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场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出血124例分析

2015-03-19

海军医学杂志 2015年5期
关键词:慢性期亚急性场强

黄 俊

低场强核磁共振成像诊断脑出血124例分析

黄 俊

低场强;磁共振成像;脑出血;诊断

近年来,随着核磁共振(MRI)成像扫描技术的广泛运用,在脑出血的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影响脑出血MRI成像检查因素较多,磁场强度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24例经临床证实的脑出血患者低场强MRI图像特点,探讨低场强MRI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海军安庆医院经MRI检查脑出血患者共124例,男性71例,女性53例,年龄29~86岁,平均年龄(52.8±3.5)岁。临床症状表现为突发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失语、偏身感觉障碍、意识障碍等。42例有外伤病史,67例有高血压病史。

1.2 方法 使用沈阳东软0.35T永磁型MRI扫描仪。采用颅脑专用表面线圈,用海绵垫块调整头颅至患者舒适体位,用红外线定位,保证颅脑中心线在线圈中心。均行T1WI、T2WI横轴位、矢状位扫描。选用快速自然回波序列T1WI横轴位TR=400 ms,TE=15 ms;T2WI横轴位TR=4 500 ms,TE=33 ms;层厚7 mm,层间距8 mm,FOV 230×230。

2 结果

7例超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低场强MRI扫描,T1WI和T2WI像呈等或略高信号,病灶周围脑组织轻度水肿。MRI扫描图像没有特征性改变,CT检查。54例急性期患者T1WI像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以血肿中心明显,脑水肿表现明显,确诊脑出血;42例亚急性期患者中19例T1WI、T2WI像均呈周边高信号,中心低信号,23例患者脑血肿T1WI/T2WI均为高信号;21例慢性期患者T1WI/T2WI均为高信号,T2WI像血肿边缘环状低信号带。

3 讨论

新鲜的血肿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对X线吸收率较高,故新鲜血肿在CT上表现为均匀的高密度区,边界清晰,在发病3~4 h后密度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减低,最后呈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区。MRI表现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而表现复杂,影响因素包括磁场强度、氢质子密度、蛋白质浓度、血液凝固时间、血肿大小及氧合作用等[2]。在低场强与高场强的情况下,脑出血MRI的表现也有很大差异[3]。

3.1 超急性期 指发病在24 h以内,血肿主要由含氧合血红蛋白的红细胞、血清蛋白和血小板组成。基本属于非顺磁性物质,对磁共振信号影响较小,在T1WI、T2WI均呈等或略高信号,基本接近正常脑组织信号。病灶周围水肿较轻,一般无明显占位效应。而此时由于血红蛋白对X线吸收系数较高,CT表现为高密度影。本组病例中7例超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在结合CT检查情况下才得以确诊。

3.2 急性期 指发病时间在2~3 d,在此阶段完整红细胞内血红蛋白转变为脱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含有二价铁离子,具有顺磁性效应,造成局部磁场不均匀,加快了质子失相位,血肿T2值明显缩短,所以在急性期T2WI像血肿呈低信号,以血肿中心最明显。脱氧血红蛋白不具有“质子-电子偶极-偶极”质子增强效应,因此不能缩短T1值,所以,脱氧血红蛋白不管是细胞内还是细胞外,都呈等信号[4],而低场强上仍为高信号。

3.3 亚急性期 指发病时间在4 d至2周,此时血红蛋白逐渐溶解,出现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是强顺磁性物质,引起T1值缩短,故在T1WI像呈高信号。由于红细胞溶解从病灶边缘开始,且亚急性期早期游离的正铁血红蛋白未稀释,分布不均匀,所以T1WI像高信号首先出现在病灶边缘,然后向内发展,直至整个血肿均变为高信号。结合临床发病病程,可以判断本组19例患者属于亚急性早期,而23例患者属亚急性晚期。

3.4 慢性期 发病2周以后,在慢性期早期,血肿由游离稀释的血红蛋白组成,周围包绕含铁血黄素沉积环。此时,低场强MRI图像表现为T1WI、T2WI像均为高信号,T2WI像上血肿边缘出现环状低信号带。而且,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减轻,占位效应消失。当血肿完全吸收后,由于产生大量含铁血黄素和血红蛋白,在T1WI、T2WI像呈不均匀略低或低信号[5]。在慢性期晚期,血肿软化、液化形成囊腔,此时,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即T1WI像呈低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在T2WI像病灶周边可见环绕极低信号带,这是由于血肿边缘含有铁的巨噬细胞可以存在数年的缘故[6]。

综上所述,在脑出血超急性期,低场强MRI影像缺乏特征性,需结合CT扫描进行诊断。而急性期、亚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图像出现明显特征性改变,尤其T1WI像呈高信号,可以确诊脑出血。MRI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特点为脑出血患者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这是其他影像学检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对于脑出血慢性期患者,低场强MRI对其治疗随访及愈后恢复评估发挥重要作用。

[1] 张剑,张小羽,宋静.47例脑出血的低场强MRI诊断分析[J].中华中医医学杂志,2009,7(10):26-27.

[2] 王洪涛.脑出血低场强MRI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5):87-88.

[3] 伍建林,沈天真,陈星荣,等.脑血肿内血红蛋白与其MR成像关系的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30(3):193-195.

[4] 罗传斌.脑出血低场强MRI诊断分析[J].现代临床医学,2012,38(3):216-217.

[5] 王晖,宋长悦.脑出血的MRI表现特征[J].中外医疗,2012,69(11):183-184.

[6] 张浩.低场强MRI对脑出血信号的分析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3):354-355.

[7] 张进跃.低场强MRI诊断脑出血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8):53-54.

(本文编辑:张阵阵)

246003 安徽 安庆,海军安庆医院核磁共振成像室

R445.2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5.05.026

2014-09-17)

猜你喜欢

慢性期亚急性场强
求解匀强电场场强的两种方法
间日刺治疗慢性期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场强与电势辨析及应用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高频彩超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诊断中的应用
LTE-R场强测试系统的实现
中蒙药内外结合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30例
分析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