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分析

2015-03-20李锡昌

河南医学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冠脉原发性入院

李锡昌

(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内七科 河南 洛阳 471000)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特殊性,不能和单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阻塞以及斑块破裂等因素所致急性心肌梗死做比较。本文对22 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探讨其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22 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 例,女10 例;年龄21 ~65 岁。22 例患者在入院后即刻行心电图、胸部X 线正位片、腹部B 超,并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心肌酶谱、肌钙蛋白、肿瘤标志物(血)、活化血小板α 颗粒膜糖尿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及血小板聚集试验等指标。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1]。22 例患者中同时伴高血压5 例,高脂血症4例,糖尿病11 例。患者均在12 h 内出现胸痛。

1.2 造影检查 22 例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根据2009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的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对患者行冠脉造影,其中右冠状动脉(RCA)病变9 例,左回旋支(LCX)病变6 例,前降支(LAD)病变3 例,其他4 例。

1.3 血小板测量 均在发病24 h 内进行检测,取患者空腹血液2 ml,1∶9 EDTAK2 进行抗凝,离心后取上清液,加多聚甲醛。注意室温保存15 min,再取上层含血小板丰富血浆。应用TEN 缓冲液将血小板浓度调整为300 ×109/L,置于暗处15 min 后,应用细胞仪对CD62P、CD63 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进行检测。

1.4 治疗方法 根据冠脉造影结果,22 例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手段,方法如下:①14 例患者冠脉内可见大量血栓形成,并出现血管闭塞和严重狭窄,行PTCA 支架术进行治疗。手术过程中给予替罗非班。术后常规药物治疗,包括低分子肝素、他汀类降脂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与氯比格雷等。②8 例冠脉有大量血栓,50% ~70%狭窄,采用PTCA 支架治疗,治疗过程中采用替罗非班进行治疗,治疗后再造影显示血栓显著减少,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入院15 d 后均给予羟基脲治疗,定期检测血小板数量。

1.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对患者入院确诊感染当天活化血小板α 颗粒膜糖尿白(CD62P)、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以及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与治疗后进行比较。手术成功指征:血管残余狭窄PTCA <20%,支架术<10%,无急性心肌梗塞和死亡发生。随访6 个月,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SPSS 18.0 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经过PTCA 支架术治疗后,所有患者病情均明显改善,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无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未发生穿刺部位及全身性严重出血,手术效果良好。

2.2 各项指标 患者入院后进行CD62P、CD63 检测和血小板的最大聚集试验。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均较正常参考值(3.05±1.36)%、(1.05 ±1.76)%与(62.70±16.18)%有明显上升,分别是(7.28 ±0.95)%、(9.71 ±1.74)%与(83.51 ±1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通过对症治疗后,患者CD62P、CD63 和血小板的最大聚集试验检测结果分别为(3.24 ±1.40)%、(1.22±1.81)%与(65.4 ±17.49)%,比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并发症情况 治疗过程中,1 例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停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给予相应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复查便常规与血常规结果显示活动性出血消失;1 例患者术后3 个月出现下肢动脉栓塞,给予动脉取栓手术治疗,好转出院。

3 讨论

血小板增多所引发的急性心肌梗死多因血小板数量明显增长同时伴有全血黏度增高、血流速度减缓,使血小板附着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血小板活性改变是形成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诱因,也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因素[2-3]。血小板在正常血液循环中,通常为静息状态。如果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或是受到某些生理以及病理因素影响,使血小板活化,则会导致血栓生成。本研究中患者入院后进行CD62P、CD63 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检测,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均较正常参考值明显上升,经过PTCA 支架术治疗和血小板增多症对症处理后,所有患者病情均明显改善,CD62P、CD63 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检测结果接近正常水平。本研究未出现死亡病例,术后无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未发生穿刺部位及全身性严重出血,治疗效果良好。由此可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的功能活化,聚集力增强,容易形成血栓,这也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应根据造影结果选择合适治疗方法,并行降血小板治疗,促进患者及早康复。

[1]蓝海峰,方志鸿,等.438 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10(1):124-127.

[2]王亚真,苏轮,李亮亮.以急性心肌梗死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10 例报告[J].北京医学,2012,5(13):87-90.

[3]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3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5.

[4]谭思洁,杨风英.冠心病患者康复Ⅲ期运动处方的研制及效果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3(2):150-152.

[5]唐清荣.急诊PTCA 支架植入术40 例疗效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10(3):33-34.

猜你喜欢

冠脉原发性入院
利用信息技术再造急诊入院管理流程*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
入院计划概念框架系统分析
多因素可识别急性冠脉综合征再入院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