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巫术视角下东亚傩文化研究

2015-03-19刘盼红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东亚

刘盼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模拟巫术视角下东亚傩文化研究

刘盼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傩是一种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是中国非常古老的原始文明,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傩滥觞于殷商时代,进而传到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模拟巫术即运用巫术的相似性,通过模仿达到想要的效果。中国、越南、朝鲜、日本之傩的产生与发展与模拟巫术关涉甚多,以模拟巫术为视角,进一步分析东亚傩文化,有利于探讨傩文化的巫术本质。

[关键词]模拟巫术;东亚;傩文化

傩是最早产生于中国,主要是用来驱鬼神、迎福兴。傩祭是最早的傩文化,并不断发展有傩仪、傩舞、傩曲、傩戏、傩艺、傩技、傩俗,等等。傩文化是中国一种非常古老的原始文明,亦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傩是怎样从中国传到周边东亚各国的呢?在东亚各国又是怎样传承的呢?傩文化的本质到底又是什么?弗雷泽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研究,把巫术分为两种:“顺势巫术”和“接触巫术”。“顺势巫术”也叫做“模拟巫术”,所依赖的原则是“相似律”,即“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也就是说人们仅仅通过模仿就能够有达成他的愿望。两个物体之间存在某个“以太”的东西,将二者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效果[1]19-20。本文以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傩文化为例,用弗雷泽在《金枝》一书中使用的“模拟巫术”原则来探讨东亚傩文化的巫术本质。

1 中、越、朝、日之傩

饶宗颐早在1993年就认为傩肇于殷,本为殷礼,于宫室驱除疫气[2]。一般我们认为,傩最早见于殷商时代。进而传播到越南、朝鲜、日本,甚至在世界各地都出现过傩文化的痕迹,傩文化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

西周傩祭记载较为详细,尤其是《周礼·夏官·方相氏》及《礼记·月令》中多次记载傩祭,学者们早有研究,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总体而言包括傩面具的使用,相关工具的使用,及相关人员的配备,还包括等级秩序的规定,如“九门磔攘”。傩融入了道教阴阳五行思想和儒家礼制,讲究行傩的等级秩序和天人感应。《后汉书·礼仪志》中更是强调了傩祭的人员使用、工具使用的规范性和有序性。除了方相氏,增加了侲子和其他逐鬼者,且有年龄、颜色、物品要求,体现一种整齐有序的制度性。隋朝侲子数目又增加了一倍,且队伍更加庞大了,更加井然有序了。到了唐代,规模不断扩大,傩祭由官方开始转向民间,出现了代替方相氏的傩公、傩母[3]。宋代,傩祭逐渐向傩舞和傩戏过渡,世俗化,娱神化,傩祭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凸显。

古代中国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比越南、朝鲜、日本要相对先进,对东亚影响深远,比如汉字、政治制度、宗教、习俗等,但是傩文化因为其本身巫术色彩浓厚,往往传播相对较晚,且容易被忽略。傩在东亚的传播,最早为越南,其次朝鲜,最后日本。这方面越南和朝鲜的资料十分有限,国内只有钱茀先生做过较为系统的研究,但也不得不承认资料的缺乏。

越南傩,东汉末由汉官推广。汉武帝元丰一年,中央政府开始向南越九郡派遣地方官员。东汉末,苍梧广信(今广西梧州人)人士燮(137-226),在汉灵帝中平四(187)年任交趾太守,治七郡,凡四十年。他系统全面地推行了儒学汉制[4]。钱茀先生认为傩礼也是在汉代礼制中一起被传入的,且越南早期傩制与东汉后期宫廷傩制相似。北属时期大体使用中国东汉时期的傩制。自主时代中期,傩与佛、道结合,由僧道驱傩。晚古时期,又使用汉朝傩制,由于汉字复杂难懂,在抄录过程中出现错误,也是傩传到别国后出现变化的原因之一。

朝鲜傩,三国时代中期,372年高句丽始建太学之时传入。崔致远(857~?)所写《乡乐杂韵》五首,亦即傩礼中表演的傩戏——“五伎”[4]101。高丽至李朝末期,基本沿袭唐朝傩制。靖宗六年(1040年)末宫中举行的“季冬大傩仪”,与汉傩大体相同,且讲究序列的统一,如“二十四人为一队”;“六人作一行”;“执事者十二人”;“工人二十二人”;“执旗四人”;“吹角四人”;“执鼓十二人”,只有侲子的年龄有些不同,“十二以上、十六以下”。且与当地的“处容”结合,加入了朝鲜本土特色,朝鲜傩也日益世俗化,娱乐化。这种序列性和世俗性,即是一种模拟巫术本质下的形式表现,是所有傩文化的巫术共性与形式个性的有机统一。傩祭的应用性渐渐被娱乐性取代,象征意义不断加强。

日本傩,飞鸟时代,由伊吉博德于701年写入《大宝律令》,706年第一次举行傩礼。与中、越、朝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傩的鬼是有形的。相对中国的“索傩”,日本称为“追傩”。镰仓——安土桃山时代,方相消失,与当地的大袚同时进行,出现神社、寺院追傩、“豆打”。傩传到日本,凶神恶煞的方相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有形的鬼神,方相氏的驱鬼作用反过来成了被驱逐的对象。笔者认为这一方面是适应本土的结果,另一方面存在讹传的可能,方相氏面目狰狞,本是为了震慑鬼神,在传入日本的过程中,误以为方相氏即鬼神。江户时代,日本流行其他形式的傩文化,如神社;寺庙傩;“豆打”等[4]。

以上所述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之傩,其形式在纵向上都在发生着变化,无论是人数、工具、还是傩的应用性及象征性,都随着时代不断变更;横向上也具有同样的变动,中国传入其他东亚各国,被各国本身的文化内涵所融合贯通,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可能是误传导致的结果,也可能是为了适应本土文化,适应本国人民心理接受程度,总之与中国傩文化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表现为文化的本土化。傩文化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那我们还怎么能断定傩文化在后期发展中还是那个所谓的“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傩呢?有些学者也说过不能将傩文化过度夸大,而应该有个限度。笔者认为傩文化的判定标准就是傩文化的模拟巫术本质,自始自终都没有变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2 模拟巫术视角下的傩文化本质

古代人们敬畏鬼神,把一切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力看成是恶鬼在作恶,他们就让戴着假面、凶神恶煞的方相氏扮演驱傩者,表演驱傩过程,最后将傩赶走,他们认为这样恶鬼就真的被赶走了,即模拟巫术。而侲子和其他逐鬼者,服饰,工具等都只是外在形式,不同时期、地域可以存在差异。尤其是西周以后驱傩队伍越来越复杂而有序,笔者认为傩礼也有相似的特点,声势庞大,队伍工整,天人感应,阴阳结合,这些均为外在形式,而内在本质应为模拟巫术。

由傩祭发展而来的各种傩文化,增添了许多内容,如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子孙繁衍、家族和睦等,模拟巫术的本质更加显而易见。

据王兆乾田野调查发现,正月十三日是柯、金、曹三姓共同朝社的日子,社树下有一石臼为社石,象征母性。三村的朝社队伍,在长辈率领下来到社树下,燃香烛、献醴牲,行叩拜礼,然后由两戴面具者舞动神伞和古老钱,做意在天地相交而生云雨的表演。在社树下获得五色伞的纸条,置于新婚夫妇的被褥下,求得儿子后,第二年皆自愿扎制一灯笼伞酬神还愿[5]。据笔者亲身经历,男女结婚当天,男方需要安排一位未婚小伙子挑一个“马桶包”到女方家里,里面要放几个红鸡蛋,并且浇上童子尿。鸡蛋又称“子”,再浇上小男孩的童子尿,求子象征显而易见。安徽南部宗族观念非常强,生儿子以继承香火是一个宗族的头等大事,通过这种模拟巫术,以达到人们的求子愿望,实用性很强。这种巫术一直延续到现在,说明傩文化在偏僻的农村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不过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和人们智力的增强,这种模拟巫术变成一种象征,只是图个吉利。

不仅中国南方傩文化兴盛,北方亦如此,如黄河三峡地区。石林生采集当地的财宝神曲五首,傩曲中也反映出模拟巫术的特征。“噢噢,北海里(将)出(啊)世(哎),两狼山(哟)行,马汉(门将)下(啊)干(者)送太(呀)平。噢噢,您清香(嘛)明灯(啊)点了(哎),满堂了(噢)红,不由的(个)活(呀)财神落风(呀)尘。”即是模拟出一幅太平祥和、财神送钱的喜庆场景。“手拿了个草把(者)敲木(了嗬)钟(啊);成哩嘛(可)不成是说两(了嗬)声(啊);左肩上(嘛)担的是一担(了嗬)金(啊);右肩上(嘛)担的是一担(了嗬)银(啊);十八辆的大车(嘛)随后(了嗬)跟(啊);碌碡大的元宝(嘛)往前(了嗬)滚(啊);小财神可进(呀)门是空不(了嗬)进,万年的(个)福(呀)分(哈)带进(呀)门。(哎)带进(哎)门(哎),(哎)带进(呀)门”[6]。这两首傩曲模拟了怀揣宝物的毛老僧给千家万户送财,人们迎接财神的场面。左肩担金、右肩担银、十八辆大车装着金银财宝、元宝往前滚,表达了当地人民多么美好的祈求多金多银,生活富裕的愿望啊。

越南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颇深,傩文化也不例外。越南流行“舂臼迎亲”的传统习俗。杵象征男性生殖器,臼象征女性生殖器,通过舂臼这一“符号”,表达年轻夫妻早生贵子的美好愿望。并以此发展了一种舞蹈“舂米舞”[7],模拟生子的行为,祈求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这与中国的腊祭的意义十分相似。越南的舞蹈中模拟巫术的特征有所体现,一定程度上具有模拟巫术的特征。

山台傩礼是朝鲜非常重要而神圣的礼节。山台就是用五色绸布的帐幕做成高山形状的舞台。舞台上最重要的部分即彩棚,彩棚上一般有各种人物像,奇花异草等,衬托出气氛的浓烈,以祈求国家与王室的太平[4]。廉松心还强调朝鲜迎接中国使臣的山台礼非常之隆重。朝鲜在舞台装饰上颇用心思,将舞台这一外在形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赋予其浓厚的象征意义,用热闹喜庆的场面模拟国家的太平和中国使臣的平安。山台在这里充当了“符号”的作用,即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所说,“一个符号的确很容易在该个体身上引起一簇反应”[8]。人们赋予经过隆重装饰过的山台以太平、美好的象征意义,实际上是在模拟场景以达到“真正的太平”。

日本花祭历史悠久。《后汉书·礼仪志》说:“先腊一日大傩。”腊也是傩巫的一种仪式,主要是祈求农作物丰收。林河先生认为傩文化是稻作文化的产物,并认为傩文化传入日本是从日本绳文时代中国稻传入日本开始的[9]。过去生产力低下,人们思想观念落后,受自然力的约束严重。人们不敢轻易种作物,自然灾害频繁,一不留神就受到“风神”、“雨神”、“虫神”等的怒斥,因此祈求神灵保佑农作物丰收,以维持基本生计,使用傩祭模拟驱赶了祸害,迎来了丰收。日本花祭类似于腊祭,使用同样方法,陈蔚文在考察天龙川中游一带时,预测五色“天盖”乃迎送天神的“幡盖”;场外的祭坛里的供品乃“五谷”[10]。日本花祭模拟驱逐不祥,迎求五谷丰登的场景,以祈求达到真正的目的,即模拟巫术在起作用,举行花祭的人和鬼神之间似乎有一种无形的“以太”,互相沟通,赶走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的因素,隆重迎接丰收的果实,似乎就真的天遂人愿了。

3 结论

傩文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东亚各国,总是在不断变化,注入其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构成一个东亚傩文化圈。但是这些都是傩文化的外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一定意义上,模拟巫术反映和表达了傩文化的巫术本质。陈跃红等人认为傩文化是指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逐鬼活动为外在显像并以祈福免灾、沟通人——神(人——天)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系统[11]。笔者较为认同这个说法,但不是从鬼神信仰出发,而是探讨模拟巫术视域下傩文化的本质。巫师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巫术会有什么逻辑性、科学性,纯粹是应用。鬼神信仰是后人对傩祭的理解,是当时人们无意识的行为,他们并没有纯粹的信仰,无知导致他们认定世界上肯定有一种鬼神力量在起作用,但这并不一定就是一种坚定的信仰,行傩的应用性似乎更强一点。过去人们以耕作为生存基本技能,尤其是在偏僻的地区,如果遇到旱灾涝灾虫灾,这一年可能就有很多人饿死,最基本的生命都维持不了,又迫于生产力、生产技术、思想观念的落后,最终借助傩祭——一种模拟巫术达到了想要的结果,当然这是偶然的成功,但是只要有成功的例子,人们还是选择相信傩有这种力量的,并逐渐传承下来。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生产技术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提高,傩祭的应用性渐渐被象征性所取代,就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傩文化,如傩舞,傩戏等。人们知道这种模拟巫术并不能带给他们多少真正的实用价值,只是作为礼仪的传承和娱乐生活的方式。

傩文化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尤其是越南傩、朝鲜傩和日本傩,缺乏充分的资料,难以说清其发展状况。但是有一点我们很清楚,傩文化肇始于中国殷商时代,传到东亚各国,其外在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一定程度上傩文化的模拟巫术本质一直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1][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2]饶宗颐.殷上甲微作禓(傩)考[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 (6):35.

[3]刘锡诚.傩仪象征新解[J].民族艺术,2002(1):61.

[4]钱茀.中越朝日古代傩制比较[J].民族艺术,1995(3):100-101.

[5]王兆乾,吕光群.中国傩文化[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6]石林生,徐建群.黄河三峡傩文化[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

[7]孙衍峰.越南傩文化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4.

[8][美]米德著.上海:赵月瑟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6:64.

[9]林河.中国巫傩史[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10]陈蔚文.日本花祭民俗与中国傩蜡文化[DB/OL].[2015-06-01].http://www.docin.com/p-393205099.html.

[11]陈跃红,徐建新,钱荫榆.中国傩文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余义兵]

作者简介:刘盼红(1990-),女,安徽池州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中华民国史。

收稿日期:2015-04-21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5.022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5-0086-03

猜你喜欢

东亚
以泉会友,共享东亚文化盛世
欧洲第一份研究东亚视觉艺术的西方语言杂志——《东亚艺术》
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东亚气候异常的关系
东亚梅雨季低频波波包传播特征
15000余种商品亮相东亚商品展
感受东亚风情 共享品质生活——2018东亚博览会暨第六届韩国商品博览会成功举办
我校东亚研究院一行应邀访问韩国东亚大学
第7 届东亚焊接技术论坛(7th EAST- WJ)在杭州落幕
学霸“三小只”
未定的东亚多边体制与能动的中国东亚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