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病程

2015-05-08王军鹏吴国访赵晓红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儿童组病况中性

王军鹏 吴国访 赵晓红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病程

王军鹏 吴国访 赵晓红

目的 对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年龄分布特点以及病程进行探讨和剖析。方法 78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按照年龄不同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 其中婴儿组39例, 年龄在1个月~1岁, 儿童组共39例, 年龄在1~12岁。然后对患儿的末梢血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各项进行检测并记录其数据。结果 78例患儿中有61例患儿在治疗2~3 d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有57例患儿治疗1周后粒细胞数量恢复到正常范围。最终经过治疗所有患儿均痊愈。结论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主要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 其临床表现多为持续低热或高热、反复发热,病程多数在7 d以上。

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特点;病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5月~2014年3月共接收并确诊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78例, 将其按照年龄的不同分为婴儿组和儿童组, 其中婴儿组39例, 男21例, 女18例,年龄1个月~1岁, 平均年龄9.35个月。儿童组39例, 男17例, 女22例, 年龄1~12岁, 平均年龄7.27岁。两组患儿的病况以及用药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的病况及用药情况。见表1, 表2。

表1 两组患儿的病况(n)

表2 两组患儿的用药情况(n)

1.2 方法

1.2.1 检测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患儿的末梢血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各项进行检测并记录其数据, 来诊断患儿的基本身体体征, 其诊断标准[1]为:①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岁以下婴儿中性粒细胞<1.0×109/L, 1岁以上中性粒细胞<1.5×109/L。②血小板数量:血小板<100×109/L或>300×109/L。③免疫球蛋白:IgG在7~16 g/L为正常范围, IgA在0.7~4 g/L为正常范围, IgM在0.4~2.3 g/L为正常范围。④血常规:在患儿入院时要对其血常规进行检测, 在入院当日取患儿末梢血通过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对其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以及白细胞的含量进行检测并记录。

1.2.2 观察患儿的临床表现 在78例患儿均有发热症状,其体温均在37.20~41.12℃,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退热后又复发的患儿有42例, 在治疗并用药后体温愈加增高的患儿有21例, 出现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体极为虚弱的患儿63例,出现皮疹的患儿31例, 均为斑丘疹以及红色小丘疹同时伴随高热或反复发热的症状, 有口腔溃疡症状发生的患儿8例,出现呕吐现象的患儿2例。

全部78例患儿的病程均在2 d~2个月, 其中婴儿组患儿病程超过7 d的有32例, 儿童组病程超过7 d的患儿16例,平均病程16.15 d。对于婴幼儿来说病程大多数在1周以上,同时伴随面色苍白、口腔溃疡以及精神萎靡等病况, 而儿童多数病症为反复发热不退3 d以上, 且在用药后突发高热和皮疹, 该类患儿多可查明曾用药史。

1.2.3 治疗方法 根据患儿的不同发病原因采取不同的用药治疗措施, 对于因感染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采取抗感染治疗, 对于因药物引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患儿采取立即停药并避开所有能够引起该疾病发生的药物使用的同时对患儿采用退热、口服维生素B2等化学方法进行治疗[2],直至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处于正常范围, 且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下有39例, 其中最多在6~8个月,占22例。年龄1~12岁有39例, 其中最多在3~4岁, 共11例。

经过治疗, 78例患儿中有61例患儿在治疗2~3 d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范围, 有57例患儿治疗1周后粒细胞数量恢复到正常范围。最终经过治疗所有患儿均痊愈。

3 讨论

对于1岁以下的婴幼儿而言, 其中性粒细胞的绝对计数值若<1.0×109g/L即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岁以上的而言,其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值若<1.5×109g/L即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该疾病在我国各方面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发病率也有所增加, 虽然已经逐渐受到了相关医学界的重视, 但是由于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 除了后天的感染、细菌侵入、病毒侵入、支原体感染、药物的敏感、免疫力低下等病因形成之外, 还有先天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等因素的可能, 而且该疾病多见于儿童阶段, 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不良影响, 这时就需要我国相关医疗人员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其主要致病因素并发现有效治疗该疾病的方法。

通过临床研究表明, 导致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为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 除此之外还有药物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最为常见的药物为解热镇痛以及抗生素类药物, 从本研究中可以看出, 药物以及感染性疾病为儿童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主要因素。

该疾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 本研究中的患儿多为持续性发热或突发高热以及反复发热等, 同时还伴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皮疹等症状的存在。全部78例患儿的病程均在2 d~2个月, 其中婴儿组患儿病程超过7 d的有32例, 儿童组病程超过7 d的患儿16例, 平均病程16.15 d。在对症和对因治疗中患儿均痊愈。

[1] 周立萍, 鞠秀丽.感染相关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常见特点分析.新医学, 2011, 42(2):96-99.

[2] 周立萍.感染相关性粒细胞减少症儿童的常见临床特点研究.山东大学, 2011.

[3] 全美洁.幼儿急疹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分析.重庆医科大学, 201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022

2014-09-17]

462000 漯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王军鹏);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吴国访);漯河市医专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赵晓红)

猜你喜欢

儿童组病况中性
感染相关性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临床分析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临床检验分析
治癌症,生存质量很重要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中性墨水的消泡和消泡剂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心电图特点及术后转归
哪儿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