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围型小肺癌X线与CT诊断临床研究

2015-05-08苏全志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分叶征毛刺胸膜

苏全志

周围型小肺癌X线与CT诊断临床研究

苏全志

目的 研究周围型小肺癌X线与CT诊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 40例已经确诊为周围型小肺癌的患者, 对其进行X线胸片检查和CT检查, 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 X线检查显示肿块周围边缘不规则分叶征21例, 锯齿状或毛刺征16例, 细支气管充气征4例, 胸膜凹陷征4例,空泡征3例;CT检查显示肿块周围边缘不规则分叶征33例, 锯齿状或毛刺征26例, 细支气管充气征13例, 胸膜凹陷征14例, 空泡征12例。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学诊断CT检查明显优于X线检查(P<0.05)。结论 结合X线检查和CT检查可以有效的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确诊率,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周围型小肺癌;X线检查;CT检查

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 导致肺癌患者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死亡率很高, 是常见导致死亡的恶性肿瘤之一[1]。周围型肺癌又称肺野型, 系指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小支气管的肺癌, 即起自三级支气管以下, 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 临床症状出现较晚[2]。以腺癌、鳞癌多见。癌症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 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癌症患者存活率的关键所在。而影像学是早期诊断癌症的主要手段之一, 本次采用X线胸片检查和CT检查对40例周围型小肺癌患者进行了影像学检查, 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40例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周围型小肺癌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3~70岁, 平均年龄(52.1±6.4)岁。其中按发病部位分, 左肺22例, 右肺18例;按病理组织分型腺癌24例, 鳞癌8例, 小细胞肺癌4例,细支气管肺泡癌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咯血。

1.2 方法

1.2.1 X线胸片检查 患者站立位, 采用VR 600 mA高频X线机, 做常规胸片检查(参数为30~35 mA, 62~74 kV)。

1.2.2 CT检查 患者取仰卧位, 采用通用(GE)16排螺旋CT扫描。患者平静憋气状态下从肺尖至肺底扫描, 层厚10 mm,螺距1.5 mm, 检查出病灶后, 以2 ml/s从肘静脉注入100 ml碘海醇, 随后进行薄层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X线检查显示肿块周围边缘不规则分叶征21例, 锯齿状或毛刺征16例, 细支气管充气征4例, 胸膜凹陷征4例,空泡征3例;CT检查显示肿块周围边缘不规则分叶征33例,锯齿状或毛刺征26例, 细支气管充气征13例, 胸膜凹陷征14例, 空泡征12例。对周围型小肺癌的影像学诊断CT检查明显优于X线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法结果比较(n, %)

3 讨论

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通常指的是肿瘤直径≤2 cm, 并且未出现胸膜浸润以及淋巴结转移。该类患者在临床上的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 从而对其予以影像学检查十分重要。然而,周围型小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等特点, 在大量恶性征象中缺乏确切的恶性诊断依据, 使得临床工作遇到一些困难。因此, 对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 鉴别诊断其肺内占位病变十分重要。肺部X线片有较好的自然对比作用, 组织重叠情况相应较少, 对及早发现病灶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且行X线平片检查较为方便实惠, 能适用在肺部的常规检查内, 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较难对病变的位置予以定位。CT检查较易发现隐秘位置的小病灶,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病灶的检出率以及正确率, 利用薄层来增强扫描,不仅能发现早期病变, 在对肿瘤邻近结构与内部结构上的显示也要比X线平片检查效果好。利用CT多平面三维重构技术, 能够深入显示肿块的位置、血管走向、内部结构以及形态等, 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好的参考依据。

周围型肺癌的基本征象主要有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胸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及空洞、钙化等[3]。分叶征是指肺部病变组织向四周增长时速度不均匀, 肺癌边缘形成分叶状, 影像学检查表现为分叶征, 与淋巴转移、肿瘤细胞增殖方法、肿瘤周边环境以及肺癌内细胞分化程度存在相关关系, 肿瘤分叶程度越强, 诊断意义越大;毛刺征是肺癌浸润性生长, 刺激宿主, 同时宿主肿瘤细胞发生反应,瘤体向肺野伸出毛刺状条影, 是有价值的肺癌影像学征象;空泡征、细支气管充气征是未被瘤体浸润的肺泡和细支气管,结节内小灶出现透亮区, 细支气管充气征对早期周围型肺癌的诊断有相当大的作用, 而大部分良性病变都不具有此征象;胸膜凹陷征是肿瘤内纤维瘢痕组织牵拉收缩胸膜, 形成喇叭口状凹陷, 胸膜凹陷征通常表现在肺腺癌与细支气管肺泡癌中, 对临床诊断的意义十分重大, 此征象的产生通常是因为肿瘤内纤维瘢痕组织收缩, 进而对胸膜进行牵拉;血管集束征是肿瘤生长过程中导致周围血管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瘤体直径≤2 cm, 且无胸膜浸润和淋巴转移的周围型肺癌称为周围型小肺癌, 由于肿块较小, 因此难以发现和诊断,使病情拖延, 为治疗带来不利影响[4]。X线检查对早期病灶的检查具有一定作用, 但对较深和复杂的病灶, 难以察觉,而CT检查则具有较高的分辨率, 大大提高了确诊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CT检查对周围型小肺癌的检查确诊率要高于X线检查, 但是X线检查组织重叠较少, 而且经济方便, 可用于肺部常规检查, 具有一定的价值。

综上所述, 结合X线检查和CT检查可以有效的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早期确诊率,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韦兰强.周围型小肺癌X线与CT诊断方法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6):84-85.

[2] 李兴荣, 李豪刚.周围型小肺癌X线与CT诊断方法临床分析.海南医学, 2011, 12(19):75-76.

[3] 孙红, 白友贤, 蔡祖龙, 等.X线胸片与CT诊断1 cm左右周围型小肺癌.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8, 6(1):11-13.

[4] 康眼训, 刘雨峰, 张鹏天, 等.周围型小肺癌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3):357-35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026

2014-10-29]

125100 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人民医院影像诊断中心放射科

猜你喜欢

分叶征毛刺胸膜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阀芯去毛刺工艺研究
磨玻璃结节样肺腺癌MSCT征象与Ki67、PKM2、SPINK1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一种铸铁钻孔新型去毛刺刀具的应用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一种筒类零件孔口去毛刺工具
肺内孤立结节的高分辨CT征象诊断价值
可抑制毛刺的钻头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