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议新闻报道刍议

2015-03-27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会议

赵 娜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会议新闻报道刍议

赵 娜

(保定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在我国,只要有重大会议召开,新闻媒体必将跟会报道。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会议报道中,许多新闻记者产生了“会议疲劳”,认为会议报道无非是把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内容、领导讲话及要求报道清楚,失去了记者应时刻保持的“新闻敏感”。如果每一位记者在参加会议时都带着一双“新闻眼”、一对“新闻耳”,会议报道就能跳出窠臼,写出“别是一家”的风格。2012年年底,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对全国各级新闻媒体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会议新闻报道应主动调整报道方式。

会议新闻;写作;新闻敏感;借鉴

2008年7月至2014年6月,笔者供职于邯郸日报社邯郸晚报编辑部采访一部,是一名文字记者。《邯郸晚报》主流媒体的身份决定了“会议报道”是报道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会议新闻报道让读者不出家门就能获得最新、重要且与自身关系密切的新闻消息,由此对国家各项新鲜出炉的政策措施和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等有更多了解。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目前我国的会议新闻报道存在诸多不足,如呆板、乏味、枯燥、干巴、僵化、冗长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读者对会议新闻的热情与接受,甚至引起人们的逆反和抵触。由此观之,真正把会议新闻报道方式改革落到实处成为全国各级新闻媒体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作为文字记者,日常工作中总是要参加各种不同级别、规模、类型、主题、行业的会议,现场采访写作不同形式的会议新闻。笔者的亲身经历表明,参加会议不是扛“包袱”,而是深入到了一个个“新闻富矿”中,需要参会记者用心发掘新闻资源。事实证明,只要有一双“新闻眼”,一对“新闻耳”,时刻保持新闻敏感,留心观察,细心聆听,用心琢磨,就能在“泡会议”时有意外收获。

一、独具慧眼,发现会议亮点

不同的会议,都有各自独具特色的亮点,有些是来自会议的形式方面,有些是来自会议的内容方面。能否发现这些“亮点”,关键是看参会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能否慧眼识珠,运用最恰如其分的表现方式把“亮点”反映出来。

在采访会议中要正确选择报道内容,记者要做到用心观察、深层剖析,敏锐地捕捉住会议中最重要的内容,理解领导讲话中包含的最关键思想。同时,记者还要在会议进行中发现最生动、最鲜活的细节,然后选择最具时新性、最具核心价值、最受读者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

二、沙里淘金,提炼会议要点

“从纷繁的会议内容中,挑出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信息,突出地写入报道。”上个世纪出版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当代新闻写作》教科书中讲“会议新闻”写作的这句话,说的就是记者要学会提炼会议要点。在层层叠叠的会议程序和长篇累牍的会议讲话中,如何提炼会议要点呢?这就要考查记者的职业素养了。这个过程好比沙里淘金,记者通过自身的专业造诣和工作经验,去粗取精,舍弃会议中规定程序性的、大而不务实的东西,甄选出会议中跟读者关系最密切,也是读者最希望获知、最具现实意义、最有新闻价值的“点”,精心打磨加工,使其成为会议报道的主干内容,奉献给广大读者。

三、全程聚焦,“瞄准”会议“拐点”

绝大多数的会议议程安排中,都有领导发言的环节。会议会务组提前准备好的领导发言材料,通常情况下均是一副“面孔”——穿靴戴帽,形式老套,措辞严谨。但是,会上发言的领导同志有时会觉得意犹未尽,不解渴。于是,有些领导同志在发言时,往往会独辟蹊径,讲话“途中”灵感迸发、即兴发挥,摆脱秘书起草的发言稿或致辞上的内容,讲出一番极具领导同志个人特色的“言论”。这时,就出现了会议的“拐点”。这样的“拐点”可遇不可求,就像夜空中划过的一道闪亮流星,往往稍纵即逝。如果记者在会议进行过程中中途离场、打盹儿休息,或是思想稍一开小差,甚至是去趟洗手间的功夫,就有可能与这一“拐点”失之交臂。跟会记者如果错过了这些“拐点”,就等于失去了让自己的会议报道“变活变灵”的法宝,简直可以说白参加了会议。要知道,这些“拐点”闪耀着领导同志思维的花火,是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闪光点。

四、捕捉细节,从会议中见微知著

各种会议的召开意味着这个部门、行业的最新动向,会议上的任何一个细节,诸如发言人的讲话、会议工作人员的对话、会场情况等有时会透露出一些信息。这些细节即使在此次会议报道中用不上,它们对于今后的跟踪报道和相关报道也会起到启示作用。这就要求跟会采访的记者一定要擦亮“新闻眼”,竖起“新闻耳”,于细微之处留心、用心,捕捉到常人发现不了的小细节,为自己的写作及后续报道做好“埋伏”。

五、视觉化报道形式探究

20世纪80年代,穆青提出了“新闻三论”,即提倡写视觉新闻、散文化新闻、实录性新闻。“所谓视觉新闻,无非是形象化、立体化,有典型细节,生动的画面,读来有声有色,使人能够具体地形象地看到你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面貌。”穆青讲:“视觉新闻的关键在于紧扣主题,去抓事实本身所固有的有特点的形象、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有立体感的形象。”用语言文字传播的新闻与完全用画面传播的电视新闻相比,其超越之处在于有背景知识介绍、有不同层次感、 有分析综合、有评论、有链接、有延伸等,内容更加丰富,题材更加多样,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如果锦上添花,能够再增强“现场视觉感”这一因素,那么,我们的文字新闻报道就可以发挥“附加”优势,收到电视新闻所不能替代的传播效果了。

说起“会议新闻”,不得不提起郭玲春。她不甘为新闻业界已经公认的“新华体”束缚,独创了极具审美感的“郭体”会议报道形式。她采写的“特别”讣闻《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摘得了1982年中国第四届好新闻一等奖的桂冠。其导语这样写道“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读起来,就好像是记者在用摄像机记录当时的场景,画面感极强,阅读时仿佛身临其境。接着,镜头后拉,“……悬挂在追悼大会会场的这幅挽联……人们看着剧场大厅里陈列的几十帧照片……” “郭体”会议报道的审美特性其实就在于它的“视觉特色”。

“形象思维是视觉新闻的灵魂”,既是“形象”,就不是概念,不是数字,不是推理。可视、可触、可感的形象往往可以使会议报道“活灵活现”。结合晚报定位,其读者是老百姓,老百姓关心的是会议内容与自身的关联。“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形象的情景,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无形中,就拉近了老百姓与各种会议之间的距离,催生一种亲切感。

内容决定形式,并非所有的会议新闻都用视觉化报道的形式。随机应变,随时应变,随事应变,是我们每一名学员每时每刻都要学习、体味的内容。从会议中寻找好新闻,其实功夫在会外,关键是始终坚持“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从读者的需要选择会议素材。作为一名时常采写会议报道的记者,要学会在日常的工作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在日积月累中培养采写会议新闻的敏锐视角和表达技巧,擅长于在跟会采访中发掘出好线索、新动向,创作出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六、报道方式要与时俱进

2012年底,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改进文风作为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的重要任务,作为改进工作、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机遇,下大决心大气力抓紧抓好。《意见》指出,文风是党风的体现,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三贴近”原则,发扬“走转改”精神,着力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着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提倡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结合会议新闻报道,按照《意见》要求,跟会采访的记者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身份,参会采访时一定要“睁大”“新闻眼,“竖起”“新闻耳”,根据现实情况、受众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等确定报道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坚决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通篇均是大话套话的文章,不发一般化、程序化、不务实的工作报道。新闻记者要善于运用鲜活、生动、“接地气”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传播动态。在跟会采访时要善于“抓活鱼”,善于把文件语言、领导讲话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善于捕捉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话语,简洁平实、通俗明白,杜绝照抄照搬文件和领导讲话。要做准、做好、做活标题,善于抓住要点、提炼有效信息,准确鲜明地表达核心观点,避免机械呆板、不知所云、大而无当的口号式标题。要力求篇幅简短精炼,使新闻报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

综上可知,尽管目前我国会议新闻报道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新闻人已经深深地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且已经开始着手改进。会议新闻报道终归是“新闻”,采访写作的记者一定要谨记自己的职业身份,做出专业、符合新闻规律的报道。中宣部《意见》的出台,更是为新闻从业人员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与路径。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会议新闻报道的面貌会大为改观。

[1] 刘海洋.西方记者的会议报道[J].国际新闻界,2006,(11)

[2] [美]梅尔文·门彻.展江主译.新闻报道与写作[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 崔丽娜.浅谈会议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对策[J].新闻传播,2012,(09)

[4] 史宗义.浅谈如何改进会议新闻报道[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27(05)

[5] 黎明洁.新闻写作与新闻叙述:视角·主体·结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校:尚慧文]

2015-11-14

赵娜,女,河北邯郸人,保定学院讲师。

G212

A

1009-5462(2015)04-0029-03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会议
《八七会议》
会议通知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会议通知
ISO/TC8/SC8 期间会议在沪召开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