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移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研究

2015-03-17刘会杰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京津冀教学内容

郭 敏,刘会杰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 050000)

京津冀区域移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研究

郭敏1,刘会杰2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石家庄050000)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移动应用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大,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迅猛,对移动应用人才的需求缺口也在逐步拉开。因此培养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意识的移动应用软件开发人才更是需求迫切。在移动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实现专业化的技能培养,广泛地开展校企合作,实现“订单教育”,推动校企合作与互动,以创新为培养主线,提升移动应用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水平。

京津冀区域;移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4G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各类移动终端)上的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交、购物、学习等带来了更为便捷的服务。特别是随着3G、4G等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在生活领域,还是在商业领域,各类移动互联网技术都得到了纵深化的发展和推进。

一、京津冀地区移动应用人才的需求现状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区,也是我国北方地区先进科技、先进生产力集中聚集的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京津冀地区以3G/4G为主的移动应用技术的不断兴起,IT移动应用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大,移动互联网产业需要大批的移动应用人才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然而与庞大的市场需求量相比,京津冀地区的移动应用人才的缺口却极为突出。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的移动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陈旧,另一方面京津冀地区移动互联网人员流失性比较大。因此,如何打造京津冀地区自己的特色移动应用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技术过硬,能留得住的人才,对于京津冀地区移动产业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移动应用创新人才在京津冀地区的重要意义

随着移动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京津冀地区培养移动应用创新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的今天,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移动应用人才是大势所趋。

1.提升我国国际人才竞争的现实需要。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了全球化的发展格局中。进入WTO,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发展,高素质人才资源的竞争压力进一步激烈和扩大化。信息产业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产业,也势必会受到国际竞争的影响,国外优质的信息产业陆续进驻我国,给我国原本薄弱的信息产业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只有把握住信息产业的优质资源和高素质移动应用人才之间的互相竞争,才能提升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实力,因此我国必须加大对信息产业的重视程度,努力提升我国移动应用人才的创新培养。特别是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沿海等开放城市,还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所以在面临国际和国内强大的竞争压力时,需要不断提升移动应用人才的专业素养,创新移动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体现。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上,当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在高等教育中,要求以素质教育为前提,所谓的素质教育,并非一味地培养只会读书的好学生,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在高等教育信息专业的培养方向上,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在尝试实践性教育,将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搬到现实中,搬到企业中,以解决企业发展实际问题为教育的落脚点。可以说,这种创新的教育培养方式,为我国信息产业技术专业人才的创新培养,为移动应用人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可能性。

3.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必要要求。

信息技术专业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时,如果没有过硬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实践能力,很容易被社会淘汰,即便从事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专业,也只衍生成为“计算机民工”,从事着简单的编程,甚至是最基础的计算机维修保障工作。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时,信息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素养,提升自我竞争力,才能在日益发展和日新月异的信息产业中立足。可以说在信息产业中,企业更加青睐于那些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所以从信息专业技术的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来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

三、京津冀区域移动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在京津冀区域移动应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市场需求,强调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创新,注重技术引导,注重实践教学,不断提升移动应用人才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1.与企业对接确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信息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也是一种快速发展的产业。在京津冀地区,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非常迅猛,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大。尤其是信息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优胜劣汰的形势非常激烈,所以对移动应用人才的需求也上升到了挑剔的境地。企业在移动应用人才的需求上,要求其专业素养高、适应角色快,实践能力强。而通过相关的调查表明,在信息产业中,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基层人才在信息产业中是非常大的人才缺口,所以在京津冀地区移动人才的培养上,要注重与企业对接,确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考量企业的实际需求,突出强调人才的实用性和适用性。

信息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所以要求移动应用专业的学生除了要牢固掌握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应该与时俱进,不断跟上信息产业新技术的脚步,在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外,要不断研习信息产业的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高校在信息专业的开设过程中,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的制订也应该与时俱进,体现专业特色,强调实践教学,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及目标。在尊重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适当地突出实践性教学的比重,调整课程体系架构,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完成实用型人才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注重人才的实用性培养,突出强调“模块式”教学方案。

在信息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原则,从教学体系的创新和改变入手,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考量到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积极更新陈旧教材和陈旧技术理论,不断应用新的技术、新的理论来填充教学的计划与安排,在教学计划的设定上,要重点强调实践性。

(1)采用模块式教学。

在传统的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计划的安排过于陈旧。在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仍然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实践性教学只有在期末或期中以后的学期才得以体现,以高等职业院校18周课时为例,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安排往往在前10周都是基础理论教学,只有在后6周才涉及实践教学,其余两周为复习准备周。这种教学计划的安排,往往受教师的主观意识影响比较大,虽然理论教学的内容相对来讲比较具有连贯性,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还是容易让学生浅显地掌握理论知识,等到具体应用的时候,理论知识在脑海中的印象不深。因此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安排上,应该强调模块式教学。所谓模块式教学,就是打破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隔阂,以课程内容为一个模块,在模块中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程序设计为例子,将程序设计列为一个重点模块,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程序设计独立起来,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相辅相成。只有程序设计的模块教学完成后,才可以开展下一个模块。实践证明,这种模块式教学方式,能够让课程内容独立成为一个系统,既加固了学生的理论基础,又强调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围绕人才实用性的宗旨,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在计算机信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始终围绕人才实用性的宗旨,强调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与完善。在教学内容的创新上,要体现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涉及。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革新中,要注重突出“新、实、精”,教学内容要涵盖信息专业的新技术、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强调教学安排的精细性,只有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革新,才能促使高校移动应用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实际人才缺口良好对接。因此,作为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地从自我开始,提升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了解程度,不断加强自我培训,努力开展教研活动,将最新最全的理论知识加入教学内容中,同时根据教学计划的走向,随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

除了教学内容的革新外,还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模块式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围绕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项目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教学,通过运用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通过例子、模型等传统教学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感知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在努力提升理论基础的同时,又能察觉到自身实践动手能力的薄弱之处,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我素质。

另外,教学资源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建设教学资源,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也是整个社会的任务。现有的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材料,教材的编写在前,新技术新理论的研发应用与此同时不断更新。因此,部分基础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实际社会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够参与教材编写,更要不断地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实现专业化的技能培养。

与其他专门人才不同的是,移动应用人才注重的是应用,强调的是实践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1)注重实验室教学。

注重实验室教学,提升学生对实验室的使用程度,高校的信息化实验室也应该无偿对学生开放,并配备一名指导教师,以便学生在自主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由指导教师及时予以指导。

(2)注重实训式教学。

在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训是反映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技术的最浅显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学生实训成绩,在开展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拿出实训作品,教师给予一定的评价,针对实训成绩比较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指导意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具体指导。

(3)推进“以证代考”。

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专业技术人才掌握市场需求导向,提高实际应用水平,选择职业方向等有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家3G移动通信职业认证证书、移动通信软件工程师(IC-MSP)认证证书、全国移动商务应用能力证书(CMCP)等都可以通过参加考试得到认证。因此学校可推动“以证代考,证考结合”的实施,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适当向证书科目倾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证书考试,并将证书考试和学科成绩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4.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实习基地。

开展校企合作,能够保障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及早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因此,学校要创设条件有效地开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推动“订单教育”,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性人才。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移动应用人才的缺口很大,这就要求高校在移动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与企业对接,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为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提供优秀的移动应用人才。

[1]顾可民.计算机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90-92.

[2]李刚.移动应用软件开发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26):39-40.

[3]陆慧娟,梁丽,龚宇平,王康健.以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计算机专业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1,(3):36-38.

[4]钱能,王华,赵志斌,蔡冬玲.基于3G移动应用开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与研究[J].移动互联应用研发,2013,(16):301-313.

[5]冯克鹏.独立学院移动应用开发方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改方案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155-56.

G434

A

1671-2862(2015)01-0016-03

2014-09-12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面向京津冀区域移动应用人才嵌入式培养模式的探讨”(课题编号:1414286)的研究成果。

郭敏,女,山西沁县人,硕士,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教育与计算机应用;刘会杰,男,河北鹿泉人,硕士,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京津冀教学内容
7524亿元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聚焦电子信息材料发展前沿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先机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强国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我国信息产业“供给侧改革”:对FDI 效应探讨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