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四定”

2015-03-18王晓燕牛彦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15年14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技能

林 华,王晓燕,牛彦辉

(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中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四定”

林 华,王晓燕,牛彦辉

(甘肃省中医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科学规划。通过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背景、职业能力、课程体系框架建设、课程内容优化整合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课程体系建设的路径。

课程体系;中医护理专业;“四定”

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中职学校办学能力显著提高,校企合作不断深入。但是,目前一些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特色不鲜明,同普通教育模式趋同,课程设置与岗位实践脱节的问题比较突出。积极探索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我校通过总结中医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经验,提炼出“四定”原则,现介绍如下。

1 调研分析定目标

1.1 调研背景

目前,全国医疗机构、相关行业虽然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需求量大,但中医护理人才队伍还是不能满足需要,高层次中医护理人才不足,基层中医护理人才严重短缺,且中医护理人才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中医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没有统一标准,课程设置不规范,毕业生理论知识、技能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了积极响应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十个衔接”,实现中医护理专业科学发展,特对中医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进行调研。

1.2 确定培养目标

通过调研,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确定我校培养目标为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急需的既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

1.3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1.3.1 明晰能力培养主线 根据医疗卫生行业对中医护理人员岗位素质、岗位技能、岗位专长(拓展能力)的要求,确定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依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来形成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专业课程体系相比,重构的课程体系内容与要求已发生变化,如调整了基础课程中的人文课程比例,缩减语文、英语和计算机课时数,同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缩减医学基础课程学时数,增加护理实训课程学时数;将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涉及的通用技能整合,开设中医护理综合技能训练课和护理专业技术实训课。

1.3.2 注重职业迁移能力培养 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就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在中医护理能力的培养上,确定中医护理等6门课程为中医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将岗位拓展课作为延伸和补充,以适应行业的要求。

1.3.3 注重职业生涯规划 为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设置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在新生入学时,由专业教师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第一学期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护理专业的前景,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认识,每学期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办讲座,并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来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在第四学期(实习前)进行就业教育,指导学生的就业招聘。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在培养规格与目标定位、课程建设思路、课程教学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实验实训条件保障、质量评价等方面,学校与行业企业进行广泛交流与协商,以校企共定方案、共担任务、共管过程、共评质量为原则进行系统设计。

2 能力分析定项目

2.1 应具备的能力

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中医护理学的基本技能、基本操作能力、专科护理技能和监护技能,并能够应用临床路径、护理程序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具备社区健康服务护理管理的基本能力;具备获取新知识,不断开发自身潜能和适应不同岗位的能力;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2.2 主要项目

按照临床路径工作方式,初步划分护士岗前学习、接诊患者的护理、住院患者的护理、中医护理、重症患者的护理和出院患者的护理6个基本项目,以社区护理、康复护理和老年护理为主要发展方向。

3 确定框架定体系

通过医院走访、专业研讨会、问卷调查、毕业生调查等形式的专业调研,明确了医疗卫生技术行业对人才的主要需求。在确定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聘请十余名行业专家进行课程开发指导,分析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审核。以学生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考虑国家教育政策、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中医护理专业应根据岗位需要设置课程体系,为学生顺利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服务,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服务,并兼顾对口高职考试。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能实训课、素质拓展课的全新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必修课后,可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选择学习技能实训课,学校根据学生专业方向以及学校实际情况开设素质拓展课程。在时间分配上,构建“1.5+1+0.5”的课程体系,即第一学期学习基础课程,第二、三学期学习专业课程,第四、五学期到企业(医院)进行岗位实践,第六学期返校进行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复习及毕业考试。

4 优化结构定内容

课程内容的整合不是对原有课程内容的机械拼凑,而是进行有机组合和全新创造,体现课程的实用性、先进性、趣味性。

4.1 注重基础

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发展变化并不大,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力求实用、适用、够用,精选中职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以适应科技发展对个人知识的更新和深化要求。

4.2 动态更新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医学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慢已经成为制约课程体系发展的瓶颈。教材与实际工作脱节,造成学生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局面。因此,应紧跟护理学发展的步伐,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一方面,精选传统内容,删除过时的案例;另一方面,及时吸收现代护理学更新的知识和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4.3 联系实际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教材用语一改以往严肃、刻板的说教风格,变得亲切、委婉,有利于学生认同和接受,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G423.04

A

1671-1246(2015)14-0133-02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技能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画唇技能轻松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