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浮生六记》中的“新女性”——陈芸形象探讨

2015-03-27邬晓怡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陈芸沈复浮生六记

摘要: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忆语体小说,世人对他的推崇主要集中在其语言清丽、思想自由等方面,殊不知书中主人公陈芸才是使这本书闪烁光彩的根本所在.陈芸聪慧伶俐、落落大方、不拘礼法、向往自由,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独立思考能力,可谓散发着新女性的光芒.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G8275(2015)05G0077G02

收稿日期:2015G09G16

作者简介:邬晓怡(1991G),女,江西萍乡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

李太白诗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句诗道尽了中国文人慨叹时光易逝、往事如烟的细腻情感.此类追忆往昔良辰美景的作品古往今来不在少数,清人沈复的«浮生六记»便是个中翘楚.

沈复,一介布衣书生,写作«浮生六记»既不求一鸣惊人也不求名垂青史,仅仅是为了纪念亡妻和追忆往日时光,抒发自己无处遣怀的情绪.正是这样毫无功利性的写作,让他的文字清新自然、真切感人,处处闪烁着朴实的性灵之光,也正是这自然流露的情感和超脱世俗的观念,让他的文字有着超越时代的前瞻性,时时迸发出跨越封建藩篱的思想火花.然而,我们细读此书便会发现,他真切的情感和他洒脱的行径都离不开一个女人,那便是他的妻子陈芸.

一、精神至上,不落俗套

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宗法家长制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雨露情缘,很少涉及夫妻感情.别具慧眼的陈寅恪曾指出:“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的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意,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况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 [1]103正因如此,«浮生六记»面世时间虽不长,但许多文豪为之倾倒,也引得许多读者竞折腰.

沈复开前人之未有,将«闺房记乐»一章置于全书之首,足以看出他对妻子芸的一往情深以及对过往琴瑟相和的夫妻生活的无限追忆.在这一章中,沈复塑造了一个颇具性格魅力,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

陈芸并非有沉鱼落雁之貌“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 [2]4却以自身淡雅的气质和隽秀的才思吸引了沈复.在“女子无德便是才”的时代,芸一介女流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却萌发了要认字作诗的念头,并且用心做到了,“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2]5这不仅让沈复心里产生了喜爱之情,更让读者产生了敬佩之情,觉得这不是一个世俗女子.婚后,陈芸将书籍字画视若珍宝再次证实了她对知识和艺术的喜爱,“书之残缺不全者,必搜集分门,汇订成帙;字画之破损者,必觅故纸粘补成幅.其癖好与余同.” [2]8当其他女子还在苦苦寻觅珍奇异宝和华服首饰,或者为了获得丈夫的爱而争风吃醋时,陈芸已经跳出了圈住妇女上千年的枷锁,用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获得了一定的人格独立.她读书写作皆无功利性,不像男子一般靠读书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她读书纯粹出于自身对知识的渴求和自身精神上的需求.哪怕是放在当今社会这也实属不易,难能可贵.她不仅爱读书,还善于思考.于沧浪亭避暑之时,他与沈复便就文学之宗进行过讨论:余曰:“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卿爱宗何人?”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潇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余曰:“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总之,卿独取李,何也?”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 [2]13-14陈芸虽为一介女子,却敢于独立思考,说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让读者感慨一个封建时代的女人竟有如此超前的思维方式.

沈复一生没有大富大贵过,甚至可以说过得有点清贫凄凉,但是芸从没有埋怨不满过,反而对沈复的任何决定都无条件支持.婚后不久,正值酷暑,他们别居于城郊外一处老农的农舍.白天并不安排过多杂事,只是与老农一起垂钓于柳荫深处;夜晚就月光对酌随意联吟,沐浴后摇着芭蕉扇听老农讲因果报应之事.这样的日子几乎让他们感觉不到自己身处城市中了.陈芸不由发出感慨:“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2]17最原始的男耕女织的生活虽然惬意,却免不了清贫和单调,但是淡泊名利的芸却主动提出布衣饭菜便可以渡过此生,这对沈复来说是多大的慰藉啊.

陈芸身上散发出的超越外观的美,正是西哲尼采所说的最高贵的美.这种美并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进攻,相反,它是那种渐渐渗透的美,几乎不知不觉中它就完全占有了我们,使我们的眼睛饱含泪水,使我们的心灵充满憧憬. [3]33

二、气度非凡,敢做敢担

陈芸身上没有抹不开的小家子气,不似一般女子唯唯诺诺地遵循着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无理约束,反倒有着男子的豪迈气质.

沈复的弟弟娶媳妇的时候,订婚礼中缺了一颗珠花,芸毫不犹豫地就将自己彩礼中的珠花拿了出来,引得婢妪在一旁无限惋惜.陈芸却满不在乎地说:“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于首饰,阳气全克矣,何贵焉.” [2]34将自己的首饰大方地让出给他人已经是难得的举动了,更何况是自己结婚时的彩礼,然而这些在陈芸看来都没有帮助别人以解燃眉之急重要.她的这份落落大方与婢妪的无限惋惜相比,让读者领略到了她的非凡气度.

封建社会对女子有“三从四德”的要求,“四德”即德、容、言、工,也就是要求女子要正身立本、出入稳重持礼、与人交谈要随意附义、要懂得持家之道相夫教子勤俭节约,然而在芸的身上,我们似乎很难看到这封建礼教束缚的痕迹.陈芸与小姑子一同在园林游玩,小姑子见陈芸喜欢地上的鹅卵石便提出帮她拾一些.小姑子拾了一小会,已是大汗淋漓,芸却淡然自若且捡且言曰, [2]46“我闻山果收获,必藉猴力,果然!” [2]46这样随意的轻松幽默,若非心里没有礼教的束缚是绝对不敢说出口的.正是这样别致的性格,使得芸在婚后依然有两三同性挚友.而她的好友中,不仅有她的小姑子,更有他人所不耻的群体.她因爱艺妓憨园的“美而韵”而与她结为姊妹,因爱船家女素云的豪爽大方而与她彻夜喝酒.陈芸从来没有排斥过憨园素云这类地位低下的群体,而是平等看待她们,说明在陈芸的心里已经有了阶级平等意识的萌芽.

陈芸所在时代,女子拥有的自由十分有限:未出阁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能与外界过多接触;既出阁后,相夫教子,侍奉公婆,更失去了看看外面的世界的机会.陈芸也不例外,但例外的是她那颗不甘于一辈子不知近旁太湖有多大的心.陈芸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若一辈子也如其他女子一般连天井外的天空都没看过,那将是多么悲哀的人生.她大胆地向沈复透露了自己的想法,于是便有了她女扮男装逛庙会的惊人之举.她将发髻变成发辫,戴上沈复的帽子,穿上沈复的衣服,学男子拱手阔步,与沈复相携去逛庙会.或许我们在小说电影中见过不少此类女扮男装的情景,却从未考虑过这样做的高难度和高风险.在封建的家长制社会中,儿女们一切都要听从父母,否则便会视为不孝.尤其是女子,既嫁作人妇,便更要遵守规矩,否则与公婆产生罅隙后果将不堪设想.何况陈芸女扮男装去逛庙会,如果被熟人认出告知公婆,肯定会被视为大逆不道,甚至还有被逐出家门的可能.陈芸并非没有这一层的忧虑,但是在自己真实的内心想法和向往自由的情绪面前,她毅然选择了冒险,选择了为自己而活,而不是活在父母的无限权威下,也不是活在他人的闲言碎语中.这样敢作敢担的气魄是女子中很少见的,甚至胜过许多男子.这也是为何芸的形象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新女性”感觉的根源.

三、独立坚强,善处忧患

林语堂曾说,“我想这对伉俪是最悲催而同时是最活泼快乐的生活———那种善处忧患的活泼快乐.” [4]5这句话一语中的,沈复夫妇一生可以说坎坷忧愁颠沛流离,但是却善于苦中作乐同甘共苦.

沈复夫妇客居友人的“萧爽楼”时,生活已颇为拮据,但是芸依旧笑对生活,积极乐观,在困顿的环境中甚至将一些奇思妙想付诸了实践.贫士家中,屋少人多,又没有闲钱购置屏风,于是芸便发挥了她的心灵手巧,她用稍微粗壮的树枝架成屏风的模样,夏天在上面覆盖一层藤蔓植物以蔽日光享清凉,冬天则在上面覆盖一层布匹以挡寒风享温暖.楼下去窗,却无栏杆,芸便想到用旧竹帘代替栏杆.芸曰:“用竹数根,黝黑色,一竖一横,留出走路.截半帘搭在横竹上,垂至地,高与桌齐.中竖短竹四根,用麻线扎定,然后于横竹搭帘处,寻旧黑布条,连横竹裹缝之.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2]71这真是物尽其用,“竹头木屑皆有用”.此外,沈复的小帽领袜都是芸自己做.衣服破了,芸也可以移东补西保持旧衣服的整洁.芸在艰苦的生活中,并不抱怨自己的丈夫也不嫉妒他人,而是善于与困难为友,用自己的乐观和独立让生活变得不那么糟糕.芸作为一个封建时代贫寒出身的女子,却有着正视困难坚强独立的精神,这种特质即使与现代的新兴女性相比也毫不逊色.

从陈芸身上,读者可以看到女性自主意识的萌芽和对封建传统的反叛,以及对个人自由大胆的追求.因其所处时代的久远和受封建压迫的深重,她的这种特立独行更显可贵.芸虽然称不上是“新女性”的先驱,但却似一颗流星划破了笼罩在女性头上的沉重的夜幕,昭示着“新女性”时代的到来.

猜你喜欢

陈芸沈复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夜读》
书虫来袭:《浮生六记》:浮生若梦,不妨踏歌而行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同性恋倾向刍议
沈复自嘲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浮生六记,一梦千秋
低调做人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