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届全国检验技能大赛赛后思考

2015-03-18吕荣光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大赛医学检验

吕荣光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首届全国检验技能大赛赛后思考

吕荣光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2014年5月,首届全国卫生职业院校“中医药社杯”检验技能竞赛在西安举办,共有来自全国54所职业院校的162名选手参加。通过大赛平台可以看出我校检验专业建设的不足,进而引发对专业建设措施的思考,提出合理的措施,并希望能逐步落实,以促进专业发展。

技能大赛;差距;专业建设

1 在大赛中发现的差距

1.1 从选手成绩看差距

1.1.1 技能基本功不够扎实 以本次大赛为例,刻度吸管、微量移液器、显微镜的使用和革兰氏染色操作在实验项目中普遍应用,但由于我校学生人数多,实验课教师、专业实验室少,实验室开放时间有限等因素,导致学生相关技能的基本功不够扎实。

1.1.2 学生心理素质欠佳 全国大赛对选手最重要的考评是心理素质。我校两名参赛选手分获单项一等奖,但因其中一名选手错误选择镜下视野,误判细菌属性;另一名选手误调微量移液器刻度,综合考评成绩都只获得三等奖。究其原因,就是选手心理素质欠佳,同时也暴露出辅导训练的刻板性。

1.1.3 手工操作技能不熟练 本次大赛考核内容为“血糖测定”和“白细胞计数”的手工操作。“血糖测定”和“白细胞计数”的靶值均由全自动分析仪器测得。我校选手在“白细胞计数”项目中普遍得分较低,一方面是由于参赛选手多,随着比赛时间的推移,标本实际值会偏离靶值,细菌的性状也可能发生转变,造成结果偏差;另一方面是选手的手工操作技能不熟练。这是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1.2 从兄弟院校看差距

1.2.1 大赛经验欠缺 我校检验专业虽然有多次举办及参加校本技能竞赛的经验,但国家级赛事是首次参加,经验欠缺,表现为选手综合素质不高、训练形式单一、训练细节不全面、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欠缺等。

1.2.2 同行交流欠缺 一方面是与兄弟院校检验专业、同行业教师交流少;另一方面是与临床检验科室交流少。我校虽然毗邻“三甲”医院,但是教师与临床检验工作人员交流较少,对现代临床检验工作环境缺乏了解,临床检验知识更新不及时。

1.2.3 师资欠缺 一是实验课教师数量不足。我校检验专业实验课教师数量不足,往往1名教师对50余名学生整班授课,教师精力有限,不能兼顾每位学生。二是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我校师资队伍中,检验专业教师较少,许多教师是由其他医学类专业转行而来,检验知识相对欠缺,且不能融会贯通。

1.2.4 教学模式不合理 我校检验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但社会、医院参与教学的程度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应合理调整教学模式,建设附属医院,让检验科工作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师,将检验科作为技能教学的实验室,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使得授课贴近临床真实环境,利于学生技能提升。

1.3 从专业看差距

1.3.1 教学与临床脱节 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虽然护理基本操作变化并不大,但是医学检验技术的临床操作基本实现了仪器化,而我校仪器设备落后,教学内容脱离临床实际,这已经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的弊病。

1.3.2 专业人才培养成本高 检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开设大量的实践课程,昂贵的现代化检验仪器和实验耗材增加了教学成本;某些实验的阳性标本必须从医院获取,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安全隐患。此外,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方可考取检验士资格证,人才培养时间成本增加。

2 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的重点

2.1 师资建设

2.1.1 加大专业师资引进(1)引进检验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我校检验专业师资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引进检验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熟悉高校教学规律,有着系统的检验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习经验,对临床与教学的融合有着切身体会。(2)引进具有临床检验工作经验的人员。学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临床工作的检验人才,具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教师能自如地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转化为教学内容,对于专业课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3)落实临床兼职教师任教工作。据笔者了解,兼职教师聘请困难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检验专业招收学生较少,外聘教师可分配的授课学时数少;二是兼职教师的教学任务不能得到所在单位的认可;三是学校没有给予兼职教师及其单位认可的称号或待遇。只有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才能真正壮大双师型师资队伍。

2.1.2 加强对现有检验专业教师的培训(1)临床进修。学校应该制订规范的文件,结合教师的具体情况,创造条件,分期、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临床检验科顶岗工作,以解决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2)高校进修。我校刚刚进入高职院校行列,资质尚浅,而教育部骨干、示范类高职高专在专业建设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可选派专业教师进修,做到深入教学、深入学生,从细节中汲取经验,学习知识。(3)其他类型的学习。首先,选派教师参加各类专业学术会议、临床检验专家讲座。学校可以与毗邻的医学检验中心建立联系,沟通信息,鼓励教师参加其举办的各类讲座。其次,教育部近年来大力举办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培训,这也是教师提升的良好平台。再次,规范学生见习期间的“专业教师随行”制度,增加教师临床实践的机会。

2.1.3 实验员的培养 检验专业实验员要具备协助专业课教师教授实验课的能力。我校检验专业实验员配备少、工作量大,且专业核心课程一半学时为实验课,实验员的素质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要重视实验员在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待遇,培养他们的业务素质,形成教师-实验员-学生一体的教学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1.4 建立激励机制 目前,专业教师对于进修、培训存在抵触心理,主要是与利益相关。由于进修、培训不计入工作量,一方面教师经济有损失,另一方面教师考核、评比、晋升受影响。所以必须要从学院层面上改革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体现政策的激励性,引导教师自觉参与进修、培训。

2.2 改革实验教学

2.2.1 结合临床实际,确定技能项目及考核标准 学校通过与临床工作人员交流探讨,结合临床实际,确定医学检验职业技能项目,并制订出技能考核项目的评分标准[1]。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学生技能评定。某些受到仪器、标本限制的实验项目,可以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到有条件的教学医院见习,在医院完成考核。

2.2.2 注重形态学学习 首届全国检验技能大赛竞赛内容没有涉及形态学考核,许多参赛学校的教师提出建议:应该加强检验专业学生形态学的学习及考核,这是任何仪器设备所不能取代的,是检验专业学生的“硬本领”。传统形态学的实验教学,学生之间较难共享镜下结果,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数码显微互动教学系统的普遍应用,使得师生、生生之间的镜下图像共享更方便、更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学手段,方便了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考核,有利于学生对形态学技能的掌握。

2.2.3 加强现代化检验仪器操作训练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和仪器设备不断更新。医院检验科不仅使用自动化分析设备,而且流式细胞术、分子生物学等技术也正在逐步推广应用。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到医院检验科参观和邀请临床带教教师或仪器、试剂公司的产品工程师开展学术交流等形式,强化学生现代化检验仪器的操作训练。

2.3 落实院校合作

2.3.1 联系临床,确立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中理论知识的选取应紧紧围绕完成临床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进行[2]。教学内容的筛选需要教师与检验工作人员统一观念: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临床应用的是什么?从而缩小校内教学与临床实际工作的距离,完成两者之间的衔接。

2.3.2 院校结合,建立培训基地 一方面是建立教师实践技能培训基地,将临床的新理念、先进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3],最好实现教师与检验工作人员双向流动。当然,这需要学校与医院组织和协调,甚至是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保障。另一方面是建立学生技能培训基地,提高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设备及材料,缓解校内教学压力。

[1]马小燕.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3):306-307.

[2]唐陶富,桂重阳,杨晓斌.高职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6):153-155.

[3]李敏霞,李晓东,张慧,等.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办学特色的思考[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21(4):421-423.

G40-03

A

1671-1246(2015)14-0150-02

猜你喜欢

大赛医学检验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21年《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征订启事
对起重机“制动下滑量”相关检验要求的探讨
关于锅炉检验的探讨
临床检验检验前质量指标的一致化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