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2015-03-23杨一凡

教育界·中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语文教学培养

杨一凡

【摘 要】新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中学生的文学鉴赏主要是品析语言、体会意境、感受形象三大方面。

【关键词】语文教学    鉴赏能力    培养

语文是一门人文特色很浓郁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分析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语文这个载体,通过丰富多彩、情意结合的语文实践活动,引领学生体验自然美、感受社会美、欣赏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探讨。

一、品析语言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品味文学作品只有紧扣“语言”而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悟透文章之旨趣。

1.利用词语品语言。字斟句酌是表达的需要也是理解的需要。鉴赏作品的语言,品评词语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表现力极强的动词和形容词。譬如鲁迅小说《故乡》中描写到:“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教学时,我让学生思考品味:作者在“萧索的荒村”前用了一个极富表现力的动词“横”字,为什么不像一般情况下写成“有”而非用“横”字呢?学生经过比较、揣摩,悟出一个“横”字突出了萧索荒村的颓败、破落和无生气,低矮的茅草房给人的印象好像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既含蓄贴切,又给人以联想。

2.利用句子品味语言。句子是文学作品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句与句之间要连贯,句子的前后要照应,这样才会清楚流畅。如朱自清的《春》一文中,对“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顺序能否颠倒这一问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这三句是按颜色的深浅来排列的。”这显然没有品“到位”,于是引导学生再读文前第一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学生顿悟,将句序颠倒后,与前文便不照应。可见,随便改动句序也会影响文章的表意。

3.利用语段品语言。利用语段品语言,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也是能力层次最高的训练之一,是十分必要的。小说可选精彩的对话;散文宜选有意蕴的语段;议论文可选说理严密的语段;记叙文可选描写生动传神的语段等,均可利用于品味。

二、通过比较鉴赏,培养审美能力

比较是人们在认识鉴别事物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于关键字词和句子的分析,这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可以收到美育效果。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通过写雪景来抒发感情的,但写法和表现的意境却截然不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而《沁园春·雪》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固然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更多则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沁园春·雪》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抒发了因朋友远离而产生无限惆怅的感情。尽管两首诗存在如此不同,但有许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地方。还可以对于不同的文章也用这样的方法,实现不同格调作品之间意境、主题的比较等,如对《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学习就可以在不同格调作品之间对意境、主题方面进行比较。

三、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例如在分析《春》一文中对“春花图”的描写时,教师可以抓住“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语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斗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满是”等词语展开想象,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累累硕果,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出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就充分地展现出来了。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语文新教材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把信息资源、设备资源优化组合起来,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课件,通过声、光、电的强大交互功能,形象化、动态化地呈现教学内容,丰富课堂信息容量,营造审美的情境,收到情感体验、美文欣赏、语言积累等立体化的审美效果。以《春夜喜雨》一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好雨知春”“和风细雨”“黑夜明火”“繁华潢城”设计成四幅画面,然后将其逐一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鲜明的直观印象,引导学生进行形象认知,使学生渐渐融入意境,将四幅画面整合为一,感受诗的美,接受审美教育。又如教学《沁园春·雪》,通过制作语文课件,将长城的美景、悦耳的音乐和动人的朗读和谐地统一在一起,“诗、书、画、音乐”一体的意境妙不可言、美不胜收,这样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来欣赏文章的美。

美包含在文学作品中,教师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乐或哀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艺术美,就会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吸取营养,才能不断丰富美育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endprint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语文教学培养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