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思维可视化技术实践研究

2015-03-23陈娟芳

教育界·中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品德与社会小学

陈娟芳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要与思维可视化技术相融合,实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促使学生在思考中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情感生成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本文从介绍思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价值入手,并对其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思维可视化

一、思维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价值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将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以期加深理解和记忆效果。从本质上来看,思维可视化是隐性思维显性化的过程。将思维可视化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其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教学焦点从“知识层”深入到“思维层”,增加课堂思维含量,使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发展思维能力。其二,实现对模糊、零散、隐性的知识点精加工,引导学生建构清晰、系统的知识网,体会思考的快乐,培养学生爱思考、会思考的学习习惯。其三,思维可视化教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同时也是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其四,有利于构建起师生合作的探究教学模式,使学生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将教与学的目标由“学会”转变为“会学”,摒弃题海战术,积极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技术的运用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将思维可视化技术运用到该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一)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拥有大量的社会知识,为了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建构知识体系,教师可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熟悉教材编者的编排意图,整体感知教材内容。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要纳入全册教学的主干内容,并明确情感、能力、知识的三维课程目标,利用信息超链接技术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勾勒单元总目标,再根据总目标确定单元三维目标,优化设计学生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单元内的某一课文,画出解答问题的思维导图,最后由教师组织课堂交流。如,以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六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文明古国的荣辱》为例,教师可利用思维导图明确单元三大主题和三维目标:三大主题为文明古国的四大发明、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中国人民的屈辱和抗争。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为了解四大发明、了解圆明园历史、了解民族英雄的感人事迹、了解南京大屠杀、了解抗日战争;能力目标为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情感目标为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增强学生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革命先烈、热爱共产党的思想情感。

(二)开放学习方法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对思维可视化技术进行合理运用,借此来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自主学习。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可以将教学地点转移至微机房,让学生上机预习,并以思维导图作为主要的学习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预习目标,并结合教材制定预习大纲,同时还要确保任务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及可视化。其二,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方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中获得了广泛运用。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思维可视化技术,并将知识教学与品德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这样一来,便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从知识层深入至思维层,教学效果势必会获得显著提升。

(三)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引入思维可视化技术,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活跃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思辨的中心内容绘制思维导图,这样便能够发现学生的思考过程,然后再通过对话式的交流来活跃学生思维,由此能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以浙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中的《网络世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我爱电脑热”作为讨论话题,让学生通过思考网络中的“利”与“弊”,绘制出思维导图。如,“利”包括方便及时沟通、查询资料、丰富生活、放松身心等,“弊”包括网络沉迷、网络行骗、不良信息传播等。通过让学生自主辨析网络的利弊,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其次,运用思维可视化教学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评价本身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慢慢成长,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与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目标相符合。鉴于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并通过多种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结论

总而言之,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是转变说教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能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灵活运用思维可视化技术,明晰教学目标,开放学习方法,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心智发展,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品行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国鹏,朱瑞华.品德与社会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思考[J].新课程,2012(1).

[2]卢有林.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凸显人文精神[J].现代教育科学,2012(7).

[3]王艳秀.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式教学法[J].黑龙江教育,20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维可视化品德与社会小学
“思维可视化”教学,引发“每一个”的“脑内革命
核心素养指引下的多元智能教育改革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