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稀见剧种嗨子戏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2015-03-19马双源姚润楠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保护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双源,姚润楠,王 夔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稀见剧种嗨子戏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

马双源,姚润楠,王夔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嗨子戏是流行于皖北地区的稀见戏曲剧种,基于实地调查,梳理和分析了嗨子戏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指出,只有找准定位、明确剧种特色、收集整理资料、培养传承人、争取政府支持、增加对外交流才能解决嗨子戏在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帮助其重新焕发生命力。

[关键词]嗨子戏;稀见戏曲剧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嗨子戏起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于其起腔多用“嗨”字而得名,主要流行于阜阳地区阜南县,因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于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1958年阜南嗨剧团成立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阜南县嗨剧团年演出场次高达300余场,极大地满足了当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阜南嗨剧团于1982年被撤销,此后嗨子戏民间表演团体的演出活动逐渐萎缩,各种嗨子戏艺术人才后继乏人,阜南嗨子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1]。

有鉴于此,笔者前往安徽省阜南县,对嗨子戏的历史与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在细致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嗨子戏的可行性对策,希望能对皖北地区稀有戏曲剧种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1 阜南嗨子戏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1.1沿革

阜南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坐落在淮河中上游结合部北岸,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积淀。此地曾出土一批春秋时期的国宝级文物,如青铜器“龙虎尊”等,众多历史名人也诞生于此,如三国名将吕蒙、清代画家张大庚等。阜南属于内陆开放较早的地区,农业生产相对发达。在农耕之余抑或逢年过节,人们都会在村头聚会,演唱歌舞小戏。这时的艺术作品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征[2]。

嗨子戏最初由阜南当地的民间小调演变而来,后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其唱腔起音带“嗨”和“哎”是一大特点。早期的嗨子戏活跃于田间地头,人们在农闲时,三五个人围坐在板凳上就歌唱起来,不需要锣鼓伴奏。为了满足塑造人物的需要,歌者会在唱腔中加入“哪个”、“咳吆”、“喂咳哪么”等衬词,在每句的结束常带“啊“、“吔”和“哇”等衬字[3]。也由于此,嗨子戏被称为“嘿子戏”、“咳子戏”。新中国成立以后,传统戏曲的发展得到了重视。1958年10月,阜南县成立了县文工团,把嗨子戏从民间草台请进了城市舞台。当时的嗨子戏是纯粹的民间艺术,于是政府对嗨子戏进行唱腔曲谱的整理和剧目的加工,在加入竹丝音乐伴奏的同时,减少虚字,予以规范。1963年,上级出台了“一个县只保留一个剧种”的规定,由此政府将梆剧队改为了阜南县嗨剧团,嗨子戏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此后直到70年代末,是嗨子戏发展的鼎盛和辉煌时期。然而到了1980年,梆剧团恢复,嗨子戏不再一枝独秀,只保留了一个有名无实的嗨子戏研究小组①,嗨子戏由此结束了她的辉煌时代,又回到了原来的由民间表演团体进行演出的状态。

1.2嗨子戏存在的现状

1.2.1传承人2006年嗨子戏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李玉英、谢学芳、孙利霞三人被省政府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代表性传承人,代万清被授予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代表性传承人。

谢学芳,1943年生于嗨子戏之乡阜南县,虽然现在的她已经退休在家,但依然坚持每天唱嗨子戏。她的唱腔韵味浓厚,调式回转自如。2006年4月,县文化馆邀请她教唱嗨子戏,她和老伴王朝金用一个月的时间改编和移植了传统戏《三击掌》、《窦娥冤》、《鞭打桃花》、《十八里相送》和现代戏《红色娘子军》、《双出嫁》和《新娘子抬轿》等七个小戏、折子戏[4]。在这过程中,她设计唱腔,老伴记谱,再加上各种间奏曲和过门,之后用电脑制成配器音乐,最后打印出来。谢学芳负责对演员一句一句地教唱,老伴则负责组织乐队练曲。在二老的默契配合下,教唱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也为嗨子戏的发展添上了美丽的一笔。谢学芳老人颇为自豪地告诉我们:她和老伴是珠联璧合、缺一不可②。

李玉英,1946年生。现今68岁的他依然在为嗨子戏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努力着。为了让更多的人听到嗨子戏,他积极活跃在表演舞台上,也常常带着剧团送戏下乡,让嗨子戏“活”在田间地头,融入到寻常百姓的生活中。此外,他和嗨剧团同伴们一起创作演出的嗨剧《特别新娘》、《万分之一秒》、《特别手术》更得到了广泛认可②。

孙利霞,1944年生,唱功较佳,业余时间在戏曲学校执教。她每天最期待的事就是给学生们上课,用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将每一个花腔都教得尽善尽美。此外,和她一起给学生们上课的还有另外一位传承人——代万清。代万青已双目失明,但这并不影响他的教学,他每天在妻子的陪伴下给学生们上课,妻子也将上课的情况及时反馈给他。每位传承人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嗨子戏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努力,力图在现代文化潮流的冲击下让传统戏曲得以生存和发展,保住文化根脉。但是,因为种种现实原因,嗨子戏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③。

1.2.2发展情况从嗨子戏自身的改进方面来看,首先,就演出乐器而言,在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加上了丝竹乐器,使戏剧在气氛渲染、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上更具张力和表现力。其次,在舞台表演方面,演员表演功力更趋深厚,特别是对细节动作和细腻情感的揣摩把握,使得剧情表达更为生动贴切,引人共鸣,人物形象也由此更为饱满,出现了许多为观众乐道的艺术形象。此外,艺人们也注重与时俱进,积极用嗨子戏这一传统文化形式表现新时代主题。为弘扬王家坝精神,2009年在谢学芳和她老伴王朝金的强烈建议下,上级最终决定用嗨子戏来排部大戏,把王家坝和嗨子戏这两张名片同时推向社会,并将该剧作为建国六十周年献礼剧目。《王家坝之歌》这部剧作对宣传嗨子戏有着重要意义。

从嗨子戏演出现状来看,目前,阜南县政府着手组织剧团送戏下乡,演出已达到每月二十多场。为了让嗨子戏更好地发展,传承人对嗨子戏不断创新、改进,但由于保留的老剧本为数较少,现有剧本大多是前人改良之作,因此还是有着较为薄弱的创新基础。

1.3嗨子戏与公益事业

2012年,阜南县政府开办了“阜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训班”,目标是招收全阜南县的孤儿和特困家庭学生,以此与当地的公益事业相连。该培训班性质为中专学校,实行寄宿式的教学、封闭式管理,同时教授文化知识与嗨子戏专业知识,在读的50名贫困生无须缴纳一切费用。进行教学的老师就是嗨子戏的传承人,他们义务对这群孩子传授知识、分享技巧。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可以克服困难继续学习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又成为了嗨子戏的传承者。

2 阜南嗨子戏的发展困境

2.1剧中特色不明显,竞争力不强

在嗨子戏产生及发展前期,农民是创作和表演主体,虽因方言和风土人情的影响使得嗨子戏在诸如起腔、唱词等方面颇具特色,但是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同样使得嗨子戏难以形成成熟的唱腔、身段、服装、器乐、脸谱等一系列成熟戏剧应当具备的体系。也就是说,初期的嗨子戏与其说是戏曲,更像是农民劳动时的号子。这也就决定了缺乏前期系统艺术升华的嗨子戏在被正儿八经搬上舞台时,是局促粗糙的,它不得不广泛借鉴、模仿其他剧种。我们在调查走访中收集了大量的图片以及音像资料,通过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嗨子戏除在唱腔上保留了较为鲜明的特色外,其他方面模仿其他剧中的痕迹较重,缺乏自身特色。例如,嗨子戏的服装、道具、化妆和舞台等大量地模仿京剧,演员在编排曲目时,基本都请京剧老师来定走位、教身段,这又决定了嗨子戏在表演上同京剧的趋同;在角色行当上,嗨子戏也采用了传统的“生旦净末丑”划分标准,将原有的“生、旦、丑”三行演变为现在的五行。

嗨子戏之所以大量地模仿其他戏种,难以形成标志性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独特发展历程的影响。嗨子戏最初以一种类似于“拉船喊号子”的方式诞生在农村地头,没有剧本,没有乐器,只是老百姓口头的传唱。这就决定了嗨子戏的产生是无意识的,缺乏有一定文字组织能力与艺术转化能力的创作主体,使作为流传后世范本的嗨子戏在服装、道具及妆面上就缺少艺术性的加工和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嗨子戏虽在政府的扶持及一些民间艺人的努力下,经历了一段辉煌时期,但其后的文化大革命又让嗨子戏步入低谷,艺人们纷纷转业,剧本等资料未能保全,唱腔、身段等表演艺术也未能完整地流传下来。这期间的断层使得后来再度复兴的嗨子戏缺少学习的对象及资源,只能模仿其他戏种,而使得自身特色渐渐模糊。

另外,有关嗨子戏的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极少,也给传承嗨剧增加了难度。嗨子戏最初产生于田间地头,农民即兴创作,口耳相传,一些传统曲目都缺乏文字记载。

加上中断时间久等一连串的原因使嗨子戏传统剧目的大部分剧本和乐谱都已经失传,仅存的几部小戏剧本及乐谱。再加上十年动乱,嗨子戏面目全非。七十年代,强迫移植八大样板戏,严重破坏了嗨子戏的艺术特色。嗨子戏本来就脆弱的传承谱系遭到了灭顶之灾。使得更为艰难。十年动乱结束。嗨子戏也得到了纠正和扶持,再度繁荣起来。除了上演一系列的传统剧目之外。一些从事嗨子戏的创作人员也创作了一批新的剧目,比如就有时任安徽省省委书记的万里同志誉为“天下第一戏”的《万分之一秒》。与此同时,政府开始拨出经费,支持嗨子戏的保存,继承,和展演活动。嗨子戏也在传承环境上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变化。戏剧市场由此变得人烟稀少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嗨子戏这样一个本身流传度就差、影响力就小的地方戏剧自然难以幸免。同时剧种小,难以拥有大的制作,一般采用低投入的原则。而且剧本的创作一直未有明显突破。并且一些优秀的演员,下海经商。人才流失严重。这些都在很大的程度上使得原本就不乐观的传承环境更加艰难。

2.2传承人老龄化,继承人断层

现在的嗨子戏大多只流行在中年人和老年人中,在上个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唱红的嗨子戏演员中,仅有5人,他(她)们都在70岁以上,有的已年近80岁。能够进行海子戏唱腔设计和作曲的除了王朝金外,还没有新人可替代。目前地城、焦坡、苗集和三塔几个乡镇还有四个民间嗨子戏演唱班约50多人,但他们还是原始唱法,没有丝竹音乐,也难以搬上舞台[5]。而且现在除了四位继承人的专业素质过硬外,其他的剧团演员以及老艺人的徒弟虽也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但是都没有时间的保障,水平也参差不齐。

另外,嗨子戏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欠缺,人才培养与输出也难形成比例。嗨子戏培训班的学生毕业以后愿意继续从事嗨子戏表演的极少,而且戏曲是门综合艺术,这就要求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员要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以便在戏曲的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其艺术创造力。而从事嗨子戏的创作、表演、编导的人员大部分都是未经过科班训练,有的还是半文盲的农民艺人,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嗨子戏的发展。从老艺人李玉英那里了解到:嗨子戏的传承一直靠着口口相传,由此可见,嗨子戏从基础上就缺乏对表演人员艺术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一批模式化的戏曲人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席卷整个中国,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急速的改变,嗨子戏在面临传承人老龄化的同时也缺乏青年演员的融入,虽然阜南县创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班,但是在我们的调查走访的过程,我们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的尹主任告诉我们:这群能吃苦的孩子们虽然现在热情高涨,但是毕业后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他们能否坚持是个棘手的问题。传承人之一的谢雪芳和他的老伴告诉我们:他们十分希望招收一些爱好嗨子戏的青年人来对其进行系统的专业教学,而且他们特别想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继承自己的衣钵,但是儿女们都奔波于自己的事业。他们只能自己在家唱,然后录下来做成碟片,渴望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为儿女留下自己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为嗨子戏留下更多的资料④。

2.3创新难以切中要义,收效甚微

嗨子戏虽为民间小戏,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有了自身的特色。有了固定的表演行头、动作、语言、唱腔。这固然能说明嗨子戏的价值,但是也为嗨子戏的发展提供了局限性。在如今的审美趣味发生巨大变化的观众面前就显得极为单调和呆板。2009年安徽省小戏、折子戏的调演中,嗨子戏的几个小剧目都赢得广泛赞誉。但是它演出的内容大部分以历史故事为主,缺乏对现代生活的反应。在新时期当中也能看到一些有着重大突破的剧目,例如,由王朝金先生创作的《王家坝之歌》就是嗨子戏转向新时期发展的重要奠基作品,它为嗨子戏的发展开拓了一条新道路。在亲身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位传承人都有自己创新嗨子戏的想法,也付出了行动,但是由于创意无法和受众需求相符,达不到预期的创新效果。

2.4资金匮乏,制约嗨子戏长远发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资金需求大,各级政府拨下的资金也不能做到全部投入。而阜南县经济欠发达,文化底蕴有限,基础薄弱,虽然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其发展,但是面对眼前的发展需要则尚显不足。现代化的今天也应该用科技的力量来帮助优秀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谢雪芳告诉我们,为了传承嗨子戏留下影像资料,她独自拿出资金购买设备以及记录的工具。这样以来,不光难以把有真正技能的人凝聚起来,而且会挫伤一心传承嗨子戏人的积极性。同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中我们可以看到里面的教学设备并不齐全,孩子们的学习环境也有待改善。因此,资金问题已严重制约了嗨子戏长远发展。

3 保护对策

3.1找准定位,明确标志性特色

戏剧的发展不但要继承,更要发展和创新,嗨子戏的发展也是如此。嗨子戏的优点是地方味浓郁、旋律唱腔自然优美。它产生于劳动中,本色质朴又不失活力。缺点是在表现人物的悲苦和伤心时虽然可以很生动感人地表现,但是因为缺乏高亢有力的唱腔和力度而使得整部戏美中不足,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嗨子戏的特点,对传统艺术要批判继承。

3.2培养继承人

目前,老艺人的青黄不接使嗨子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传承人已经年老,虽然他们都培养过嗨子戏演员,但是他们大多常年在外,虽然有的仍然坚持活跃在舞台上,但是也不会一心钻研嗨子戏。培养传承人便迫在眉睫。对此,阜南县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当发挥领导作用,加强宣传力度和队伍建设。

3.3改变创新观念,做好创新工作

现今,大多传统嗨子戏剧目的剧本及乐谱都已经遗失,仅几部小戏的剧本和乐谱还有留存。这对一个要在当今阶段复兴的传统地方戏而言,无疑是相当不利的。但也是一个新的契机,为嗨子戏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创作上,可以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创作出更多与现代人审美更相符合的新剧目。应该立足于现实,做到创新有道。

3.4全面收集有关资料,完善嗨剧的存档工作

嗨子戏作为珍贵的皖北稀有戏曲却不被众人所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资料的分散和匮乏。由于剧种较小、剧团成员少、传承人之间多口口相传的因素使得嗨子戏的流传文字资料很少。因此,为了嗨子戏可以更好地发展,应该做好对嗨子戏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和存档工作。

3.5政府主导,优化发展环境

一个剧种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艺术形式的多样化,面对其他新型娱乐方式的出现,年轻人对新事物会更加感兴趣。因此要加大保护戏曲经费的投入,创新嗨子戏,从而吸引年轻人这一群体。由于嗨子戏流传资料不多,根基较为薄弱,因此嗨子戏的未来发展空间会很大,可以创作更多的作品来丰富和充实嗨子戏,这就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大力支持。

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嗨子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是真正发挥出来的文化作用不大,知名度也不高。对此,应当加大对嗨子戏的宣传力度。让嗨子戏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

嗨子戏作为皖北地区稀见剧种之一,其传唱度及影响力都甚为有限,无论是政府、学校、剧团还是专业演员都应当发挥自己的能力,相互合作以促进嗨子戏的复兴及发展,同时,嗨子戏也不能只局限在阜阳市或安徽省,应该走出去,加强与其他地方戏曲的交流,学习经验、总结不足,积极拓宽发展途径,让嗨子戏真正实现在蜕变中发展、繁荣,重现传统戏曲的深厚魅力。

注释:

①引自2013年6月于老艺人谢学芳家中采访录音。

②引自2013年7月于阜南县采访老艺人李玉英笔录整理。

③引自2013年6月于阜南县嗨子戏培训班采访老艺人代万清录音整理。

④引自2013年6月于阜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采访学校领导尹主任和老艺人谢学芳、李玉英笔录整理。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王长安.安徽戏剧通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

[3]王朝金.嗨子戏唱腔教材汇编[G].阜阳:阜南县文化馆嗨子戏培训班编印,2013.

[4]王朝金.天下独一戏——浅谈嗨子戏的兴衰、保护、传承和发展[EB/OL].(2011- 11- 07) [2014- 06- 23].http://www.fywgxj.gov.cn/ default.phpmod=article&do=detail&tid=356854.

[5]张宇.嗨子戏衰落的因素论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3-115.

[责任编辑:余义兵]

作者简介:马双源(1993-),女,安徽阜阳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间戏剧与中国地方戏;姚润楠(1993-),男,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间戏剧与中国地方戏;王夔(1980-),男,安徽潜山人,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间戏剧与中国地方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60083)。

收稿日期:2014-06-23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5.033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5-0126-04

猜你喜欢

保护对策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塞罕坝保护区马鹿初步调查及保护对策
浅议湿地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