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

2015-03-20杨红辉张云英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武陵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精神需求老年人农村

杨红辉,张云英(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细菌战罪行研究◇

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调查研究
——以湖南省为例

杨红辉,张云英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摘要:精神需求对老年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农村老年人作为老龄群体中一大组成部分,他们精神生活是否满足事关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在城乡差异长期存在的情况下,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层次较低,精神生活单调,但他们中绝大多数对目前的精神生活比较满足,这种情况看上去令人满意,其实隐含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老年人缺乏追求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内在动力,这将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阻碍。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

张云英,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保障。

精神需求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每个人都有精神需求,精神需求对老年人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老年人的体质处于衰退期,精神上的空虚容易影响到正常的生理运行,进而引发一系列身体上的疾病。根据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老年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给自己的一生做出使自己满意的解释,此时精神上的空虚会让他们对自己的存在价值产生怀疑,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严重时甚至出现绝望自杀的想法和行为。我国多数老年人生活在农村,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使得农村的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和文化娱乐都低于城市水平。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年人留守,且成为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满足不仅直接关系到他们本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影响农村的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建设,进而影响整个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因此,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更加值得关注。笔者以湖南省为例,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要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在对社区需要进行分析时常用布雷德绍(J.Bradshaw)1972年提出的四种需求类型:感觉性的需求、表达性的需求、规范性的需求、比较性的需求。感觉性的需求指社区居民感受到或意识到,并用言语表述出来的需要。表达性的需求指社区居民或服务对象把自身的感觉通过行动表达出来的需要。规范性的需求指由专家学者、专业人士、政府行政官员评估而决定的需求,比较性的需求指社区居民将所得到的服务与其他类似社区进行比较而认为有所差别的需要[6]。这种对需求的划分对研究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很有借鉴意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生活决定意识”[7]的原则,人的精神需求由物质生活水平决定。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得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城市,从规范性的需求和比较性的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水平要远远低于城市,但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却没有这种感觉,相反,他们满足感还比较强。需求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农村老年人感觉不到精神生活的缺乏将导致他们缺乏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从而不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根据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数达到其总人口数的7%,或者是60岁以上的人口数达到其总人口数的10%,即可称之为老年型国家。2013年末,湖南省常住人口6690.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079.08万,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16.13%,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08.39

二、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界定

精神需求是相对于物质需求而言的,有着丰富的内涵,不同的学者对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有不同的界定。穆光宗在研究老年人的需求时把老年人的需求概括为五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生存需求(老有所养、老有所助、老有所医);第二个层面——感情需求(老有所爱、老有所伴);第三个层面——发展需求(老有所乐、老有所亲、老有所学、老有所美);第四个层面——价值需求(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第五个层面——归属需求(老有善终)。除第一个层面外,后四个层面都属于精神需求[1]。明艳认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感情需求、娱乐需求、交往需求、求知需求和价值需求等几个方面,并参照费孝通先生对中国乡土社会亲属关系“差序格局”的描述,提出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存在一种由核心向外推,越推越远,越推越高的层次结构,其中感情需求居于中心位置,娱乐需求、求知需求和交往需求居于向外推的第二层,价值需求居于第三层[2]。周绍斌、李建平把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分为感情需求、文化娱乐需求、人际交往需求、教育需求、政治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3]。王涤、张旭升把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分为伦理文化需求(即家庭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养生文化需求(即康体生活中的精神需万,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10.59%。“新农保”中,60周岁及其以上领取养老金人数856.9万人[8]。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湖南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的省份。湖南省的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占绝大多数。湖南省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留守老年人是农村老年人的主体。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课题组有针对性地选取了湖南省10个市县的10个村,每个村随机选取20名有交流愿望,并且能够回答调查问题的老人作为调研对象。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办法,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份,问卷回收率为94.5%,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求)、娱乐文化需求(即休闲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和益智文化需求(即教育生活中的精神需求)四个方面[4]。林宝则指出:“老年人精神需求主要是指老年人获得人格尊重、情感支持和心理慰藉的需求,是养老需求的重要内容。”[5]综合借鉴学者们对老年人精神需要的界定,结合老龄工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教”的工作目标,本研究把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划分为情感需求(主要考察老年人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与子女的关系)、交往需求(主要考察老年人与邻里、亲戚以及村民的交往)、娱乐需求(主要考察老年人的休闲活动)、求知需求(主要考察老年人对各种文化知识的需要)和价值需求(考察老年人老有所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的情况)五个方面。

三、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的基本特征

对调查问卷进行处理,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后发现,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层次较低,精神生活单调,但他们中绝大多数对目前的精神生活比较满足。他们毫无怨言地守着田园,竭尽所能地释放余热和能量,正如“静默的、寂寞的‘夕阳’”[9],清冷、孤寂,缺少关注。

农村老年人夫妻关系比较和睦,与子女关系好,但沟通较少。农村老年人的婚姻主要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基础上。受传统观念影响,婚姻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因此,农村老年人婚姻的维系更多是出于责任,但责任却使他们的婚姻更加稳固。农村老年人离婚率特别低。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离婚率是5%,湖南省的离婚人数居全国第12位,属高离婚率的省份,我们的调查对象中,有51人丧偶,1人离婚,离婚率0.53%,远远低于全国的离婚率和湖南省的离婚率。农村老年人与配偶长期共同生活使他们在承担婚姻责任的基础上形成了相濡以沫的亲情,调查对象中,只有2人认为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占调查对象的1.06%,其余的都认为跟老伴的关系好。由此可见,农村老年人很少因为夫妻关系带来情感上的烦恼,日常生活基本上是配偶之间相互照顾。农村老年人与子女关系好,但沟通较少。问及与子女的关系,调查对象中选择很好的占25%、良好的占41.7%、一般的占27%、不太好的占6.3%。进一步问及与子女沟通和交流情况,11.1%的子女经常回家探望父母,88.9%的子女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回家探望父母。平时与父母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电话进行,子女与父母交流的话题主要是关于日常生活和孙辈的情况,子女有什么重大事情会告之父母,但找父母商量的较少,对这个问题有不少老人都感叹子女认为自己的想法过时不愿意听取自己的意见,也就是多数老年人感觉到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代沟。子女不在身边让老年人有寂寞感,但他们对子女表示出极大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他们对子女养老非常乐观,当问及有一天他们生病导致行动不便或者失能怎么办时,他们对子女的照顾和安顿表现出极大的信心。

农村老年人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如果将人际关系分为情感关系、工具关系和混合关系[10],农村老年人与邻里交往频繁,交往范围广,感情深厚,是一种更纯粹的情感关系。农村老年人与亲戚的交往则受空间距离和交通限制比较大,来往比较少,一般只有过年或者红白喜事时才有礼节上的来往,带有工具关系的特征。农村老年人与其他村民交往则属于一种混合关系,交往不多,但都熟悉,家里有大事情时能够顺利地得到村民的帮助。浓厚的人情味让老年人对农村生活充满眷恋,当问及愿不愿意去城里居住时,只有5人回答愿意,占调查对象的2.65%,他们认为城里的生活条件好些、热闹些。97.35%的被调查老年人不愿意到城市居住,他们除了认为农村的自然环境比城里好外,最主要的就是认为农村人更友善、更好交流、更有人情味。

农村老年人文化娱乐生活单调,但老年人比较满足。农村老年人闲时的娱乐活动只有看电视、聊天、打牌等,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对这种状态比较满足。现在的老年人出生在1954年之前,都亲身经历了国家从一穷二白到现在GDP排名世界第二的发展过程,70岁以上的老人还经历过战乱、挨饿和逃荒。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使得农村老年人习惯进行纵向比较,拿自己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的生活对比,在比较中他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满足感、幸福感较强。农村老年人对土地有着特殊的情感,所有调查对象都自己种菜,37%的老年人自己种田,31.5%的老年人要照料孙辈。种菜、种田、照顾孙辈、做家务占用了农村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他们把劳动当成身体锻炼,既没有意识也不愿意再从事其他身体锻炼活动,同时他们对城市老年人跳舞、唱歌、打球、写字画画、看书读报等较高层次的文化娱乐活动没有表现出明显羡慕和需求。

农村老年人的求知需求不强烈,需求的知识与身体保健紧密相关。近年来,“积极老龄化”一说流行,不仅出现在研究老龄化问题的学术著作中,也贯彻于各国政府有关老龄问题的正式文件中。积极老龄化强调的是老年人不是社会的负担,而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强调老年人健康地参与社会、经济、文化与公共事务[11]。老年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发展,但农村老年人学习和社会参与的需求都不强烈。调查对象中,平时看报、看书的只占3.7%,平时收看新闻联播,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的占调查对象的20.63%。当问及村里办老年学校,愿不愿意参加时,有17人回答不愿意参加,占调查对象的8.99%,不愿意参加的都为女性。在求知需求上,农村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当问及希望在老年学校学习什么的时候,答案比较一致,集中在身体保健和疾病预防知识上,只有12位老年人想学习农技知识。调查对象中有29位老人家里有电脑,没有一位会使用电脑,也没有人想学习使用电脑。

农村老年人价值需求不高,价值感比较强。老年人的价值评价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评价什么,即评价对象的视角,分为老年人生价值、老年社会价值;二是谁来评价,即评价主体的视角,分为老年人对自我评价、社会对老年人的评价。”[12]本研究采用老年人的自我评价,评价农村老年人的人生价值。农村老年人在价值需求上存在着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女性老年人和65岁以上的男性老年人认为自己种田、种菜,不依靠子女生活,自己有价值,除此之外他们一般没有其他价值追求。60岁到65岁之间身体状况较好的男性老年人情况有些不同,他们的文化水平低,年纪又大了,外出务工缺乏竞争力,种田和种菜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他们有更多闲暇时间,他们有强烈的劳动愿望,价值需求成为他们最主要、最突出的精神需求。费孝通先生在《生育制度》一书中曾提出:“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12]在中国,子女往往被父母当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是自己生命的希望和未来,这一现象在农村老年人身上表现尤为突出,94.7%的农村老年人的成就感跟子女的成人和成就直接相关。子女孝顺、经济条件较好、发展顺利的老年人成就感强;子女孝顺但经济条件一般、发展不那么顺利的老人成就感差;子女不孝顺的老年人则认为自己的人生比较失败。

农村的生活简单、单调,农村老年人知足、乐观。给小部分农村老年人带来精神压力的主要是子女不孝顺,具体表现在赡养责任的分担上。农村老年人一般都有两个以上子女,子女多了,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有的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有的子女认为父母偏心,给了其兄弟姐妹经济上资助,没有给自己或者给自己资助少;有的子女认为父母帮助其他兄弟姐妹照顾了小孩,没有照顾自己的小孩。觉得父母偏心的子女不愿意承担父母的赡养义务,不仅生活上没有关心、照顾,也没有经济上的供养。照顾父母的子女对不尽赡养义务的兄弟姐妹的做法不满,双方关系很僵。子女不赡养自己,这让老人认为自己的人生比较失败,让他们在别人面前没有面子,子女的不和更是增加了老人的失望、伤心和担扰。

四、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从对湖南农村老年人感觉性精神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确实表现出“单调性、被动性、自发性、低质性”[13]的特点,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精神并不空虚,相反他们精神需求的主观满足感比较强,这种结果表面上令人满意其实隐含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农村老年人缺乏追求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内在动力,这将阻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间接地受到影响,这种情况的存在与农村老年人自身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生活方式、生活条件密切相关。

首先,农村老年人较低的文化素质使他们精神需要层次较低、内容单调。个体本身的素质、教育程度、修养等直接影响个体精神需要的层次,进而影响精神需求的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因为要多方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14]“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15]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没上过学的有49人,占调查对象的25.93%;小学文化的118人,占调查对象的62.4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22人,占调查对象的11.64%。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农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层次不高,内容有限,很容易得到满足。其次,农村老年人生活方式缺少变化,缺乏追求精神生活的外在压力。农村老年人基本上一辈子生活在农村、一辈子务农,从出生到年老他们的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变化,不像城市老年人满60岁要退休,退休带给城市老年人的是整个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一个再社会化过程,不仅要适应经济收入减少带来的心理压力,更重要的是要实现角色转变,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这对城市老年人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这时候老年人精神需求越强烈,越会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思维越开阔,越能顺利地完成退休带来的再社会化过程。这样退休就成了城市老年人提升和追求精神需求的外在压力和动力。农村老年人一辈子务农,不存在退休问题,从而缺乏外在的压力和动力。再次,农村的生活条件制约了农村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影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娱乐设施缺乏。在我们调查的村庄中,没有1个村有影剧院、歌舞厅,也没有任何公共健身的场地和器材。尽管有1个村有老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里除了1台电视机和4张麻将桌外,没有其它设施。美国学者奥德费(Clayton Alderfer)指出:“需求的重要性与它们未被满足的程度有关;当低层次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时,高层次需求就变得更加重要,而高层次需求得到的满足减少,低层需求就越重要。”[16]农村老年人受自身文化素质制约提不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即使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农村老年人有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无法得到满足,这样低层次的精神需求对他们来说也就越发重要。

马克思曾明确地指出:“一个生产部门,例如铁、煤、机器的生产或建筑业等等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部分的可以和精神生产领域内的进步,特别是和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方面的进步联系在一起。”[17]马克思这句话阐明的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农村青壮年外出的情况下,目前农村老年人成为农村社会的主体,农村老年人缺乏精神需求,也就缺乏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动力,这将极大地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和整个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就要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层次和水平。农村老年人缺少对高层次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需求又源于他们较低的文化水平,他们较低的文化素质已经历史地形成了,现在要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文化素质,激发他们对高层次精神文化的内在需求可能性不大,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着重要做的是加大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辐射力度,激发农村老年人比较性的精神需求,同时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提供更多优秀的公共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穆光宗.老龄人口的精神赡养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24-129.

[2]明艳.老年人精神需求“差序格局”[J].南方人口,2000(6):56-60.

[3]周绍斌,李建平.浙江农村老年人精神需求与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11):41-43.

[4]王涤,张旭升.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J].人口学刊,2008 (5):25-32.

[5]林宝.关心老年人精神需求[N].人民日报,2013-07-30(23).

[6]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431.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25.

[8] 2013年度湖南省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7-25]. http://hunanllw.mca.gov.cn/article/gzdt/snll/201407/20140700675454. shtml

[9]叶敬忠,贺聪志.静寞夕阳——中国农村留守老年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4.

[10]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34.

[11]宋全成,崔瑞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3(4):36-41.

[12]张仙桥,李德滨.中国老年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8,32.

[13]周绍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与社会支持对策[C].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0:346-354.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2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6.

[16]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33.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9.

(责任编辑:张群喜)

Investigation of the Mental Demand of Hunan Rural Elderly People

YANG Honghui,ZHANG Yunying
(College of Marxism,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Abstract:The mental demands ar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elderly people and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elderly people’s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Rural elderly people occupy a large part of the ageing population. Whether their mental demands are satisfied is rel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whole society’s stability and harmony. The study of Hunan rural elderly people shows that rural elderly’s mental demands are relatively low and their spiritual life is monotonous. Most of them are satisfied with the current spiritual life. This situation seems satisfactory but implies a big problem--The elderly people in rural areas are lack of inner motivation to pursue a higher level of spiritual life, which will become obstacles for th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rural; the elderly; mental demands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3-0080-05

收稿日期:2014-12-11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空巢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研究”(11BSH061);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长株潭城市群建设中农民的社会心态研究”(09YBB192)。

作者简介:杨红辉,女,湖南湘潭人,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猜你喜欢

精神需求老年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新媒体时代媒体功能转变研究
知识型员工精神激励研究
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