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孔子叩竭法及其当代价值

2015-03-19杨利民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当代价值孔子

杨利民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安徽池州247000 )



论孔子叩竭法及其当代价值

杨利民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安徽池州247000 )

[摘要]孔子叩竭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是“一适时,二互证”,最高境界是教师循循善诱,理想效果是学生“欲罢不能”。叩竭式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育的重要方法,是教学相长的主要途径,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孔子叩竭式教学模式经过后世教育家不断探索而渐趋完善,并对当下教育有着现实启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叩竭法;孔子;当代价值

1 孔子叩竭法特点

孔子教学成功的秘诀,是他善于揣摩学生的心理,并激发其积极的心理活动。孔子曾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意思是说,我做老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曾经有人问我一个问题,我心中也是空无成见,不能很快答复,但我等他把问题说出来,才试探着回答,其间问话的人也可以反诘,双方针对疑难一边思索、一边辩诘,直到把问题的本质搞清楚,我也尽了责任,他也弄懂了问题。这种对话式教学便于培养学生的勤于思维习惯和深入钻研的能力。这就是孔子著名的“叩竭法”。这一方法是教师运用对话教学,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通过“叩其两端”来启发问者的思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知识,并获得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门径。

孔子的叩竭法有其特定的程序,笔者曾把它概括为“一适时,二互证”[1]。“适时”,就是老师要等到学生有了求知的愿望,才可进行点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2]。教师给予适时的点拨,可让学生在最盼望获得知识的时候得到悟性,收到“反复思考、自求解答”的最佳效果;“互证”,就是教师要求学生举出多个例子来互相证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要是举不出例子说明,对话便不能进行下去。“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同上)。

“循循善诱”是叩竭法的最高境界。叩竭法也是教师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佳途径,良师采用此法教学可使学生“欲罢不能”。孔子最得意学生颜渊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还表现为非常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他说过:“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孔子善于采用实物或譬喻教学手段来说明抽象的概念,他用流水象征万物生生不息(《论语·子罕》),用松柏比照节操(《论语·子罕》),用“北辰”比喻德政(《论语·为政》),用“粪土之墙”、“朽木”呵斥白天睡懒学的宰予(《论语·公冶长》),用“草上之风”比征君子的德性(《论语·颜渊》)。

2 孔子叩竭法的教育学意义

2.1叩竭法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孔子学生的关键性知识或悟性大多是在与孔子的对话时获得的,在《论语·学而》里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答道:“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听了这话后获得了悟性就引诗来映证,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大加赞赏:“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叩竭式教学具有启发性功能,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

2.2叩竭法便于因材施教

孔子善于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进行教学,对于持同一问题不同学生的提问,能给予不一样的答复。如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进一步详细的询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因为颜渊以德行著称,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故以仁的最高境界回答颜渊的提问,用培养“君子”的标准来要求颜渊。学生仲弓也求问仁这个问题,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在此,他以“为人、为政、推己及人”作为仁的标准来要求仲弓。司马牛也同样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忍。”因为司马牛性情急躁而话多,所以孔子用“忍”作为仁的内容来告诫司马牛,说话时要注意忍住,不要轻易急躁发作。当樊迟问仁时,孔子说:“爱人。”这是那时候对“仁”的最恰当的解释,即把人要当做人看。(以上引文源自《论语·颜渊》)。由此可见,孔子能因材施教,对于不同学生或在不同情境下的同一学生的提问有着不同的解答。孔子回答学生的问孝、问知、问政等,以及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待学生所能担任的工作,都会用不同的话语适时地进行因材施教。

2.3叩竭法是教学相长的主要途径

在《论语·八佾》里,学生子夏向孔子提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孔子答道:“绘事后素。”子夏又问:“礼后乎!”孔子大悦,赞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学生子夏的话让孔子受到启发并对学生大加赞赏。师生之间的对话,激发了师生双方的灵感,使双方认知都获得了进步,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这说明教学相长的理念在孔子思想中早就有了端倪。

2.4叩竭法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

孔子常常鼓励学生发表自已的意见,《论语·先进》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围着孔子而坐,孔子说:我虽然稍长于你们,切不可因为我年长些就感到不便说话。平日里你们常说不被人赏识,如果现在有人赏识,你们打算怎么做呢?于是学生就围绕着这个话题竞相发表自已的见解,毫无拘束地大谈自已的从政理想。这说明孔子善于采用对话来创设教学情境,他一开始就创设一种非常自然、友好和诚恳的谈话气氛。在学生表达想法的过程中,他不加干涉,有的学生所发表的意见与自已的见解不合,他也不过一笑了之,不打断学生的发言,不立即对学生的话进行评论,以避免学生有话不敢说。当曾皙不愿发言时,他就运用同理心给予鼓励:“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表达了独特的见解后,孔子及时地给予表扬。他的谦逊、民主的教学态度,是对话教学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在他们师生相处中,气氛并不沉寂,常常有言语的交锋和思想的火花。如《雍也》里记载“子见南子”,子路就不掩饰自己的态度,对于孔子坚持要见南子就敢于在孔子面前显露不悦。又如《论语·阳货》里记载“子游为武城宰”,孔子因为“闻弦歌之声”而讥笑子游:“割鸡焉用牛刀?”子游不服,连忙反驳,说他的为政之道是“昔也闻诸夫子”的。这时孔子只好认输:“前言戏之耳,偃(子游的名子)之言是也。”这两件事说明孔门师生相处言无顾忌,思想活跃,平等相待。

3 孔子叩竭法的历史流变

孔子的叩竭式教学奠定了中国古典对话教育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在孔子身后,儒家学者把对话教学比喻为“君子若钟,击之则鸣,弗击不鸣。”(《墨子·非儒下》)。这种说法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其用意并非老师摆谱不愿说,而是待学生有了求知的愿望或动机时才与之对话,予以启发。

孔子离世后,不仅孔门弟子辑成夫子生前与学生对话的言论为《论语》一书,而且孔门传人形成诸多流派,其中思孟学派为一显学,他们著述甚多,其中《学记》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在其所述教学方法中就有答问之法。在说到教师教学语言时,《学记》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讲的是善于教学的老师,会让学生秉承自已的意愿。教学所用语言虽然很简约但能使人通达易晓,所讲述的虽然是微细浅近之事而道理则说得最透彻,讲课时虽然举例不多但能让人明白易懂;在教学的答问上面,《学记》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善于提问题的老师,就像木工砍伐坚硬的木头,先要从容易砍的部分着手,然后再砍伐难啃的部分,依序渐进,慢慢地学生就能够理解了;善于回答学生提问的老师,就象撞钟一般,一定要依学生所提问题的难易而给予恰当的答复,而且一定要从容不迫地详细解说,让发问的学生能深切体会其意义,从而有所收获,然后才可停止;在说到答问的“火候”时,《学记》作者说:“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如果教师只记诵古书中的杂说难题,以便上课时向学生讲解,也就是今人所说的现贩现卖、毫无心得地给学生讲课,这样的人就不能为人师。老师要依据学生所提的问题,作出恰当的解答。如果学生没有能力再往下问,老师应试探着再去告诉他,若学生确实不能领会,那就只得暂时停止,以便让出时间让他自已去思考。如果说孔子的对话式教学还是停留在实践上,那么他的学术传人则不仅总结而且发展了他的教学方法,把它上升到理论高度,开了世界上研究教学方法的先河。

孟子在教学中也善于使用叩竭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孟子·尽心上》)。“答问”也有技巧,“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孟子·尽心下》)。意即教师必须善于由表及里、由近及远,所讲的例子极浅近,而所表达的意义很深远,即所谓深入浅出。

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叩竭法,主张教师教学要有的放矢,必须看学生是否有专心求学的愿望,待问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不问而告”、“问一而告二”,使学生限于被动,教师也显得焦躁而强行推动学生,都是老师教学没有经验的表现。这是荀子对孔子叩竭式教学的发展。荀子还认为教师必须看学生是否有诚恳的求学态度,依据他们的态度来决定言与不言。他说:“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急躁的意思)。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匿而不说)。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不看学生的反应)。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荀子·劝学》)。这说明教师进行对话式教学必须看对象,察言观色后再决定说与不说。这是荀子对孔子“知者不失言,亦不失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侧重从问的角度解决求知过程中的疑难。他说:“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夫可知之事,推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不厉心学问,虽小无异。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论衡·求知篇》,下同)。“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虽审一事,曲辩问之,辄不能尽知。何则?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由此可知,他主张学生学习必须先从学和问中去求取,要通过口问目见才能尽知。

宋代的张载也发展了孔子的叩竭法,他以为教师答复学生应持的态度是,在学生还没有叩问前不持成见,等到发问时,老师才对问题的两端进行分析后再告诉学生,并且要做到及时而教、乘机而入。他说:“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易无思无为,受命乃如响。圣人一言尽天下之道,虽鄙夫有问,必竭两端而告之。然问者随才分各足,未必能两端之尽也。”(《正蒙·中正篇》,下同)。又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有如时雨化之者’——孟子语,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而后教之也。”教学中学生问在点子上,老师答得及时、答得准确,就象春风化雨、润物适时。

总而言之,古典叩竭式教学以孔子的教育实践为典型代表,理论则成于思孟学派。在思孟学派前后的学者虽然对这方面都有论述,但都没有超过思孟学派。他们的观点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值得当下人们来研究和借鉴。

4 孔子叩竭法的当代价值

我国从1980年代末开始讨论素质教育并勉力推行之,1990年代中后期又提倡创新教育,虽然近三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然而,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绝大多数仍然是满堂灌,年级越高,课堂越是万马齐闇,纯粹是教师的独白式教学。据有关学者对大学生学习现状调查表明[3],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欠缺,缺少创新思维,再学习的势头乏力,“教”与“学”分离,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弊端,学者们也给出了良方,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关键在“学改”,让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教师也要完成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指导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转变,实现教师由“向导”向“顾问”“伙伴”角色的转换。

诚然,学生“主动性”、“能动性”、“自主学习”,教师的“向导”、“顾问”、“伙伴”等角色,与孔子倡导学生“自求自得”、“自动研究”和教师“俟机启发”的精神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所以,当下的教改也好,“学改”也罢,都应借鉴孔子的叩竭法诱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采用对话方式对问题进行探究,不仅穷尽疑惑,而且能够取得启智、创新之功效。

参考文献:

[1]杨利民.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法比较[J].教学与管理,1997 (1/2):13-14.

[2]顾树森.中国古代教育家语录类编(上、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3]俞路石.“教师教”与“学生学”孰重孰轻[N].中国教育报,2003-11-25(1).

[责任编辑:束仁龙]

作者简介:杨利民(1960-),男,安徽枞阳人,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与艺术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教育史和健康心理学。

收稿日期:2015-07-21

DOI:10.13420/j.cnki.jczu.2015.05.020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15)05-0080-03

猜你喜欢

当代价值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