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夏芳·秋白”家蚕品种不同交配型式对蚕种孵化率的影响

2015-05-02熊国林涂钰玲谢琳玲

四川蚕业 2015年4期
关键词:孵化率蚕种交配

熊国林 朱 琴 涂钰玲 谢琳玲 马 燕

(四川省三台蚕种场,四川 三台 621100)

1 目的

2014年我场对夏芳、秋白品种进行死卵调查,结果表明,该品种死卵发生与浸酸浓度、时间的关系不大,与冷藏时间长短有一定关系。但是催青后期明显发生死卵,其比例较大。为进一步探明该品种死卵发生是与蚕种质量有关、还是与不同交配型式有关,今年春季继续进行不同交配型式对孵化率影响试验,分析品种小系或者交配型式与提高良卵率和孵化率的关系。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材料来源

2015年春季选种组饲育的夏芳A、夏芳B、秋白A、秋白B品种;以各品种确定继代母种的蛾区为制种对象。

2.2 制种方式

夏芳A、夏芳B、秋白A、秋白B 4个品系采用同胞交配 (同母号同蛾区自交)、半同胞交配(同母号异蛾区交配)、异小系交配型式,每种方式生产10蛾,即时浸酸后催青孵化调查。

2.3 处理方法

蚕种保护按照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1051-2010《桑蚕一代杂交种保护技术规程》执行;蚕种催青按照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919-2009《桑蚕种催青技术规程》执行;蚕种浸酸按照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917-2009《桑蚕一代杂交种浸酸技术规程》执行。

2.4 调查项目

逐蛾点数孵化数、总卵数,计算孵化率。

2.5 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两向分组有重复观察值且观察数目相等资料的方差分析方法;凡百分率以反正弦进行处理计算。

3 统计结果与分析

3.1 各品种不同交配型式孵化率调查原始数据(见表1)

3.2 不同品系与交配型式对孵化率的变量分析(见表2)

从表2可知:品系间、不同交配型式对孵化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即4个品种间的孵化率存在极显著差异,3种不同交配型式的孵化率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1 夏芳秋白不同交配型式孵化率调查结果 (单位:%)

表2 不同品系与交配型式对孵化率的变量分析

3.3 品种间孵化率差异性比较表 (见表3)

从表3可知:秋白A、秋白B、夏芳B三个品种间孵化率没有明显差异,但是3个品种孵化率极显著高于夏芳A。

表3 品种间孵化率差异性比较表

3.4 不同交配型式孵化率差异性比较表 (见表4)

从表4可知:异小系交配与半同胞交配对孵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和极显著差异,即前者孵化率明显高于后者,异小系交配与同胞交配对孵化率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表4 不同交配型式孵化率差异性比较表

3.5 各品系内不同交配型式对孵化率的差异性比较

3.5.1 从表5可知:夏芳A品种异小系交配孵化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半同胞交配型式,而同胞交配和半同胞交配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

表5 夏芳A不同交配型式对孵化率的差异性比较

3.5.2 从表6可知:秋白A品种同胞交配和异小系交配的孵化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半同胞交配型式的孵化率;而秋白A的同胞、半同胞、异小系交配型式的孵化率无极显著差异。

3.5.3 从表7、表8可知:夏芳B、秋白B品种同胞、半同胞和异小系交配的孵化率无显著和极显著差异。

表6 秋白A品种不同交配型式对孵化率的差异性比较

表7 秋白B品种不同交配型式对孵化率的差异性比较

表8 夏芳B品种不同交配型式对孵化率的差异性比较

5 小结

5.1 夏芳秋白不同品系间的孵化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即夏芳A明显低于其他品系;夏芳B、秋白A、秋白B 3个品系各交配型式间孵化率无极显著差异,说明各品种小系间遗传基础基本稳定,种性得到稳定维持。

5.2 从本试验整体分析看,异小系的孵化率显著高于同胞和半同胞交配,说明异小系交配后或多或少存在有杂交优势的倾向。但是在选种继代蛾区确定后,从保持品种纯度角度尽可能避免异小系交配,应以半同胞交配为主,在蛾区间或者某些性状发生较大变化时适当采用同胞交配,有利于品种性状的维持。

5.3 从不同品种来看,除秋白A品种同胞交配孵化率高于半同胞和异小系外,其余3个品种孵化率异小系交配明显高于同胞或半同胞交配,进一步验证了该交配型式的孵化率存在有杂交优势。因此在母种继代中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交配型式,能有效提高其孵化率水平。

5.4 不同交配型式是否对其他性状也有同样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试验分析。

猜你喜欢

孵化率蚕种交配
苏豪×钟晔(抗)正交秋用种孵化率偏低的原因分析
提高家禽孵化率的有效措施
不同交配方式对家蚕种性影响
二化螟的多次交配及其对雌蛾产卵量的影响
亚洲玉米螟交配率和交配次数与其日龄、性比和精巢大小的关系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凉山州蚕种场简介
创新原蚕区蚕种生产方式初探
黑龙江省发现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A2交配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