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治疗观察

2015-05-08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4期
关键词:保守疗法蛛网膜下腔

袁 方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治疗观察

袁 方

目的 观察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患者根据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7例, 观察组行显微介入栓塞术, 对照组行内科保守治疗, 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基本治愈率为74.07%, 总有效率为81.48%, 对照组分别为37.04%、59.26%, 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显微介入栓塞术用于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的临床治疗, 可以更为有效地改善各类症状, 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 此方案有推广价值。

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临床疗效

颅内局部血管异常使得脑血管出现局限性的瘤样突起,即临床所说的颅内动脉瘤, 此肿瘤主要有脑内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性脑梗死等几类表现, 致残、致死的几率均较高[1,2]。本院27例患者采用手术方案治疗, 对比保守治疗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入研究的54例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全部为本院2012年5月~2014年2月收治。在取得患者同意之后, 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7例。观察组:男12例, 女15例, 年龄42~69岁, 平均年龄(57.9±11.4)岁,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平均为(14.02±10.83)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平均为(29.91±14.57)分。患者的Hunt分级如下:3例为Ⅰ级, 8例为Ⅱ级, 9例为Ⅲ级, 7例为Ⅳ级。其中, 22例有典型的头痛症, 3例有抽搐症, 6例有颅神经麻痹症。对照组:男13例,女14例, 年龄44~65岁, 平均年龄(50.5±11.0)岁, NIHSS平均为(14.95±10.36)分, BI平均为(29.02±13.52)分。患者的Hunt分级如下:5例为Ⅰ级, 7例为Ⅱ级, 8例为Ⅲ级, 7例为Ⅳ级。其中, 23例有典型的头痛症, 2例有抽搐症, 4例有颅神经麻痹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行显微介入栓塞术治疗。术前12 h, 停用所有止血药;在气管插管下, 实施全身麻醉, 进行全身肝素化处理。实施全脑血管造影, 查找颅内动脉瘤所处的具体位置及瘤体情况。以微导丝作为引导, 将导管逐步置入动脉瘤内;经微导管借助微弹簧对动脉瘤实施栓塞处理。术后,保持6 h的去枕平卧休息, 查看患者全身情况, 给予其脱水、钙拮抗剂等相关的强化支持治疗;定期为患者实施腰椎穿刺,对颅内压进行实时监测;在颅内压未达正常之前, 将部分脑脊液酌情排出, 以生理盐水对其加以置换;在患者的颅内压达到正常状态, 而且脑脊液变为澄清之后, 停止置换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及时查看是否有并发症征兆,仔细控制并发症。对照组:行内科保守治疗。绝对卧床1个月,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给予患者止血剂、脱水剂、神经保护剂、钙拮抗剂等治疗。

1.3 临床评价指标 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定标准(GOS)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定。基本治愈:得分为5分, 患者基本转归正常, 或者存在轻度的缺陷;轻度残疾:得分为4分, 有轻微残疾, 但是能够独立工作、生活;重度残疾:得分为3分,意识清醒, 但是无法生活自理;植物生存:得分为2分, 处于长期昏迷的状态;死亡:得分为1分。1~3分之间者, 均为预后效果较差;>3分者, 均为预后效果良好, 可计为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见表1, 观察组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

3 讨论

目前, 动脉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有内科及外科两种治疗方案, 其中, 常用的外科术式包括动脉瘤夹闭以及显微介入栓塞两类[3]。相比于外科手术, 内科保守疗法的创伤较小, 但对急性发作及病情严重者, 往往难以实现有效应对。而就手术方案来讲, 动脉瘤夹闭术创伤及风险相对较高,显微介入栓塞术以其创伤小、预后快等优势, 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同[4]。

本院以掌握显微介入栓塞术与保守疗法之间的疗效差异为目的, 此次27例患者采用显微介入栓塞术, 27例患者采用保守疗法, 并对比治疗效果。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显示,接受显微介入栓塞手术治疗的患者, 在基本治愈率以及总有效率方面, 均比保守治疗患者高(P<0.05)。证明了显微介入栓塞术对于此疾病的治疗优势。

综上所述, 采用显微介入栓塞术为动脉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症施治, 能够使患者的出血、头痛、神经损伤等症状得到有效地改善, 降低患者的植物生存及死亡率, 可以推广用于此疾病的治疗中。但是, 当前临床工作者对于手术治疗的时间选定说法不一, 部分人员认为早期手术会损伤患者的脑组织, 增加残疾与死亡率。本次研究中未对这一方面开展深入探讨, 其相比于保守疗法所显现出的优势, 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1] 张万宏, 吴恒浩, 张胜旭.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GCS评分与预后的关系.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31(1): 42-44.

[2] 龙先喻, 黄晓松, 袁波, 等.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治疗的临床探讨.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2, 9(2): 76-77.

[3] 张万宏, 吴恒浩, 田卫平, 等.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间点GCS评分与预后相关性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22):36-39.

[4] 张红赟, 陈凤国, 邢振义.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影响因素分析.山东医药, 2012, 52(40):42-4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4.018

2014-10-21]

463000 驻马店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猜你喜欢

保守疗法蛛网膜下腔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保守疗法与手术疗法治疗旋后外旋型踝关节骨折临床疗效比较研究
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探讨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立体定向手术在老年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专业运动员髌腱末端病保守疗法的超声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