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模型构建与改革

2015-05-13林仕珍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漳州363000

图书馆学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勤学效价动机

林仕珍(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漳州363000)



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模型构建与改革

林仕珍
(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大学生图书借阅动机是制约图书借阅行为的重要因素。从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借助相关动机理论,尤其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分析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一般模式,构建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教育培养、目标设定、奖惩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对当前如何激发和强化大学生的图书借阅行为动机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动机模型改革策略

[分类号]G252

弗莱克斯纳(Abraharn Flexner)在《现代大学论》中认为,“真正的大学是图书的集合,……在最充分的意义上,图书馆就是大学本身”[1]。这表明,对大学生而言,“阅读”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活动,它不仅符合其成长发展之需要,也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一个爱读、勤读、善读的学生,必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而一个拥有爱读、勤读、善读学生的大学,必定能成为优秀的大学。然而,纵观当前大学生的阅读,出现了所谓的“三多三少”现象[2]。即文学类、语言类书籍阅读的多,专业性的图书阅读的少;网络、电子图书阅读的多,纸质图书阅读的少;片断式、碎片式的浅阅读形式多,系统性、整体性深阅读形式少。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谓复杂而多样,其中大学生的借阅行为动机便是其中主要的制约性因素。因为“动机是个体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需要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明确满足其需要的具体目标”[3]。作者借助动机理论对大学生的借阅行为动机进行探讨,旨在遵循读者的阅读规律,促进图书馆办馆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1动机理论与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模式

1.1动机理论述评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人的积极性是由需要、动机和行为构成的。动机理论是心理学家用以解释行为产生原因的学说,“是对所有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4]。它由人的需要开始,并最终产生一种行为的内驱力,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始发、指向和强化功能。经典的动机理论有内容型动机和过程型动机两大类。内容型动机理论重点研究是什么因素激励人们努力从事工作。如马斯洛(Maslow)的需要理论强调人的五种逐级递进的层次性需要;阿尔弗德(Alderfer)的ERG理论强调人的生理、安生和成就需要;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可能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等。过程型动机理论侧重研究对动机理论的认知过程,即动机发生的过程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如弗鲁姆(Vroom)的期望理论认为,人的动机大小与人对目标行为结果的价值判断及人对达到该目标行为的概率的判断息息相关。斯金纳(Skinner)的强化理论则主要研究行为结果对动机的反作用(正强化、负强化)。当然,随着组织行为学理论的发展,动机理论也不断扩展与延伸,尤其随着动机理论引入各门学科领域中,其外在形态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但无论以怎样的形态出现,动机—行为的发生模式仍然按照个体需要缺乏引起心理紧张,产生动机(行为内驱力),并最终促使行为的发生。

1.2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一般模式

大学生的图书借阅行为也是由动机引起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这种动机是“学生阅读的主观意图,是直接推动学生阅读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阅读的一种需要”[5]。研究显示,当前对于大学生图书借阅动机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动机的分类与其因素关系上[6],而对于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发生的动机模型分析略显不足。那么,大学生的借阅行为是如何引起的?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换句话说,大学生借阅行为的发生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模式?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发生是缺乏需要引起,主导需要决定优势动机,优势动机导致行动的基本过程”[7]。大学生的图书借阅行为可能会受到外在压力(主要指学习任务上的压力、就业要求)、内在动力(主要指个人对知识追求的价值观)、个人品质(勤学、好学的品质)和目标吸引力(图书自身的因素,包括其外观、质量、轻便度等)等多方面的影响。当这四种力量朝着一致的方向共同发挥作用时,就会形成强烈而积极的借阅行为。而当一轮借阅行为结束之后,又会产生新一轮的缺乏状态和心理紧张状态,并引发新一轮的图书借阅行为(图1)。

图1 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一般模式

2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模型构建分析

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如何激发?它的强度大小由什么来决定?依据组织行为学中的动机学说,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强化理论认为,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化的作用,当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诸行为且这种行为在目的实现上的贡献率大时,该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反之,该行为就会逐渐减弱或消失。而美国的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则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说明了人的行为动机的受制因素。即人之所以会有某种行为的动机,是跟人对该行为结果的价值判断及该行为结果实现的可能性大小有关。

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主要源于以下3个方面:一是因借阅图书可能带来的正面效价(简称“正效价”)。比如,因借阅图书,获得了许多知识上的扩充,提高了自己的视野,专业能力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制度性的奖励,受到同学的赞许或老师的表扬,身心感到愉悦等。二是因未借阅图书而可能受到的“惩罚”成本效价(简称“负效价”)。比如,因未借阅图书,专业知识一直未得到提升,感到自己无知的挫败感,内心的不充实和荒芜感,制度性的惩罚等。三是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个人品质(勤学、好学品质)也是影响图书借阅行为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若“正效价”越高,则图书借阅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若“负效价”越高,则图书借阅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

根据上述分析,建立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简化模型如式(1)所示:

其中,Mu,Q,Mp,Mn分别指代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强度,大学生勤学、好学的个人品质系数,因借阅图书而获得的“正效价”,因未借阅图书而受到的“负效价”。

一般而言,大学生在图书借阅问题上都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因借阅而可能获得的“正效价”,二是因不借阅而可能受到的“负效价”。这两种正负效价的比值大小在某种程度就决定了图书借阅的动机强度。由此,简化模型式(1)可以进一步确定为更为具体的解析式,如式(2)所示:

事实上,式(2)中的Q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影响因素,它作为大学生勤学、好学的个人品质系数,与正、负效价的比值共同决定着Mu的强度。因此,可以建立一个基于满意度的个人品质修正系数隶属函数,值域为[0,1]。我们假设勤学、好学的大学生个人品质优秀,作为图书借阅行为人其行为令人“非常满意”(假设满意度的级别为1级),赋值为1。假定不勤学、不好学的大学生个人品质拙劣,作为图书借阅行为主体其行为令人“非常不满意”(设满意度为10级),赋值为10。介乎于这两端之间的大学生按图书借阅行为的程度建立一个大学生品质的修正系数等级变化走势。即大学生个人品质从优秀到拙劣的变化走势建立从令人“非常满意”到令人“非常不满意”的动态满意度演化过程(图2)。当Q→1时,表明大学生勤学、好学的个人品质较高,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图书借阅行为时的动机会更强;当Q→0,表明大学生勤学、好学的个人品质较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图书借阅行为时的动机会更弱。

图2 基于个人勤学、好学品质满意度的隶属函数

当然,仅仅以式(2)还不足以较为充分地说明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强度,因为它无法反映出大学生在图书借阅问题上获得正效价与负效价的个人主观概率的大小。如,即使大学生认同图书借阅的正效价很大,但也可能会因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其实现的概率很小而减弱借阅动机的强度。或者,即使大学生认同不借阅图书的负效价很大,但可能会因大学生在主观上认为其出现的概率很低而减弱借阅动机的强度。因此有必要对式(2)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在这一方面,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弗鲁姆看来,“期望值是指对特定的努力水平所导致的某种行为结果的信念或主观估计。……一般来说,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主观估计程度越高,其激励作用也越大”[8]。

据此,可将式(2)表示为式(3),并作为笔者提出的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动机模型的最终解析式:

在式(3)中,Mu,Q与式(2)相同,分别指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动机强度,大学生个人勤学、好学品质的修正系数。Vp和Ep分别指大学生因借阅图书而可能获得的“正效价”,大学生对获得“正效价”的主观概率判断;Vn和En分别指大学生因不借阅图书而可能获得的“负效价”,大学生对获得“负效价”的主观概率判断。

根据“动机—行为”的发生模式理论,只有当Mu成为主导或优势动机时,大学生的图书借阅行为才会发生。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即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讲),当Mu≥1,Mu便成为主导或优势动机,就可能发生图书借阅行为。而对于所有的大学生来说,当Mu→0时,便不可能发生图书借阅行为。

3基于图书借阅动机模型的大学教育及图书馆改革策略

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动机模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反映出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及图书馆服务方面尚有可改进的地方。

3.1教育培养: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勤学、好学品质

根据大学生的图书借阅动机模型,要提高Mu的强度,Q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换句话说,要尽可能提高大学生的Q品质,使Q→1,从而使Mu≥1。然而,当代大学生的勤学、好学品质如何?有学者认为,当代大学生多是“缺乏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较为懒惰,不愿意付出过多辛苦和努力,勤勉与进取意识较差”[9]。尤其当其他更为轻松、刺激的事物(如网络、游戏等)接踵而来的时候,阅读反而变成了一件令人厌烦的任务。事实上,作为学生,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其基本任务便是学习与成长。只不过由于教育阶段的不同,其学习与成长的任务有所差异而已。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利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凸现大学作为“知识殿堂”应有的特征,并在不同场合和时间宣扬知识的价值与地位,提高大学生的勤学、好学品质,使阅读学习成为大学生自发、自觉和自主的意识。

3.2目标设定:科学设置合理可行的阅读任务目标

期望理论是一种综合性动机理论,其中“目标是期望理论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因此管理者在设置目标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目标的导向作用”[10]。换句话说,倘若行为主体没有一个合理可行的行动目标,期望理论所要阐释的动机强度就无法实现。具体而言,目标的合理性涉及行为主体对该目标结果的价值判断(效价V),目标的可行性涉及行为主体对实现该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主观判断(期望值E)。就大学生的图书借阅行为而言,若要充分激发其动机,科学设置合理可行的借阅目标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笔者以为,在设置目标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面对不同群体、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借阅目标任务。比如,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在文学类、哲学类方面的书籍可适当多一些,而针对理工科类的学生,则相应在其专业方面多一些;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性要求,可能会导致学生的Vp值变小。当然,这并非是绝对的分类,而是从一般意义上而言的。其二,对于大学生的阅读任务目标,应注意其学习量和难易度,即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应有合理的安排。数量过多或难度过大,学生的Ep值就可能会变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的Vp·Ep≥1,从而实现Mu≥1。

3.3奖惩制度:明确制定大学生图书借阅的奖惩办法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实际上关注3个方面的关系[10]:努力——绩效,绩效——奖励,奖励——个人目标。这表明,奖惩措施在期望理论的实践运用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强化理论实际上也能进一步说明奖惩措施在激发行为主体的动机强度中的作用。因为,目标行为绩效的完成若能获得期望中的奖励,则会发生行为的正强化,提升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强度;反之则相反。对于大学生图书借阅行为动机而言,可采取多元化的奖惩手段,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比如,大学各专业培养单位可依据设定的目标制定奖惩条例,若完成绩效给予各种形式的表扬(口头表扬、一定的物质表扬、学分奖励等),甚至还可以根据学生所阅读图书的程度与水平设计更深层次的奖励。作为图书馆方也可制定可行的奖励措施。比如,定期设立“读书之星”评奖活动,对于完成借阅绩效的学生予以赠送书籍、延长借阅时间等优惠措施。此外,对于未完成借阅绩效的学生也应制定尽可能明确和具体的惩罚措施,比如通报批评、成绩扣分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使Vp·Ep/Vn·En≥1,从而实现Mu≥1。

3.4管理改革:多元手段增强图书馆图书借阅活动的服务水平

从图书馆的视角看,大学生图书借阅动机的激发和强化还应充分考虑到“目标吸引力”,即图书馆的各项服务质量与水平。笔者以为,针对图书馆改革应遵循以下几条思路:

其一,优化图书馆借阅环境,创设宁静优雅的阅读氛围;调整图书馆的布局结构,使借阅区、报刊杂志区、休息区、藏书区等得到合理的设计,从而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借阅。

其二,改善物质和技术条件,提供更为便利和快捷的检索途径,满足学生的各种借阅需求。比如,加快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开发更为有效的检索程序等。

其三,全面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在采购书籍时应做好前期的读者调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喜好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阅读兴趣。

其四,加大图书的宣传力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图书馆可在其主页上增设图书介绍栏目,不仅对旧书的书评进行公开展示,也定期推出部分新书的目录、内容简介等。或者由学科馆员利用微博、QQ、电子邮箱等方式直接将图书信息传递给学生。

其五,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咨询与导读能力。尤其是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咨询与工作人员应不断充实自己专业知识,了解各门学科发展的前沿与动态,提升自身咨询与导读的专业能力与服务水平,为前来借阅图书的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从而激发与维持他们借阅图书的热情与动机水平。

参考文献:

[1]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徐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56.

[2]丁玲.大学生阅读现状与高校图书馆导读策略[J].图书馆学刊,2013(11):80-81.

[3]刘绩宏.成就动机与阅读倾向关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3.

[4]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25.

[5]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2.

[6] Guthrie J. T. Wigfield A. How motivation fits into a science of reading [J]. Scientific Studies of Reading,1999(3):199-205.

[7]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6.

[8]于瑮,宋书文.教育组织行为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8-149.

[9]张晓玲,李慧慧.动机理论与当代大学生主动性学习研究[J].校园心理,2014(1):3-6.

[10]袁勇志,奚国泉.期望理论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45-49.

林仕珍女,1977年生。学士,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理论与读者服务。

收稿日期:(2014-10-20;责编:杨新宽。)

猜你喜欢

勤学效价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情绪效价的记忆增强效应:存储或提取优势?
传承革命精神,立志勤学成长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蹁跹
杨愔勤学
应用HyD在仔猪断奶早期可提高维生素D的效价
动机不纯
如何提高抗生素效价管碟测定法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