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稽之以载籍 衷之于事理——评谢家顺著《张恨水年谱》

2015-03-19谢昭新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张恨水年谱新民

谢昭新

(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合肥230088)



稽之以载籍衷之于事理——评谢家顺著《张恨水年谱》

谢昭新

(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合肥230088)

[摘要]《张恨水年谱》是一部具有学术价值、使用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扛鼎之作”。具体体现在:第一,全新的史料;第二,创新的体例;第三,细密的考订;第四,较强的学术性。基于此,必将成为张恨水研究者必备的工具书。

[关键词]张恨水年谱;书评

谢家顺教授一直致力于张恨水研究,尤其对张恨水人本、文本资料的发掘、搜集、整理、研究以及对张恨水研究资料之研究方面,功力颇深,贡献不凡。他集十多年来的研究心血,汇聚出版了洋洋83万字的《张恨水年谱》,贡献了一部具有学术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扛鼎之作”。

《张恨水年谱》(以下简称《年谱》)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曾评过该项目的结项成果,现在又一次通读之,更有诸多体会。我认为它具有以下几大创新之处:

第一,《年谱》以全新的面目出现,显示其“后来居上”之特色。在此之前,流行于学界且与本年谱相关的最早研究史料,主要有张恨水的长篇回忆录《写作生涯回忆》,董康成、徐传礼的《张恨水作品系年》,张占国、魏守忠编《张恨水研究资料》收录的《张恨水年谱简编》。这些或系小说系年,或简而不全,且有多处错讹与疏漏。

其后出版的有关张恨水研究专著,均建立在前两类基础之上,无史料与观点的突破。

前人的研究成果虽然为《年谱》的编写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比如张占国、魏守忠的《张恨水年谱简编》等,但正如陈平原先生在该书的《序》中所说:“不过,那毕竟是二十年前的成果了”[1],其史料及观点显然都存在不足,而谢家顺的《年谱》则以史料的“全”与史识的“新”著称,理所当然的是“后来居上”了。《年谱》的“全”而“新”主要体现在四大部分,也可以说全书共四章:第一部分“谱前”。概述了潜山张氏家族的世系以及张恨水及其家庭简况。列举了“张恨水传略”、“张氏家族世系总表(图表)”、“迁安徽潜山张氏家族(文字介绍)”及“张恨水家庭概况”等。旨在加深人们深入了解谱主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环境影响与文化氛围,更好地知人论世。第二部分“本谱”。按年月日记载了张恨水的生平、交游与创作成就。时间跨度为1895年至1967年,是年谱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谱后”。记载张恨水逝世45年后骨灰回归故里情况。第四部分“附录”。收录冒名张恨水的小说伪作一览表。

第二,《年谱》创新了编写体例。我曾看过多种年谱,大都以编年述史事为主,而谢著《年谱》虽然也采取编年形式,但与诸多年谱不同,体例上的创新格外引人注目。首先,它编年记事,做到了纵横交错。既将谱主一生的创作、行踪、活动、事件纳入谱中,又展现谱主活动、思想变化和时代背景。“附录”,则起到去伪存真的作用。其次,在行文时,以按语形式表述的诸多考证条目而进行的分析、评论,融“年谱”“评传”为一体。仅以正谱1938年为例(见《年谱》第383页):1月10日(丁丑十二月初九)“二十七年一月十日,我到了重庆,去《新民报》在渝复刊之期,只有五日。”作者引了这段张恨水原话后,接着述史事:应当时即将复刊的重庆《新民报》总经理陈铬德和张友鸾约请,张恨水参加《新民报》,并被聘为该报主笔,兼副刊《最后关头》主编[1]。作者引了这段话是为了说明张恨水适时进《新民报》,后来张慧剑、赵超构相继至《新民报》,以此形成了《新民报》“三张一赵”之佳话。作者还在此段文字后附了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三张”1945年摄于重庆的照片,以增强《新民报》三张的史实感。照片后更加上了2注2按,请看[注1]:“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后,各报采取紧急措施,5月6日改出‘联合报’(全称为‘重庆各报联合版’,成员为《新华日报》《中央日报》《大公报》《新民报》《时事新报》《扫荡报》《商务日报》《国民公报》《新蜀报》《西南日报》等——笔者注,这是作者在注中又加了注,注中之注把‘联合报’之全称以及十家报纸一一列出,现资料之翔实)一律向郊区疏散。(陈铭德、邓季惺等著《〈新民报〉春秋》,重庆出版社1987年12月)[1]从此条注中可以看出,在抗战时期,张恨水在重庆进《新民报》后,作为报人的张恨水及其同事办报之艰难,坚持抗战精神之可贵。张恨水当时作副刊《最后关头》的主编,故作者特加[按1]:副刊《最后关头》“主编人张恨水,刊头请安徽泾县人吴作人教授所画。在报纸的第四版,每天四栏地位,共可容纳两千字。(陈铭德、邓季惺等著《〈新民报〉春秋》,重庆出版社1987年12月)[1]。自1938年1月15日开始至1941年10月9日“奉命弃守”止,共三年多时间。创刊初期,拟订的规划是:“本栏名为《最后关头》,一切‘诗词小品’必须与抗战及唤起民众有关”[1]。这段按语,实际上呈现了张恨水在抗战时期以民众、国家、民族为重的精神风貌,起到了“按”中有评的作用。整部《年谱》均有注有按,有时在注后对有关史事加以“考证”而“考”中又有评,“注”“考”“按”“评”结合,有史有述,有事有注,有按有析,有考有评,达到了融“年谱”“评传”为一体的境地。

第三,资料详实,考订细密。《年谱》在叙述过程中,力求图文并茂。举凡张恨水之生平事迹,事无巨细,凡与其人生历程、思想成长、文学创作活动有关者,所收资料详加稽别,叙事客观公允,做到言必有据,可信度高。特别注重原始资料的发掘,有些资料系首次公布于世。如,关于张恨水出生地,张恨水生前未具体介绍。目前通行的观点是江西“广信府参将衙门”。对于此说法,编纂者追根求源,寻找刊载此观点的原始资料与当事人,在查阅张氏宗谱并实地考查出生地基础上,最终得出张恨水出生地在景德镇的结论。而对原观点,用存疑方式列于谱中。

编撰《年谱》最重要是要具有谨严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本年谱尊重历史本体,用充足确凿的事实,将史料放在首位,将结论落到实处,使之立于不争的地位。编纂者遍寻于家谱、地方志、民国报刊等文史资料,多次来往于谱主生活、工作之地,以及后世家庭,一片纸一个字均不放过,仔细甄别,力求还原当时风貌,务求谱主生平事迹的真实可靠。如,对于张恨水与张学良的交往以及与辽宁沈阳的关系,目前学界说法不一,编纂者在查阅民国报刊基础上,仔细考证,给予了明确回答,显现张恨水与张学良之间的不同寻常关系。

第四,《年谱》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身为报人与作家的张恨水,其作品形象地记录了中国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现状及世态炎凉。因而,读《年谱》不仅读了完整风貌的张恨水,而且读了张恨水所经历的72年的社会风貌。同时,《年谱》的编写,有选择地引录了谱主的自述和时人日记、书信、评介以及当事人或谱主亲属的回忆,尤其注意在浩如烟海的民国报刊中发掘新史料,书中的多数资料特别是照片、书信资料系首次出现,所以,本年谱又极具丰厚的学术史料价值。丰厚的学术史料为社会、学界广泛应用,将会产生永久的文化生命!

参考文献:

[1]谢家顺.张恨水年谱[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余义兵]

作者简介:谢昭新(1949-),男,安徽淮南人,安徽新华学院文化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BZW091)。

收稿日期:2014-12-29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5.027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5-0104-02

猜你喜欢

张恨水年谱新民
证肇经先生年谱(续8)
近百年探索中的张恨水研究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张恨水谈择妻:要找一个能了解我的
朱彝尊年谱新考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
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
初中英语单项选择练与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