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几种技巧小议

2015-04-15张玉雁

焦作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误会戏曲技巧

张玉雁

(焦作大学人文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文似看山不喜平。古人论诗文崇曲忌直,讲究波澜开圜,逶迤多变,反对平铺直叙,戏曲创作与此同理。一出戏倘若平铺直叙,就像一个人走在一马平川的塬上,五里十里的风物景致一览无余、尽收眼底,那只会让观众读者感到平淡无味、望而生厌;但假如远山淡抹,近树浓涂,一波三折,顿挫抑扬,看是明修栈道,实则暗度陈仓,则必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我国现代著名戏剧大师曹禺在谈到戏剧结构技巧时曾说过:“要是第一幕演完,观众就离场,那可不成。得让他们看完了第一幕,要看第二幕,还要看第三幕。”戏曲吸引观众愿意一直穷追不舍地往下看戏的动力何在?除了戏曲内容本身富有的种种惊险刺激、曲折离奇之因素外,它还离不开一定的艺术表达技巧、表现手法。我们知道古典章回小说每每在故事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总会抛出一个扣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种所谓的“抛扣子”,其实就是戏曲结构中或人物塑造上的技巧、表现手法罢了。戏曲要想吸引观众读者,同样靠的是技巧。一出戏即因其有着许多的技巧手法的使用,才能令观众读者牵肠挂肚、割舍不下,乃富有了一股难以抗拒的强劲的“磁性”吸引力;观众读者正是为了解开剧作家有意设置的那一个又一个“扣子”,才会对戏中的人物与事件产生浓厚的观赏兴趣,才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舞台上所发生的一切,以急切期待的心理,情不自禁地要一步步朝下看,直至结局,享受戏曲带来的“快者掀髯,愤者扼腕,悲者掩泣,羡者色飞”的审美效果。

一部戏曲没有了技巧,也便无“戏”无“味”,就将无人愿看了。西方戏剧家始终把令人疑惑(suspense)、令人吃惊(surprise)、令人满意(satify)的所谓“三 S 律”奉为创作的圭臬,中国传统戏曲则一向推崇“奇、巧、曲”,表述虽不同,然其内在含义却不谋而合:都是强调戏曲作家要通过一些技巧、手法,以安排情节结构、塑造人物性格,制造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戏曲规定情境,诱导观众于峰回路转之中,对戏中已发生的兴趣盎然,对未发生的翘首以待,戏不结束就不肯离场,直等到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结局方心满意足、善罢甘休!

故此,编演戏曲光有理念和文采是远远不够的,戏曲家不但要熟悉舞台、了解观众,还必须掌握基本的戏曲技巧,剧情要波澜起伏,大小高潮叠起,设置悬念扣子,“犹抱琵琶半遮面”,才能吸引观众读者。明人陈继儒说:“曲者,曲尽人情也。”这一个“曲尽人情”生动而准确地道出了戏曲中之需要技巧的奥妙。这些技巧的运用,推进了戏曲情节的铺陈和人物性格的塑造,使得情节发展更为曲折,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下边简议戏曲结构安排和人物形象塑造时常用的几种技巧方法。

1.烘云托月法

此技法原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所用,即利用他人来对衬主要人物,古诗《陌上桑》中写“罗敷”之美为此法之滥觞。烘云托月法主要靠氛围的渲染,对于一些难于描摹或不宜写“实”的描写对象,通过“以虚托实”的描写,即从其他人物的描写里烘托出所写人物,或通过别人的眼光、评价来描写人物,可以收到“费力少”而“功效好”的结果。金圣叹也评点过此法:“亦尝观于烘云托月之法乎?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亦不在于云也。意不在云者,意固在于月也。”传统戏曲中用烘云托月法塑造过众多聪明伶俐、美貌可爱、英姿飒爽的奇女子形象,在《得意缘》中,作者不从正面描写狄云鸾的美丽可爱,而是用卢昆杰对狄龙康提婚态度的迅速转变予以表现。戏初,龙康提出小女要许婚昆杰,昆杰心想“山野之中哪有什么俊俏才女”,断然以“未曾禀明母亲”而拒绝,一俟他碰到同样来看个究竟的云鸾时,竟马上转变了态度:“今日遇见小姐,乃是三生有幸,就是死在这里也是不走的。”等龙康再次询问,昆杰马上以岳父事之,还说:“何须择日,就是今日龙凤呈祥,极妙之期。”迫切心理让人忍俊不禁。戏中夸张而戏剧性地以卢昆杰的态度蹴变,塑造了云鸾的可爱容貌,起到了很好的“烘云托月”作用。

2.背面敷粉法

背面敷粉法在传统戏曲中的使用,是指不用全力对作品所描写的人物事件作直接刻画,而是集中笔墨去与其特征相反或相对的其他事物,相互映衬对照,从而使这一事物的特征鲜明突出,在对比中使观众读者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该人物事件的认识和感觉,从而收到单纯描写所无法取得的艺术效果。戏曲《德政芳》中着力要表现的是海瑞清正廉明的性格特征,但这一形象不是通过对海瑞正面刻画来表现的,而是通过剧中其他人物对他的忌惮和敬畏来实现的。剧中绿林人物穆忠先是自夸自己的豪放与英雄气概,显得颇有西楚霸王的气势:“霸聚山河,横卷干戈,雄魔多。明去暗挪,犯王法为饥饿。”然而一听说海瑞来到江南视察,这位草莽英雄、山寨大王就打起了金盆洗手的念头:“近日听闻朝廷升了海瑞总理漕务,我素知此人曾做浙江淳安县令,夺过监政大人鄢冒卿夫人的五彩舆,名震天下。绿林朋友洗手多人。如今来到此地,俺也须躲避躲避。”这是从绿林强盗的害怕和躲避来衬托海瑞的凛凛正气,可谓敷粉敷得精彩,令人拍案叫绝。

该技法的运用,一要注意在特征相反或相应的事物间要有某种联系,即要有明显的对比意识;二是要注意事物间的对比一定要鲜明、突出和强烈,要抓住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显著特征来进行对比和衬托,这样才能使对照的效果更强烈,事物的特征更加一目了然。

3.误会

人生在世,所见所闻,毕竟有限,再加上思考方法、处世态度、心境脾性、修养气度等方面,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产生“误会”也就在所难免。一个人对一件事,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作出错误的判断,就往往陷入“误会”的泥淖。现实生活时时处处迫使人们去品尝“误会”的酸甜苦辣。可以说,普天之下,因“误会”而衍生出的是是非非、颠颠倒倒、哭哭笑笑、打打闹闹、恩恩怨怨、生生死死,委实太多太多。而“误会”一旦发生总不免要酿出事端、导引矛盾,敷化出千奇百怪、曲曲弯弯的故事来。这就正好应和了戏剧冲突律和传奇性的需求,故二者一拍即合。因此,“误会”既是戏曲结构的一种技巧,又是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的发现和积极的反应。当“误会”作为艺术形象塑造的活跃因素的时候,或者作为艺术技巧、手法而作用于冲突、纠葛、人物、情节之际时,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品格和审美价值。

李渔的喜剧《风筝误》的中心线索在于落魄才子韩世勋的婚姻纠葛。韩世勋早年丧父,由亡父好友戚补臣抚养,与戚家公子戚友先同窗共读。戚府近邻有詹烈侯一家,詹家有同父异母的一对千金——面陋品劣的长女爱娟与貌美才优的次女淑娟。詹烈侯因妻妾不和,不得不将府邸分割成东西两院,以求相安无事。韩世勋在一次清明节放风筝时,原本想向才女淑娟表达爱慕情愫,孰料阴差阳错,风筝误落入爱娟手中。随后韩世勋与爱娟均采取冒名顶替的手段幽会求偶,由此一来一误再误,如一石落水,激起无限波澜。这一边是韩世勋起初认丑为美,夜赴佳期,由“惊丑”而逃归;终而又认美为丑,新婚之夜,不入帷怅而独处。另一半则是爱娟始而以韩为戚(即把韩世勋误当成花花公子戚友先),假冒才女,结果丑态百出;终而又以戚为韩(即把戚友先错认成韩世勋),婚夕戏谑,泄露出隐私。直至最后两对男女当堂对质,疑窦方得冰释。剧中的韩世勋做了新郎,却误以为新娘淑娟不过是丑女爱娟,错以为这如愿以偿的喜事是冤家对头的婚姻……在 《诧美》一出戏中,作者把韩世勋安排到和其主观想像截然相反的环境中去写,抓住了人物主观的幻觉、意愿、想像和客观现实的处境、实际气氛相矛盾的喜剧冲突,从而使他闹出越来越大的笑话。这是全剧的高潮所在。从《诧美》一出戏,我们足以见出,作者运用“误会”这一技巧、手法所取得的审美效果:以假为真,误丑为美,视美为丑,把贤惠归龌龊,龌龊等同贤惠,把高尚当卑污而将卑污类比高尚,是非颠倒,黑白混淆,媸妍不辨。最终以“误会”越闹越大,矛盾愈浓愈烈,从而造成层出不穷的喜剧笑料。

4.羯鼓解秽法

传说唐代皇帝唐玄宗不但性格豪放,而且还亲自粉墨登场,在音乐上喜欢铿锵的打击乐,不喜欢纤柔的琴声。有一次听人弹琴,一曲未毕,就叱责弹琴者说:“出去,别弹了!”随即对宦官说:“快叫花奴拿羯鼓来,为我解除秽气!”后人用“羯鼓解秽”比喻豪爽之声能为人消除烦恼。羯鼓解秽法作为一种戏曲技巧,侧重强调的是在叙述剧情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合乎观众读者的接受心理,注重戏曲文本内部不同叙事部分之间各种互补的情节转换与情调转换,使得戏曲文本呈现出吻合观众读者审美欲求的叙事风貌。

作为一个剧作家来说,“羯鼓解秽法”技巧的使用关键点在于不能让整出戏都风风火火、充满爆发力,甚至是骑虎难下,这样的戏会太闹,那么不动声色的“蓄势”就何其重要了。《胭脂虎》中的李景让是个严明中正的官员,但显得过于迂腐庄重、缺少人情味。剧中写他要严厉惩办与妓女谈恋爱而耽误军情的王竹瑜,军中众人都恳求他能网开一面,手下留情,但李绝不宽容,这时石中玉厉言顶撞,李更是将石绑在一起。随后用刑时“刀砍两断”,众人再次请求免刑,李景让依然固执已见,不愿赦免,引起三军鼓噪。两方面的冲突积蓄到相当的程度,观众对李的固执自然也产生了反感,需要通过某种方式“爆发”时,才能显得自然痛快,犹如水决堤坝,一泻千里。为了让观众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剧情这时巧妙地设置了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李景让之母,老太太既深明大义又体贴人情,她命李跪在地上训斥道:“天子命你以为封疆大臣,岂可以国家刑法任意施威?王竹瑜罪不至死,为何定要斩首?倘若激变三军,以至下不能服众,岂不上负朝廷,又累白发老母含羞入地,何以见你先人?我今借朝廷之法命,申祖宗之教训。左右将他衣冠剥了,取皮鞭伺候!”这般慷慨舒畅的斥责出现的正是时候,让僵持的戏剧情节发生了变化,也和观众的心理产生了共鸣。其后一大段唱顺势而下,把积蓄的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

5.计谋和圈套法

传统戏曲中使用的计谋和圈套的手法,一方面可以突出正面主人公的幽默、机智、聪慧、勇敢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则可使被批判嘲弄对象陷入困境而原形毕露,在进退维谷中自然呈现出平时藏匿很深的隐秘心态,更为淋漓尽致地“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或者把被调侃的人物置于尴尬的境地,以逗引人们善意的笑声。

《望江亭》中,谭记儿运用“风月计”把对手杨衙内弄得丑态百出、身败名裂。谭记儿是位年轻貌美的寡妇,丧夫已三年,恶少杨衙内图谋算计她,霸占为妾。为此,他设法弄到了尚方宝剑和圣旨,乘船去杀谭记儿的再蘸丈夫白士中,以夺取谭记儿。中秋节夜晚杨衙内的客船来到了白士中的所在地,泊于望江亭畔,他本人在亭中饮酒赏月。预先已经得到消息的谭记儿假扮 “渔婆”,来到望江亭畔向杨衙内送金色鲤鱼,杨见她生得貌美,支开手下人要她单独陪饮,谭记儿将杨灌醉,本想带刀行刺,发现了杨的宝剑和袖中圣旨,于是取走宝剑,将所带匕首插入剑鞘,又将杨写的一首歪诗:“月儿弯弯照楼台,台高又怕下不来,今日遇见张三嫂,给我送条大鱼来。”塞进原来的袖中,然后返回家中。第二天杨衙内趾高气扬来到白士中官府问罪,白士中要他拿出凭据,杨说有圣旨为凭,从袖中掏出来一张纸,当众宣读却是“月儿弯弯照楼台……”,又说还有尚方宝剑,拔出来一看,却是一把匕首。杨衙内出尽洋相,狼狈不堪,结果向白士中招供了他骗取圣旨和尚方宝剑、图谋夺取谭记儿的阴谋。杨被收押在监,等候白向圣上奏明真情后的处理。《救风尘》一剧中的计谋与圈套,运用得自然巧妙。有意设伏,无心落局,使剧情起伏跌宕,妙趣横生,把剧中人物的心态描述得愈加细腻,性格刻画得更为丰满,取得了引人入胜的艺术审美效果。

传统戏曲中这些技巧的使用,为戏曲中塑造人物性格和推动剧情的发展平添了许多生动和精彩,有文采而不逞示,有内涵意蕴而又体现得适当得体,在富有想象力的演绎中,带给观众好奇与美的享受,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戏曲的可看性和趣味性。

[1]奚海.元杂剧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2]朱文相.中国戏曲与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4]骆正.中国京剧二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陈白尘,等.中国现代戏剧史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6]陆咢庭.昆剧演出史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叶长海,张福海.中国戏剧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误会戏曲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误会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指正要有技巧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误会
提问的技巧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