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创治疗与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2015-05-08刘红林刘志军高永涛陈小兵丁炳谦胡文忠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血肿微创脑出血

刘红林 刘志军 高永涛 陈小兵 丁炳谦 胡文忠

微创治疗与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刘红林 刘志军 高永涛 陈小兵 丁炳谦 胡文忠

目的 观察微创治疗与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并探讨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 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观察组采取微创治疗, 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 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 并测定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观察其变化。结果 观察组颅内血肿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于治疗后7、14 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经随访, 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14 d时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NF-ɑ)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佳, 血肿清除快, 患者恢复佳。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药物治疗;炎症因子

目前, 随着饮食结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改变, 我国老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愈加常见[1]。高龄患者机体衰弱, 血管脆性增加, 血压、血脂、血糖长期高于增长对心血管影响, 常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其中, 高血压颅内出血较为常见。老年患者常因情绪激动、活动量突然增加等原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 血液流出, 量大时对周围脑组织造成压迫,患者头痛、恶心呕吐、昏迷, 死亡率极高,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正因高血压脑出血发生率高, 死亡率高, 危害巨大,临床极为重视其诊断、治疗。随着临床药物、器械、技术的快速发展, 临床有多种方式治疗脑出血。其中, 微创治疗为近年新型兴起技术, 患者创伤小, 疗效较佳, 对短时间内清除血肿、解除压迫有巨大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6月本院收治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7~74岁, 平均年龄(57.9±7.6)岁, 40例患者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相关影像学检查均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 均无颅内外伤、颅内肿瘤、肺部外伤及其他重要脏器外伤, 排除标准:血管畸形、慢性消耗性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等。患者基本情况分析:临床表现浅昏迷17例, 中度昏迷14例,重度昏迷9例;一侧瞳孔散大26例, 两侧瞳孔散大14例。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n, x-±s)

1.2 治疗方法 40例患者入院后, 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血压、心率、心电图, 完善各项检查。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治疗, 术前备皮, 患者仰卧位, 进行头颅CT扫描, 采取局部麻醉方式, 确定血肿位置, 应用颅骨电钻驱动穿刺针进入颅骨, 直至血肿区, 拔除针芯, 术者使用10 ml注射器连接穿刺针, 抽吸颅内血肿, 待抽出1/3后, 应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洗血肿腔2~3次, 待冲洗干净后, 注入5000 U尿激酶, 溶解已凝固血肿, 闭管30 min后, 颅内血液自行流出。对照组采取药物治疗, 给予甘露醇降低机体颅内压, 控制血压, 积极对症处理。40例患者治疗期间均入住ICU。患者治疗7、14 d均行头颅CT检查, 计算颅内血肿量;并测定血清炎症因子水平:IL-6、TNF-ɑ水平。

1.3 疗效评定标准 NIHSS评分采用改良的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对自理能力恢复情况评估。生活自理能力分级[2]分为5级:Ⅰ级:患者可进行日常生活、工作;Ⅱ级 :患者在生活中可独立完成一部分, 但工具性日常生活需旁人协助;Ⅲ级: 日常生活需旁人协助, 方可完成;Ⅳ级: 基本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均需协助;Ⅴ级 :全部依赖旁人, 或者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双向无序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单向有序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经分析, 观察组颅内血肿量、NIHSS评分于治疗后7、14 d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2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 观察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2.3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7、14 d时血清炎症因子IL-6、TNF-ɑ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4。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x-±s)

表3 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比较(n)

表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比较( x-±s, ng/L)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外科常见, 颅内出血继发颅内损伤常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功能损伤, 严重者甚至短时间内死亡,致残率、死亡率极高[3,4]。因此, 临床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在挽救患者脑功能及生命安全上极为重要。据研究报道, 脑出血继发的颅内损伤与多方面因素相关, 其中, 血凝块大小、脑组织暴露于血液中时间具有直接相关关系, 因此, 及时清除血凝块、血肿对治疗极为重要。以往, 对颅内血肿多采取保守治疗, 甘露醇降低颅内压, 机体自行吸收血肿, 血肿清除较慢, 疗效不明显。随着微创理念、技术及器械的快速发展, 采取微创方式治疗颅内出血得到临床专家的认可, 其具有较大优势:①可快速、有效清除血肿, 尽快减少血肿对脑组织损害, 改善治疗效果, 并对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作用;②操作简便, 微创治疗仅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实施, 设备要求简单, 操作方便、简单, 在基层医院即可开展, 有助于ICU内挽救患者生命;③CT下操作安全, 可避免手术操作损伤颅内神经、组织, 并可选择在最大血肿区进行穿刺、吸引, 可最大限度的清除血肿, 减少压迫, 避免颅内组织的缺血、缺氧以及功能损伤[5]。本研究中观察微创治疗对颅内出血治疗疗效发现, 观察组颅内血肿、NIHSS评分及生活自理能力均优于对照组, 表明微创治疗疗效佳, 此与余永程等[6]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研究表明, 炎症因子IL-6、TNF-ɑ可增加颅内血管通透性以及血脑屏障通透性, 导致炎症因子、细胞因子大量侵入脑组织, 增加颅内脑组织水肿, 采取微创治疗后, 发现随着水肿的逐步清除, 炎症因子水平逐渐降低, 脑组织水肿程度降低, 有利于预后。本研究测定IL-6、TNF-ɑ后发现,观察组于治疗后7、14 d炎症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表明微创治疗效果更佳, 脑组织水肿减轻, 此与孙永等[7]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微创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佳,血肿清除快, 颅内脑组织水肿减轻, 患者预后更佳。

[1] 许中华, 王健, 唐炎燊.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68例分析.交通医学, 2013, 27(4):387-388.

[2] 吴中银, 肖勇, 饶星.年轻人脑出血临床探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5(18):2681-2682.

[3] 李昌, 王丽琨, 伍国锋, 等.超早期微创技术清除颅内血肿对家兔脑出血模型病灶周围脑组织ET-1及MVD的影响.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3, 23(26):21-25.

[4] 王文, 张景岚.质量控制小组干预促进脑出血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3, 10(6):105-107.

[5] 何国胜, 朱燕.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18例临床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10):1322-1323.

[6] 余永程, 杨华荣, 郑江环, 等.微创治疗与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重庆医学, 2013, 42(29):3505-3507.

[7] 孙永, 孙辉, 姚凯华.早期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00例的疗效分析.重庆医学, 2013, 42(21):2534-253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080

2014-09-17]

475000 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血肿微创脑出血
脑出血联合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刺激抑郁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相关性分析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贲门失弛缓症的微创治疗进展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下肢平滑肌肉瘤误为慢性血肿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