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2015-03-18吴松林杨玉铭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院校高职

吴松林,杨玉铭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8)

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吴松林,杨玉铭

(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8)

创新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创新教育如何开展,特别是在医学高职院校中如何开展,尚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针对医学高职院校的条件和现况,尝试开展创新教育实践。

医学高职院校;创新能力;能力培养

创新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关键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教育已成为各级教育部门、教育机构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虽然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改革,取得了应有的成果,但仍有局限性。特别是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开展创新教育,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如何,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因此,笔者针对医学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探索,现介绍如下。

1 理解创新概念

创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指创造性、新意。创新不仅是科学家、高级知识分子等的深层次脑力创造,还包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进行的一次技术革新、一个工艺流程的改进、一个管理措施的改善,甚至一个有意义的想法。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创新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而创新素质是个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创新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潜能和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的素养或特质;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1]。创新素质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3个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2]。所以在创新教育实践中,既要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又要强调对知识、能力和品格的后天培养。

为此,我们先进行了创新知识讲座和学生自学,旨在使学生对创新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我们开设了“创新思维素质培训”、“创新思维理论与实践”等讲座,同时让学生阅读有关创新的书,如《创新之道》、《像外行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实践——科研成功之道》等,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和感想,通过知识问答、制作知识卡片、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2 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思想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产生的前提,是人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内在原动力。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创新意识驱动着创新实践,同时在创新前进的每一步中,它又指导和调控着创新实践。

由于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和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缺乏创新意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3-4]。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首先通过让学生观看《美丽心灵》、《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和爱丁顿》等反映科学家事迹的电影,使学生对客观世界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其次,我们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创新兴趣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时投入的积极情绪和态度,是人们从事创新实践活动强有力的动力之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永远超过责任感。”[5]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改变生活”摄影大赛及征文活动、“科学改变生活”演讲比赛等。再次,注重学生健康创新情感的培养。稳定、积极、健康的创新情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如DNA双螺旋结构发现之谜、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定律、听诊器的发明、青霉素的发现等,并进行创新案例的互动交流和讨论。通过有关创新发明的故事让学生领略创新发明的乐趣,培养健康的创新情感。最后,坚定学生的创新意志。创新是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探索的过程必然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艰辛,只有意志顽强坚定的创造者才能经受住各种磨难和痛苦,坚持不懈地奋斗,在挫折与失败中不断进取。

3 创新的训练和实践

创新教育既是一个知识培养的过程,又是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创新实践和训练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原理及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院士在2001年《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上就曾撰文《创新之根在实践》,他强调:创新始于实践,终于实践,实践贯穿于创新的始终。不同领域有不同形式的实践,实践是根本,是高素质的根本,是创新的根本[6]。其阐述了实践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表达了对实践的重视以及对实践教学缺乏状况的担忧。当前一些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受到诸多限制,如实践教学学时少且实践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缺乏探索性,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校外的实践实习多是师徒性的知识技能的传授,缺乏对新问题、新现象的创新性思维和探索性实践等[7]。

为此,我们开展了创新训练和实践。第1环节,文献查阅。先让学生认识文献查阅的目的、意义、方式方法,然后由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资源查找文献资料。第2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文献了解到的情况,结合专业或学习生活中的观察,自主确定一个创新实验项目。创新实验项目可以是小改革小发明、大学生学习生活调查、社会实践调查、研究课题或者奇思妙想的小点子等。创新项目可以小组为单位(3~5人组成一个小组)确定,也可由个人单独设计确定。第3环节,集中讨论各小组和个人创新设计项目的可行性,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创新项目的意义(是否有实用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等)、创新项目的创新点(是否重复别人的工作、别人已做到什么程度、哪些是别人没做而是自己特有的)、创新项目的可操作性(如所需资金、器材、实验设备、实验场地、调查人群是否得到保证,数据来源及获取是否可行,实验持续时间是否足够等)。第4环节,实施各小组的创新设计项目。

4 讨论

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参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在文献查阅、选题、创新设计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针对所学专业及学校生活实际提出了许多创新课题,如对漱口水的研究、在校大学生牙线使用情况调查、大学毕业生学习资源再利用方式探讨、牙齿保守治疗预后效果观察等,他们还写出了调查报告和论文,显示了学生较好的创新潜能。同时,这部分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有多人获得校级奖励,教师普遍反映这些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敢于提出新问题。

创新实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提高,但在创新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要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开展创新教育,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营造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创新教育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所重视,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教师一味地传授知识。这种传统教育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应营造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让教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从而热爱创新、快乐创新、争相创新。

(2)创新教育需要动员全校各方面的力量协同进行。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一些诸如“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等的具体活动,或者增设与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课程,还应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育评价创新和教育教学制度创新等。它需要从学校全局角度来规划,涉及学校各个部门,故学校的重视和支持是创新教育开展的基础。

(3)改革教学管理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目前,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活动的情况并不乐观。其原因有多个方面:①学生课业负担重。由于高职高专只有3年学习时间,除去1年实习,在校学习时间仅2年,学生的课程几乎排满了周一到周五的全天,甚至一些课程还要安排在周六周日来上,学生要应付这么多的课程学习,就没有时间搞课外创新实践。②相比较创新实践,学生更热衷于考证。当前一些学校要求学生英语要过四六级、专业要拿到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学生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考核,对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创新活动来说就显得力不从心。③相关的评价和奖励制度还有待完善。目前的评价和奖励制度较多与学生的考试成绩相挂钩,学生认为与其费时费力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还不如认真学习考出好成绩。④学生更多地着眼于毕业、就业等眼前现实利益,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工作以后的事情。可见,根据不同情况,应改革教学管理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对创新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创新能力是我国未来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我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法宝。创新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改革创新。

[1]李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75-76.

[2]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3]陈静.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25):242-244.

[4]瞿万波,李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3(4):46-48.

[5]林晓峰.引导主动参与 培养创新精神[J].教育评论,2004(6):102.

[6]杨叔子,张福润.创新之根在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9-12.

[7]路红,周永宁,王玉玲,等.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1):65-66.

G640

A

1671-1246(2015)14-0013-02

福建省教育厅社科研究项目(JB11417S)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院校高职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