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腹腔镜在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

2015-05-08张志家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机械性肠管肠梗阻

张志家

探讨腹腔镜在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

张志家

目的 探讨分析腹腔镜在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 需要行肠梗阻手术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100例, 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而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人数。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治疗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且术后治疗组发生并发症的人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腹腔镜应用到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能够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减轻患者的痛苦,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推广应用。

腹腔镜;机械性肠梗阻;治疗;临床效果

临床上对于机械性肠梗阻患者, 以往主要采用常规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虽然开腹手术能够解除梗阻, 但是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大, 手术后发生并发症的人数比较多,恢复时间也比较长[1]。随着科技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腹腔镜技术不断成熟和发展, 在临床上逐渐得到了广泛应用,医生开始使用腹腔镜治疗机械性肠梗阻患者, 其对于患者的创伤比较小, 能够提高患者康复时间和生活质量[2]。本文主要探讨分析了腹腔镜在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对本院收治的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对象主要为本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中收治的需要进行肠梗阻手术的机械性肠梗阻患者100例。其中男45例, 女55例, 年龄17.5~70.5岁, 平均年龄40.4岁, 39例患者为完全肠梗阻, 61例为不完全性肠梗阻;30例患者由于经常发作肠梗阻而多次住院, 在住院期间采用胃肠减压、补液等保守治疗后, 病情出现部分好转,但是出院后临床症状仍然存在, 多次出现腹胀和腹痛等。所有患者中有54例有腹部手术史。主要的肠梗阻病因为:45例为粘连性梗阻, 9例为肠管内疝, 10例为肠扭转, 9例为小肠憩室导致肠套叠, 6例为小肠间质瘤, 7例为小肠癌, 8例为肠道炎症, 6例为结肠癌。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因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而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进行治疗。主要方法为:①麻醉, 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方法同常规开腹手术, 对患者进行器官内插管, 静脉全身麻醉, 取平卧位, 显示器的位置放在患者的脚侧或者头侧, 医生的位置在手术中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调整。②穿刺孔位置选择。第一穿刺孔的选择在手术中非常重要, 只有将第一个穿刺套管成功放置, 才能够更好的建立人工气腹。因为本次对象中大部分具有腹部手术史, 部分切口离脐部比较近, 如果第一穿刺孔选择脐部, 容易使患者腹腔脏器发生损伤。所以第一穿刺孔最好选择在患者的左上腹或者左下腹, 不但远离切口降低了对于脏器的损伤, 同时便于对腹腔全貌进行观察。观察腹腔情况, 在腹腔壁上选择穿刺点, 构建操作孔。各个操作孔之间不要过于接近, 防止各种手术器械碰撞干扰, 降低手术操作效率, 一般距离为10 cm左右为最合适。医生使用的器械之间的夹角最好为60°。采用开放性技术置入第一个穿刺套管, 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对于肠管等内脏的损伤。③探查腹腔内脏器。寻找梗阻的方法可以通过采用扩张肠管来进行判定, 大部分肠管扩张和非扩张的交界处就是肠管的梗阻部位。根据不同观察孔的位置, 采用从下到上或者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探查[3]。医生采用两把无创抓钳交替抓持患者小肠, 空肠的起始部位作为起始点, 采用自上而下方向对患者的肠管进行检查, 最后寻找到肠梗阻位置。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患者患有肿瘤等疾病, 医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操作水平、临床经验等进行灵活处理。④分离粘连。如果患者的粘连只有一条纤维束带, 医生只要将粘连松解开, 就能够治愈疾病。但是当患者的粘连在腹壁手术切口的瘢痕处, 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剪刀、超声刀以及电刀。在分离腹壁和肠管壁的粘连时候, 一定要依从宁伤腹部, 勿伤肠管的原则[4], 尽量手术中保持肠管的完整。手术中要轻柔操作, 尽量减少对肠管以及组织的伤害,减少创面的渗出, 严密止血, 将腹腔壁以及创面上的纤维蛋白和炎性介质清除干净, 减少腹腔渗液的发生,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再次发作率。在手术结束前在患者的创面上涂抹几丁糖、生物蛋白胶等防粘连药物, 有助于创面的快速恢复, 预防并发症。手术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发现,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是治疗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治疗组患者手术后经过随访调查, 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和复发, 对照组中有10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对比( x-±s)

3 讨论

肠梗阻在临床上属于常见性急腹症疾病, 发病率仅低于阑尾炎以及胆系疾病。患者发病快速, 死亡率为15%,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上升, 肠梗阻的诊断方法也日益完善, 各种检查设备的不断应用, 大部分患者都能够被准确诊断出[5]。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机械性肠梗阻患者, 不仅能够明确指导患者发病原因从而进行有效的治疗, 还能够很好的进行预防。采用腹腔镜能够避免肥胖以及腹壁肥厚的影响, 全面对患者的腹腔进行检查。本文实验发现, 治疗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 且术后发生复发以及并发症的人数也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机械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采用腹腔镜手术方法, 能够降低患者的创伤, 加快康复,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复发率, 临床效果显著, 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1] 朱维铭 .肠梗阻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 2008, 28(9): 692-694.

[2] 陈小勋 , 周永醇 , 张兆明 , 等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11): 924-925.

[3]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0:456-457.

[4] 伍晓汀, 周勇.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时机.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1, 31(9):695-696.

[5] 黎介寿.改善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的质量.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0, 20(8):450-45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057

2014-10-10]

471000 河南省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机械性肠管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机械性眼球外伤100例临床分析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含金量
鼻空肠管与鼻胃管应用在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大承气汤配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5例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