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现代职教趋势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

2015-04-10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陈 玉 峰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适应现代职教趋势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

陈 玉 峰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化学工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中高职衔接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是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针对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专业不对接、培养目标不匹配、课程体系不贯通等现实问题,提出了中高职衔接的策略:成立职教联盟,构建层级式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设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 教育联盟;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河北省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多样、中职高职有机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立交互通,学校、企业、社会相互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河北特色、国内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因此,研究中职高职衔接的有效模式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但职业类学生个人的上升通道仍受政策的约束,不够畅通.2014年4月,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改革完善中高职分段培养和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全面推进河北省中职、高职、本科沟通衔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步伐,并在所有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中开展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的要求[3].这进一步为河北省中高职教育的贯通提供了政策支持,很多学校也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然而,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着诸如专业不对接、课程设置重复等客观问题[4],阻碍了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因此,研究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模式,是适应当前职教形式,打通职业院校学生上升通道的迫切需要.本文将就如何进行河北省中高职衔接展开讨论,以期推动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1 成立教育联盟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

职业教育的主线对应特定岗位群下的专业建设,而目前中高职衔接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专业建设不统一.河北省的中职学校开设的专业有300个左右,而高职开设的专业有1200多个,这就使得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出现了专业方向不一致、专业设置不对接的问题.笔者认为,中高职衔接的有效途径是在区域内成立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联盟.教育联盟的建立一方面可以协调中高职衔接的相关事项,实现专业建设的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中高职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可以使中高职学校间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中高职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完全对接.

2 层级式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构建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关键

培养目标和规格是体现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方面.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但两者又有诸多的不同,如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初级专门人才,即“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5];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则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即培养“面向现代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技能型人才”[6].可以看出,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的是某类企业的特定岗位,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应的是某一行业的特定岗位群,因此,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差异,构建层级式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即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完成特定岗位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胜任此类岗位的工作,具备岗位操作的专项技能;高职阶段要拓展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胜任特定行业岗位群的工作,具备若干个相关岗位的综合技能,掌握某一行业的生产技术.笔者认为,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要充分认识中高职教育在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上的不同,构建层级式培养目标和规格.

3 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核心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而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成果的外在表现,因此,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问题是中高职教育实现有效衔接的核心.笔者认为,在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开展中高职教育衔接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仍然是课程问题.目前,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存在文化基础课程脱节、专业理论课程重复、专业技能课倒挂、理论课与实践课不匹配等问题[7].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严重阻碍着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也不适应现代职教体系的建设要求[8].因此,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一定要统筹考虑,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构建中高职教育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并根据层级式培养目标设置课程.

3.1 课程目标一体化

课程目标是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是课程开发的基本准则,强调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因此,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做到课程目标一体化.中高职课程目标的定位要从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入手,并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综合考虑.中高职课程目标的设立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人才培养规律,在中职阶段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其具备从事某些较为简单的岗位工作的能力;在高职阶段加强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使其具备从事某些复杂岗位工作的能力,并注重学生的长期发展.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能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变革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同时,在体现中高职差异的基础上,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培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升学、就业的需求.

3.2 课程结构一体化

课程结构是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体现不同课程相互的关联关系,反映课程的类型以及比例.一体化课程结构应该由基本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核心技术课程模块和职业素养培养课程模块构成.基本技术课程模块包括文化基础课、计算机基础等;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相应职业领域岗位的通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核心技术课程模块是专业培养的核心;职业素质培养模块要综合考虑未来岗位需求和学生自身素质,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中高职课程结构一体化构建应该综合考虑中高职生源的质量和基础,并结合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特点、社会需求及长远发展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模块间的序列、比例及各类课程的比重,注重不同课程模块间的相互关联,构建层级式模块化的课程结构.

3.3 课程内容一体化

一体化课程体系是中高职课程一体化的载体,课程内容一体化是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具体体现.课程内容的衔接应按层级式培养目标进行阶段性设计,以能力培养先低后高的顺序展开.课程内容一体化不仅要体现教育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而且要遵循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效益最大化原则.学生的学习过程尤其是技能培养过程具有等级性和积累性,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出层次,将学生技能的培养分为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并按照此逻辑主线设置中高职课程内容,进而确定科学的、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践教学步骤,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逐步深化和拓展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

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避免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两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一体化培养,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继续深造或持续创新的能力,真正实现中高职课程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衔接.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 [Z].教发〔2014〕6号.

[2] 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 [Z].冀政〔2014〕77号.

[3] 河北省教育厅,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改革完善中高职分段培养和开展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 [Z].冀教职成〔2014〕8号.

[4] 任平,陈文香.中高职课程和谐衔接的问题与建议 [J].职业技术教育,2010 (25): 56-59.

[5] 贺亮明.我国目前中高职课程结构衔接上的问题与对策 [J].科学时代,2010 (19): 188-189.

[6] 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 [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2 (13): 13-16.

[7] 朱琳佳,芦京昌.中高职课程衔接初探 [J].职教论坛,2012(22):55-57.

[8] 唐艳.中髙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D].湖南:湖南农业大学,2013.

责任编辑:金 欣

Approache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gration of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EN Yu-feng

(Department of Chemistry,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Shijiazhuang,Hebei 050081,China)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ends to be integrated to satisfy the needs for career development.Therefore,the author argues for professional docking,curricular reforms and appropriate approaches toward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ncluding establishing certain guilds and curricular system.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lliance; goal; curricular system

2014-10-10

2014年度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

陈玉峰(1978-),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1009-4873(2015)02-0055-03

G712

A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