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前列地尔的药理作用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2015-05-08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腓总传导神经

王 丽

前列地尔的药理作用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王 丽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治疗, 两组均以20 d为1个疗程。采用肌电图检查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主要检测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SNCV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明显促进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前列地尔;药理作用;临床用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感觉、运动及植物神经的功能异常, 是糖尿病致残的主要原因, 严重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DPN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发现, 微血管病变所致周围神经血流低灌注是DPN发病的重要因素, 因此改善微循环治疗对于DPN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前列地尔是改善微小血管循环障碍的常用药物, 是目前应用于治疗DPN的主要药物之一。本研究采用前列地尔治疗DPN, 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 并与基础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 希望能为DPN的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选择,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DPN患者120例,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0例。观察组中男33例, 女27例;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58.37±2.60)岁;体质量指数(BMI):20.6~25.9 kg/m2, 平均BMI(23.12± 3.62)kg/m2;病程3~15年, 平均病程(11.84±5.21)年;糖化血红蛋白(HbA1c):7.1~9.9%, 平均HbA1c(8.62±1.73)%。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44~76岁, 平均年龄(57.60± 13.19)岁;BMI:20.9~26.1 kg/m2, 平均BMI(23.46±3.79)kg/m2;病程3~16年, 平均病程(12.85± 5.68)年, HbA1c:7.2~9.8%,平均HbA1c(8.59± 1.67)%。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BMI、HbA1c等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入选患者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包括降糖治疗, 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 将血糖控制在空腹血糖(FBG)<7.0 mmol/L, 餐后2 h血糖(2 hBG)<10.0 mol/L, HbA1c<7.0%; 合并高血压者控制血压<130/80 mm Hg(1 mm Hg=0.133 kPa), 合并高脂血症者给予调脂治疗, 使各项血脂指标恢复正常范围。观察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改善微循环治疗, 药物选择前列地尔注射液(商品名:曼新妥, 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0980023, 规格:5 μg/ml), 10 μg/次, 加入10 ml NS中缓慢静脉推注, 1次/d。疗程为20 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采用肌电图(丹麦DANTEC公司生产的OISA 2000型肌电图仪)检测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MNCV和SNCV, 取双侧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和MN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的SNCV和MNCV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观察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 x-±s, m/s)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在排除了其他原因的前提下, 糖尿病患者出现的与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研究发现, 高血糖是导致DPN最主要的原因, 但到目前为止, DPN的发病机制尚不确切, 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包括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血管损伤、氧化应激、细胞因子异常及免疫功能异常在内的众多因素均在DN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1]。

大量研究发现, 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周围神经血流低灌注是导致DPN发病的重要病理因素[2]。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可广泛沉积于神经内膜的滋养血管, 而由AGEs介导产生的活性氧物质(ROS)可引起血管内皮激活, 导致血管基底膜增厚, 血管腔狭窄、闭塞, 从而使神经内膜的血流量减少, 造成神经的缺血和缺氧;另外, 有研究发现ROS引起的凝血和血小板激活,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等原因导致的血液高凝状态也会导致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血供障碍, 从而导致DPN的发生[3]。

因此, 改善微循环治疗成为DPN的重要治疗手段。前列地尔即前列腺素E1(PGE1), 是改善微小血管循环障碍的临床常用药物, 其改善微循环的作用机制主要与扩张血管, 降低外周阻力及抗血小板凝聚, 降低血液粘稠度等有关[4]。付庆林等[5]学者采用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良好疗效。

本研究采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DPN, 患者症状体征明显缓解, 神经传导速度明显改善, 临床疗效显著, 加强了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更加有利于周围神经内膜的滋养血管血运的恢复, 改善神经的缺血缺氧状态,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 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 促进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 临床疗效显著, 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1] 蔡慧敏 , 付志新, 张宁, 等.糖尿病性神经病不同临床表现的神经电生理分析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3): 284-286.

[2] 赵巧玲, 谢新荣, 邹汶兵, 等.2型糖尿病足部自主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广东医学, 2014, 35(3):405-406.

[3] 魏剑芬, 田晓, 陈冬, 等.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铁蛋白的变化及其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4, 22(3): 204-206.

[4] 张玉, 戴红双, 冯佳庆, 等.前列地尔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12, 31(12):1070-1072.

[5] 付庆林, 饶高峰.甲钴胺联合前列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与安全性.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2, 28(7): 490-49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074

2014-10-28]

471000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猜你喜欢

腓总传导神经
超声引导下神经水分离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1 例*
神经松动术在周围神经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神经损伤研究进展
腓总神经损伤致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伤残评定结果分析
神奇的骨传导
腘窝段腓总神经及其分支MR检查方案
充分发挥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跷“二郎腿”导致瘸腿
“散乱污”企业治理重在传导压力、抓实举措
“神经”病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