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语值证明法

2015-04-17段益民

关键词:语序张三焦点

段益民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基础部,广东广州510990)

现代汉语语值证明法

段益民

(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基础部,广东广州510990)

语值证明法往往是用比较的方法凸现不同话语的表达差异,不同的语值差异往往伴随着一定的语形变化和语义的(轻微)变异。语值证明法总的功能是强调和凸显,具体表达手段是语序、句式、结构、焦点等。

语值证明法;语序证明;句式证明;结构证明;焦点证明

语值(语用)即“语用价值”,“语值”指词语、短语、句子等在言语交际中的表达应用。单一的句子也可以分析其语值,但语值证明法更多是通过比较而凸现相似话语间语用价值的差异。

语值证明必须依附语形和语义,语值证明的结果往往是证明原有话语和变换话语之间的表达差异。

从具体方法来看,语值证明法可分四类。

一、语序证明

语序证明涉及到语义是否变化、句法成分是否变化、句式是否变化等要素,从语义是否变化来看,语序证明可分两类。

(一)语义不变

此类句子原句和变换句改变了句子成分的语序,但句子的深层语义不变。句子成分移位无论是前置还是后置,都起到凸显、强调、突出的作用。

语义不变的语序异位主要包括主语后置、状语前后置、定语前后置等。如:

(1)这个人真有意思。——真有意思,这个人。(主语后置)

(2)他们昨天回家了。——他们回家了,昨天。(状语后置)

(3)他们昨天回家了。——昨天,他们回家了。(状语前置)

(4)广场上,黄的,红的,粉的,蓝的,绿的,到处挥舞着小旗。(定语前置)

(5)我买了条纱巾,黄色的。(定语后置)

一般来说,某一句法成分出现概率最高的位序是正常的语序,但位于句首、句末的成分往往是句子强调的重点,因而上述变式句往往有较为明显的语用动机。

某些成分既可作状又可作定,但这类成分如果表示中心词的本体状况则为定语,如不表示本体状况则为状语。如:

(6)零零星星的,草原上布满了嫩嫩的蘑菇。

例(6)中,“零零星星的”既可以充当宾语“蘑菇”的定语,也可以充当谓语“布满”的状语。如:

(7)草原上布满了零零星星的嫩嫩的蘑菇。

(8)草原上零零星星星地布满了嫩嫩的蘑菇。

但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零零星星”只能表示“蘑菇”的分布状况,不能表示“蘑菇”的本体状况。(“蘑菇”的本体状况是“嫩嫩”)因此,例(6)不能视为定语前置。

(二)语义变化

语义变化的语序异位主要有主宾异位、状补异位等。主宾异位是一种频率较高的句式,而且具有较为显著的语义差异和语值差异。

主宾异位可以表示定指和非定指的差别。如:(9)车来了。——来车了。

一般而言,主语表示定指确定的事物,宾语表示非定指不确定的事物。如“车来了”的“车”是确定的,一定要来的;而“来车了”的“车”是不确定的,不一定要来。因此,下列两个句子不能互换。

(10)车来了,我们上车吧。

(11)来车了,赶快拦住它。

(12)车来了,赶快拦住它。

(13)来车了,我们上车吧。

这种定指和不定指不仅可以影响后续句的选择,还可以影响本句的成分组合。如:

(14)老师来了。——来老师了。

“老师”是不确定的非定指的事物,因此既可前置又可后置;但一旦这个老师是确定的,就只能前置不能后置。如:

(15)张老师来了。——*来张老师了。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如果主宾表示交叉关系,异位基本不受限制,但语用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如:

一个西方记者对卡斯特罗说:“你们古巴连大学生都是妓女。”

卡斯特罗回答说:“不对,你应当说,你们古巴连妓女都是大学生。”

此例运用了主宾换位法:

(16)大学生都是妓女。——妓女都是大学生。

“大学生”和“妓女”是交叉关系,“都”在此表语气不表范围。大学生位于较高的层次,妓女位于较低的层次,但某些人既是大学生又是妓女,因此,“大学生”是“妓女”把大学生的层次降低了,带贬义;而“妓女”是“大学生”则把“妓女”的层次提高了,带褒义,所以卡斯罗特的语言十分机智。

又如单音形容词构成的状补异位具有语义、语值的非对应性。如:

(17)a、他晚来了。———b、他来晚了。

例(17)a、“晚来了”强调方式“晚来”,其原因可能是主观意愿;(17)b、“来晚了”强调结果“来晚”,其原因倾向于客观现实。

二、句式证明

句式证明往往是通过对比性句式来证明某类句式的语值特点。

(一)岐义性句式

有时某些句式可能因代入词语的差别构成不同的语值优选,形成不同的对比性岐义句式。如:

(18)在这里,张三谁都不认识。

这个歧义句式有两种解释:

——a、在这里,张三不认识任何人。

——b、在这里,任何人不认识张三。

由于“张三”是汉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抽象符号,所以例(18)的两种解释没有明显的概率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语值优选。

但如果“NP”是知名人物,则此类句式可以有较明显的语值优选。如:

(22)在这里,奥巴马谁都不认识。

——a、在这里,奥巴马不认识任何人。

*b、在这里,任何人不认识奥巴马。

以上例(22)a具有较强的语值优选。

在“NP1连NP2都不VP”句式中,如果NP2既可以表施动又可以表受动,那么这个句式就会有歧义。如果NP1和NP2二者具有近似的知名度,那么构成的两个对称性的歧义句子二者出现的概率相等。如:

(23)张三连李四都不知道。

——a、张三不知道李四。

*b、李四不知道张三。

但如果NP1和NP2二者具有差异十分明显的知名度,那么两个句子会出现概率不等的语值优选。如:

(24)那些大学生连姚明都不知道。

——a、那些大学生不知道姚明。

——b、姚明不知道那些大学生。

姚明是著名的球星,其知名度远高于一般大学生,因而那些大学生不知道姚明很反常,而姚明不知道那些大学生则十分正常。因此,(24)b句比a句具有更为明显的语值优选。

(二)差异性句式

差异性句式指两个不同的句式表示的语义基本相同,但可能有不同的语用价值。如主动句和被动句,把字句和一般主动句等。

从概率上说,被动句大都表示不愉快的事,因而被动句把受事安排在句首突出强调,特别是在表示遭受义的句子中,这种作用更为明显。如:

(25)雪花被狂风卷着,大树的躯干被摇撼着,村庄、山野被风雪狂暴地扫荡着,人家的门窗被风撞开了,屋子里被撒进了冷森森的雪花,破屋子上的茅草被大把大把地扯下来向空中扬去,雪花在光秃秃的树梢上咆哮着、怒吼着……

如果变成主动句,则为:

(26)狂风卷着雪花,摇撼着大树的躯干,狂暴地扫荡着村庄、山野,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冷森森的雪花撤进人家的屋子里,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扯下来向空中扬去,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咆哮着、怒吼着……

例(25)用被动句式,主语分别是“雪花、大树的躯干、村庄、山野、门窗、屋子、茅草”等,叙述对象多变,整个场景萧索、寒冷,突出地表现了在风雪的肆虐下上类事物的弱小、可怜、孤单、无助等。

例(26)用主动句式,主语始终是“风”,叙述对象单调,话语感染力大为弱化。

把字句能使句式简洁、话语流畅。某些既有宾语又有补语的句子,如果不用把字句,就只能用“重动句”来表示。如:

(27)张三骂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例(27)句式不简洁,动词也重复,但变成把字句宾语提前后,没有重复的动词,句式也较为简洁流畅。如:

(28)王二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三、结构证明

在话语中,不同结构在同一位序也能体现出不同的语值差异,结构证明指某些近似而有差异的不同结构充当同一句法成分时所体现的语值差异

(一)嵌入式和非嵌入式

某些结构可以在中间嵌入虚化了的“一”或动态助词“了”。

如邢福义先生细致地分析了V—V”和“VV”的语值差异。

邢先生指出,“VV”和“V—V”都可以表示时量短暂与分量轻化,但二者的细微差异主要表现在说话的口气上,“VV”是自由式而“V—V”是郑重式。如:

(29)再不唱唱,舞舞,笑笑,会把些孩子们也愁老了的……(梁晓声《婉的大学》)

上例“唱唱…舞舞…笑笑”,都具有“随意”的特征,都是采取的“自由式”。

但用“V—V”便显得比较郑重,如:

(30)不是说,要致富,先修路么。他想把颍平的路好好修一修。(李佩甫《羊的门》)(邢福义2000)

又如:

(31)他点点头。——他点了点头。

前者未嵌入动态助词“了”而强调其连贯性,后者嵌入动态助词“了”而强调其节奏性。

(二)重叠式和非重叠式

重叠式和非重叠式结构主要有A—AA;AB—AABB;AB—ABAB等。简言之,较之非重叠式,重叠式都有描绘性加强,语义加重,节奏舒缓等语用特点。

有时,非重叠式转换成重叠式较为自由,但重叠式转换成非重叠式则受到限制。如AB一般可以转换成AABB,但当AABB没有包容性时,“AABB”可以转换成“AB”,但如果“AABB”具有包容性,则不能转换成“AB”。如:

(32)走上台阶,我们进入一间宽敞的房间里。立即,有个瘦瘦小小的女人对我们迎了过来,那是章伯母。(琼瑶《寒烟翠》)

——走上台阶,我们进入一间宽敞的房间里。立即,有个瘦小的女人对我们迎了过来,那是章伯母。

(33)我望著他的画纸,画面上有远远近近的山,是几笔深浅不同的绿,有远远近近的树,也是深浅不同的绿……(琼瑶《寒烟翠》

——我望著他的画纸,画面上有远近的山,是几笔深浅不同的绿,有远近的树,也是深浅不同的绿……

例(32)“瘦瘦小小”中“瘦”“小”不是一组反义形容词,等于“瘦瘦”加“小小”,没有包容性,因而可以转换成“瘦小”。例(33)“远远近近”中“远”“近”是一组反义形容词,有包容性,等于“远远”加“近近”,再加“不远不近”,因此不能转换成“远近”。

(三)体标志和非体标志

动态助词可起到延展语言长度的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语用价值。如:

(34)特别是那些乡下人,……竹筐、背兜不知是该横着放还是竖着放。(杨牧《天狼星下》)

——特别是那些乡下人,……竹筐、背兜不知是该横放还是竖放。

例(34)“着”可有可无、可增可删,增删后意义不变。但由于“着”具有表持续性的动态特征,因而添加“着”后具有强调动感和延展时量的作用。

有时,体标记的连用和独用也有不同的语值差异。如:

(35)a、他吃了饭。——b、他吃过了饭。

例(35)b“过”为衍余成分,加后句子动词表示的动态没有变化,但例(35)a节奏较为紧凑,例(35)b节奏较为舒缓。

(四)组结式和独用式

形容词的组结形式A1A2和强态形容词(积极形容词)往往可以替换,如:三尺长短—三尺长、四斤轻重—四斤重。

(36)松山主峰叫子高地,山头只有一两亩地大小,四周有十几个高高低低的小山包相连,互相依托。(邓贤《大国之魂》)

——松山主峰叫子高地,山头只有一两亩地大,四周有十几个高高低低的小山包相连,互相依托。

以上形容词的组结形式A1A2,仅有力度大、程度深、范围广的强态形容词“A1”有意义,而弱态形容词“A2”则为结构陪衬,脱落后语义不变。因而组结形式A1A2在以上格式中,其主要功能不是语义功能,而是结构的均衡功能;而用A1替换A1A2,则能使句子更为简洁、精练。

四、焦点证明

(一)焦点的分类

焦点是话语者在语言中传递的最重要的信息,焦点往往会借助某种特定的手段将其从语流中凸现出来,让听话人准确地感知并接受。

刘丹青、徐烈炯两位先生对焦点进行了分类。两位先生认为:焦点的性质可以描述为“突出“和“对比”,因而可以根据背景和焦点的位置关系,以[±突出]和[±对比]两对功能特征为参项,把焦点分为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两类。(刘丹青、徐烈炯1998)

1.自然焦点

自然焦点又叫常规焦点,其功能特征为:[+突出],[-对比]。

自然焦点跟语序密切相关,但没有专用的焦点标记。在汉语中,自然焦点通常位于句未,这是因为,话语者传递信息时,往往倾向于由已知的旧信息到未知的新信息,因而,在句子的线性序列上未知的新信息往往位于句末,而句末的位序也容易强调和凸显。如:

(37)张三昨天看过这本杂志了。(句子的焦点是“这本杂志”)

(38)这本杂志张三昨天看过了。(句子的焦点是“看过了”)

上述句子中的句未成分都是句子的表达重点,因而,自然焦点或常规焦点反映着句子焦点分布的一般规律。

2.对比焦点

对比焦点的功能特征是“[+突出]”和“[+对比]”。对比焦点是句子中最被突出的信息,所以有[+突出]的特征;同时,对比焦点在上下文中往往和句外的背景对象形成对比,所以又有[+对比]的特征,对比焦点在口语中往往借助逻辑重音。如:

(39)通常↓张三星期五打扫教室。(不是别人)

(40)张三通常↓星期五打扫教室。(不是别的时间)

(41)张三星期五通常↓打扫教室。(星期五不干别的)

对比焦点是话语者在动态言语中刻意强调的重要信息,它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出现在不同的句法成分上,所以它的位序有很大的灵活性。

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在一定的语境中可以兼容,即二者都处于句末的位置。如储泽祥先生研究了《“名+数量”语序》,认为这种语序和注意焦点有关。储先生认为:“数量+名”是常规语序,是交际双方习以为常的。而“桌子三张”、“书呆子一个”之类的反常规的“名+数量”结构,是为了使“名+数量”成为注意的焦点,暗示听话人要抓住这个焦点所突出的信息。因此,“名+数量”结构从自然焦点和对比焦点两方面凸现了数量词的显著作用。(储泽祥2001)

(二)焦点结构

1.结构标志

在话语焦点的分析中,焦点敏感算子是话语焦点的形式标志,它必须与句中某个成分相关联,而与其关联的成分就是句子的语义焦点。

焦点敏感算子从位序来看可分两类:

第一类,前置的,即置于话语焦点之前,如表示限止的“只”,相当于全称量词的“总是”,表示频度的“通常”,表示条件的“要是”、“如果”,表示否定的“不”,表示情态的“必须”,表示说话人看法态度的“很奇怪”、“真的”、“居然”、“竟然”,以及表疑问的“为什么”等。

第二类,后置的,即置于话语焦点之后,这类较少,如表示范围的“都”、表示状况延续性的“也”等。

另外,主谓插入语往往也具有焦点提示的作用。如:

(42)我买的这张床,你看看,非常漂亮吧?

(43)这个公司的发展,你瞧吧,很快就会有大的变化。

2.结构类型

通过焦点的动态分析,可以观察到某些结构已经形成了话语焦点的固有的结构类型。

(1)周遍句

“周遍句”是指用副词“都”“也”表示周遍意义的句子,一般情况下,话语的语义焦点是表示周遍意义的语言单位。如:

(44)哪个人也不能搞特殊。(焦点“哪个人”做主语)

(45)什么人张三都不放在眼里。(焦点“什么人”做主语)

表示周偏性的语义焦点必须放在“都”“也”之前,这个焦点表示的语言单位可以是主语也可以不是主语。当这个语义焦点不是主语时,其语序和主语的位置没有限制,但放句首时“周偏”意义更为凸显。如:

(46)哪儿张三都去过。——张三哪儿都去过。(焦点“哪儿”做状语)

(2)疑问句

在表被动的疑问句中,如果主语是疑问代词,这个疑问代词就成为句子的语义焦点。如:

(47)昨天谁被张三打了?

(48)张三在哪儿被人打的?

(49)张三被什么绊了一跤?

例(47)疑问代词“谁”做主语;例(48)疑问代词“哪儿”作状语;例(49)疑问代词“什么”作介词宾语,而“谁”“哪儿”“什么”都是句子的焦点。

话语的焦点前往往可以插进焦点标记词“是”,有时,同一个句子有两个疑问词,但同一话语不能有两个强调力度完全相同的焦点,因而两个疑问词一个是强式焦点一个是次焦点,“是”只能插在表示强式焦点的疑问词之前。如:

(50)a、昨天谁被谁打了?——b、昨天是谁被谁打了?

例(50)第一个疑问词“谁”是强式焦点,可前加“是”;第二个疑问词“谁”是次焦点,不能前加“是”。

(3)连字句

“连”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话题焦点标记词,语序上“连”常位于句首或靠近句首,连字句往往强调某种最为极端的状况。“连”后的成分一般是话语的焦点,在口语中重读;连字句中的“也”、“都”必须出现,在口语中轻读。因为“连”具有话题焦点的必然性,因而有时可以省略。“连”字句的基本格式是“NP—连—NP—都(也)(不)—VP”。如:

(51)王小二(连)土豆烧牛肉都不吃。

当“连”后的“NP”只能表示受动者时,连字句往往强调这种受动者极端的状况。例(52)“土豆烧牛肉”是话语的焦点,在此句中强调是最好吃的。

当“连”后的“NP”可以表示主动或被动时,这个句子可以构成岐义句,但话语焦点都是“连”后的“NP”。如:

(52)王小二连张老三都不喜欢。

——a、王小二不喜欢张老三。(张老三是好人的极限)

——b、张老三不喜欢王小二。(王小二是坏人的极限)

(4)是字句

“是”是对比焦点标记词,因“是”对某些要素的肯定意味着对另一些要素的否定,所以构成一定的对比。话语者在这类“是字句”中可以选择的对比焦点是句中的任何成分,因此“是”出现的位置十分灵活,但“是”后的成分都是话语凸现的焦点。如:

(53)前天张三在体育馆看了一场足球赛。——是前天张三在体育馆看了一场足球赛。——前天是张三在体育馆看了一场足球赛。——前天张三是在体育馆看了一场足球赛。——前天张三在体育馆是看了一场足球赛。

“是”作为焦点标记,出现的位置取决于句子的表达重点,但“是”与其他词语并无句法上的组合关系。因此,这类“是字句”和表判断的“是字句”不同,因“是”是表强调的焦点标记词,所以可以省略,省略后语义不变,但话语焦点消失,强调语气减弱。

五、结论

语值证明就是从语值的角度对话语进行语值描写的方法。

语值证明和语形、语义、语境关系十分密切。话语的语值必须依赖语形和语义,具有不同语值效果的句子往往在语形和语义方面都有所区别。但就语形来说,具有语值表达差异的句子有的具有明显的语形差异,如被动句和主动句。但有时,某些句式可能会因代入词语的差别构成不同的语值优选,形成不同的对比性岐义句式,而语形却没有明显变化。

语值和语义总是密切相关,但具有不同语值的句子语义差别较小或基本相同才具有比较的价值,否则就会因为语义的干扰失出比较的类同性。

语境对语值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的语境决定话语的语值差别。语值总的功能是通过不同句式的比较对话语的某些要素进行强调和凸显。语值证明法往往要运用比较的方式,才能凸现出近似结构的表达差异。这些差异往往体现在强调和非强调、定指和非定指、感情色彩不同、岐义性句式的概率高低、话语立足点的单一和多变、简洁流畅和祥尽繁复等方面。

[1]储泽祥.“名+数量”语序与注意焦点[J].中国语文, 2001(5).

[2]方梅.汉语对比焦点的句法表现手段[J].中国语文, 1996(4).

[3]蒋静忠,魏红华.焦点敏感算子“才”和“就”后指的语义差异[J].语言研究,2010(4).

[4]刘丹青,徐烈炯.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J].中国语文,1998(4).

[5]邢福义.说“V—V”[J].中国语文,2000(5).

(责任编辑:刘岭峰2572756826@qq.com)

Language Value Proving Method in Modern Chinese

DUANYi-min

(Department ofFundamental Education,South China Institute ofSoftware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990,China)

Language value proving method usually shows the differences of divergent languages by comparing and different language values are always accompanied by some slight deformations in both language forms and meanings.The main function of language value proving method is to emphasize and highlight by using the detailed expressing methods,such as changing the words’order,form,structure and focus.

language value proving method;word order proving;sentence proving,structure proving,focus proving

H13

A

1008-018X(2015)06-0043-07

2015-07-29

段益民(1955-),男,湖南省华容县人,广州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语序张三焦点
焦点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汉韩“在”字句的语序类型及习得研究
下车就跑
读张三书法之感想
焦点
寻找张三
我的名字叫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