后来,写的久了,发现写书这件事也是蛮上瘾的。出版的过程是相当漫长的,我喜欢一本书从写完到出版,最终在新华书店里展出的过程。这对我来说,很有成就感。”

从第一本长篇小说至今,他每年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都是:写一本书,出版一本书。他总是能按时甚至超额完成任务。

“我一直在写自己想写的东西,看自己想看的书,永远为下一部书做好准备。”在他看来,一个成功的作家,必须要“做自己”: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不受周围环境影响,对名利有本能的鉴别和拒绝能力。

“我会一直写下去,而且以各种形式写下去。”他依旧在不断“占领新的山头”,比如在2014年,他很想写一个电影剧本,不是为了拍成电影、获奖去写,然后就写了。那是一个冷门题材,大电影的剧本,3万字,“我必须写,不然对不起这个故事”。剧本写出来就放一边了,写作的目的已达到。

2015年,他计划写一部关于临沂的话剧。“我想尝试所有的写作方式,对我而言,文学就是游乐场,永远妙不可言。”

近年来,评论界、大众多次探讨80后作家的使命,季海东的认识显得独特:“让大众恢复阅读的习惯。”

“你看看我们周围的年轻人,他们还有多少是读书的?——手机阅读和阅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捧着手机,读的是寂寞;手里拿着书,是为了寻找答案,为了思考,这是截然不同的。”季海东说,80后作家如果能把大众的“阅读兴奋点”找出来,点燃,撩拨,让阅读渐渐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那么这一代作家就成功了。

在他看来,写作是一个输出价值观的过程。“一个作家,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不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这个作家就是失败的。”这种认识,在年轻作家中显得尤为可贵。

猜你喜欢

海东临沂小时候
女性多练深蹲好处多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筑梦海东,遇见未来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小时候
好想回到小时候
小时候,你相信一切皆有可能
山东临沂:铁腕治污,久久为功
逾100克拉的“巨钻”临沂出了5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