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拓展与深化

2015-04-1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发展

郭 彩 星

(喀什大学 思政部,新疆 喀什 844008)

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拓展与深化

郭 彩 星

(喀什大学 思政部,新疆 喀什 844008)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揭示了发展的规律,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和深远的影响。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结合当今中国实际及时代特征,围绕科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战略举措,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使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新一届党中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结合当今中国实际及时代特征,围绕科学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使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一、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界定

概念的准确界定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学界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概念有许多理解。从发展主题角度理解者认为,“发展”就是人和社会的发展范畴[1];从整体性角度理解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发展”是一个具有多维层次和丰富内涵的概念范畴,概念内涵要依据具体的语境而定[2];从哲学层面理解者认为,“发展”具有世界观涵义和社会历史领域的涵义(即社会发展),这两种涵义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当代社会中后者入侵并消解了前者[3]。

由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因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或发展理论就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或发展理论进行整体性理解的如吴元梁曾经把发展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世界观、宇宙观意义上的发展和发展观;第二个层次是指社会历史观意义上的发展和发展观,它所讨论的重点还是指社会形态质变、飞跃、革命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第三个层次是科学发展观,它是以社会形态处于量变阶段上的发展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和观念[4]。庄福龄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致力于关于客观物质和人类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指导人们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从广阔的宇宙范围阐明自然界的发展、历史发展和精神世界发展的[5]。大多数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或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其中吴兆雪、杨耕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涵涉及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理想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发展中的评价标准问题,社会发展的类型以及历史向世界历史、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问题。其研究主题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机制、类型和道路[6]。吕世荣没有明确界定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概念,但她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涉及社会有机体的演进与发展、社会批判思想、世界历史思想与民族发展的具体道路和亚细亚所有制形式与俄国农村公社的“跨越”等内容[7]。

以上论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其全部理论学说的一个核心视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发展的一般规律;关于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主题,三者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统一为一个整体;不断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高价值取向或最高理想目标,它引领着我们走向共产主义。

二、新一届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

(一)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般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给我们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思想的“合理内核”,克服了费尔巴哈“半截子”唯物主义的缺陷,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结合,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逐渐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他概括了辩证法的十六要素和主要原理,构建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框架。第一次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揭示了发展的动力,提出了唯物辩证法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8]310。他捍卫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论证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提出了“两个归结”思想,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把社会看做是有规律运动变化的活的有机体;他还阐述了历史必然性和个人意志作用的关系、个人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关系,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从两种宇宙观的对比、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他在《实践论》中,从实践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哲学高度论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分别给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增添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新内涵。

新一届党中央十分重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武装全党。中共中央政治局先后在第十一次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9]他又在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进一步要求全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10]。习近平强调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原理,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意义和重大关系;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紧紧依靠人民促进发展;学习和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妥善处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学习和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准确把握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实事求是地制定发展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二)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布局

历代马克思主义者一直为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和人类解放而提出各种战略构想。马克思提出的“世界历史”理论开启了现代化研究,但由于革命实践局限,没有提出现代化发展战略。列宁针对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教训,对现代化发展战略布局进行了构想:在经济上,实施“新经济政策”,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首要任务,利用合作社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实现大工业化和电气化等;在政治上,加强法治建设,精简机构,密切党群关系,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反对官僚主义,实现民主化和法治化;文化上,主张要在农民和一切居民中进行文化革命。但是,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特点、以中央指令计划为调节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胜利前夕,根据苏联的经验和中国实际,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向先进的工业国转变”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提出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和分“两步走”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构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吸收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继续列宁当年发展构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江泽民把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胡锦涛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和总任务的战略思想,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提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11]第一次提出了“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布局,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路线图”。2015年初,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论述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相互关系。“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总体布局和总任务的战略部署,深化了“三步走”战略,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提供了重要抓手。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目前我们发展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动力,全面依法治国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为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充实、丰富和发展,必将带领中国进入全面发展的新纪元。

(三)提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了“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的未来发展目标[12]216,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两个历史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列宁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不同阶段,在《国家与革命》中,他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可分为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社会主义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邓小平坚持了这些思想,在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3。他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作出了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党的十三大正式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明确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发展途径、发展保证、发展动力以及根本立足点。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进一步明确了我们目前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多次论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与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融为一体,把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树立了现阶段发展方向。2012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子,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4]。2012年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时第一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且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告诫全党必须要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道路决定命运,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15]。2013 年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闭幕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认为中国梦是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人的,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让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这与马克思“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发展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他还认识到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的发展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16]。

(四)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践行“群众路线”作为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以阶级斗争、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和社会交往为重要动力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综合动力体系理论。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和动力学说,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存在矛盾,把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矛盾分成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通过改革来解决非对抗性矛盾,从而实现持续不断的发展。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存在状态、主要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解决途径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分析,而且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从而将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实际有机结合起来。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强调了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立根本任务的一致性,提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改革动力论。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改革开放思想,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动力。对于改革所处的时期,习近平认为现在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17]。关于改革的立足点和中心,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18]2。关于改革的方法,要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19]。关于改革的目标,习近平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关于改革的方式,习近平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21],发挥法治对改革保障与规范、引领与推动的作用,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基本遵循。

新一届党中央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列宁的“和平共处理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着力提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积极拓展对外发展新空间。为了推进中国与亚洲乃至欧洲和非洲跨区域合作,习近平提出和推动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新一届党中央还积极推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银行等。为了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推出了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

新一届党中央还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工作的重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抓落实”、“ 抓到位”是习近平经常强调的关键词。针对目前群众反映强烈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四风”和公款吃喝、公车滥用、公款旅游“三公”等顽瘴痼疾现象,习近平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22]。新一届党中央于2012 年 12 月提出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采取雷霆手段,正风肃纪,有力扭转了社会风气,并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建设,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针对发展中的毒瘤——贪污腐败问题,一方面,新一届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严厉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充分发挥震慑力,有效遏制了腐败蔓延趋势;另一方面,强调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22],完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

为了改善干群关系,更好地发挥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动力作用和党的领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基础上,新一届党中央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全党上下“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中国发展面临关键的时刻,这些举措重树了党和政府的威信,提振了人民群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动科学发展,夯实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列宁明确了在像俄国这样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认为,“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23]576。他进一步强调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生产力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23]16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4]771-772关于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曾鲜明地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13]265“发展才是硬道理”[13]377。这就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的高度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正确把握了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5]538。进入新世纪,胡锦涛在2003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18]2这个判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分析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得出的科学结论,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依据。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发展的内涵:“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不断夯实实现中国梦的物质文化基础。”[16]目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雄厚的物质基础,更离不开奠定这一条件的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不懈怠、不折腾,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这个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同时,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有新模式,实现科学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16]同时,他又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依靠科技创新解决发展难题等思想,拓展了发展内涵。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使命不仅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我们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自觉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我们的发展,推动科学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发展必须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发展的“五位一体”整体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目的。人民群众的需求是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 我们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中,将人民群众现阶段的需求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和目标统一起来,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

[1]张英.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D].长春:吉林大学,2007.

[2]李曼.简论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发展的层次和主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9(4).

[3]郝立新,李红专.发展含义的哲学反思[J].天津社会科学,2003(4).

[4]吴元梁.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1).

[5]庄福龄.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及其在新世纪的理论升华[J].教学与研究,2007(1).

[6]吴兆雪,杨耕.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1996(1).

[7]吕世荣.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8]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05.

[10]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N].人民日报,2015-01-24.

[11]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2-1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4]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2-18.

[15]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16]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

[17]习近平.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顶层设计在逐项落实[N].京华时报,2014-03-30.

[1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9]习近平.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脚踏实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13-07-24.

[20]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21]习近平.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重点 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2-28.

[22]习近平.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 坚定不移地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N].人民日报,2013-01-23.

[2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 .

[25]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

【责任编辑:李安胜】

2015-07-02

郭彩星(1976—),男,河南南阳人,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

D616

A

1672-3600(2015)10-0041-05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