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简慢思潮”与传统山水画静简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2015-03-12陈婧男

关键词:思潮道家山水画

陈婧男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一、引言

“简慢”亦作“简嫚”,出自《管子·八观》:“禁罚威严,则简慢之人整齐。”[1]《词源》解释“简慢”一词为:“轻慢,多为招待不周的谦词。”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学习、工作、生存压力接踵而来,“新简慢思潮”受到当代社会的广泛关注。

西方学者认为,“新简慢思潮”的兴起与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有关。卡尔·欧诺黑在《慢活》中认为:“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快节奏今天,如何在人们常态的快节奏里,让生活的脚步慢下来,给生命以思考的时间,把循环往复的回环式的时间,展开来成为线性的时间概念极为重要。”[2]史达德尔在《简单:风行欧美的“新简朴运动”宣言》一书中,以现代的文化理念对简单生活进行溯源。他认为,现代人对简朴的回归追求是一种新风尚,从简从朴,也是一种对原始本真生活的回归[3]。丽莎·茵·普兰特的《简单生活》也认为,在现代的“快餐时代”,人们应该放慢脚步,品味生活,品味环境所带来的自然之美[4]。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在西方人的意识中,“新简慢主义”的兴起源于社会快节奏的环境,而人们怎样在这种“快”中追求“慢”,追求一种简朴的生活态度成为重要问题。英国作家梅尔在《普罗旺斯的一年》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成为人们不期的心理诉求。”[5]而这才是“新简慢主义”的真正本质。

事实上,“新简慢主义”从“简”、从“慢”,代表了向自然的极致回归,体现了人们追求精神自由的品性。这与我国传统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静简思想不谋而合。早在唐代,张彦远便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阐述原始绘画的起源与发展。他认为,原始绘画与文字乃是“书画同源”[6],即原始绘画是原始文字的起源与基础,而原始文字从原始绘画发展到甲骨文便是从“简”的一个飞跃与提升,是“简”到了极致,并固定下来。张玉平《论道家思想对传统山水画的影响》一文则认为,从道家从简思想对传统画的影响可以看出,传统山水画中画家对画面色彩、线条的运用,包括从简、留白、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都体现了道家学说中回归自然的理念,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7]。同理,祁国荣在其《略论道家思想与文人山水画的相互建构》一文中谈到道家思想,认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如传统中国画中虚实相生的就简化处理,从直、从简、从意的三大手法都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中“逸”的渲染力,表现出中国传统士大夫内心的笃定与悠然[8]。其实,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即是道家思想中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而这也是中国人最向往的生活,是“通于大道”的罗马之路,是“天人合一”的最终归宿。

综上所述,西方兴起的“新简慢思潮”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体现的道家静简思想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即人类从没有停止过对自然的探索,而探索的终极目的是为了适应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对简慢思潮的研究很多,对传统山水画的研究更是数不胜数,然而却没有学者对两者思想的契合进行研究,也很少就两者的“简”“逸”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对西方“新简慢思潮”与中国山水画中蕴含的道家静简思想进行分析,找出两者思想上崇尚简单、审美观上崇尚和谐一致的契合点,阐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可以说,“新简慢思潮”在我国的蔓延,是对传统文化从简、从朴的创新与发展[9],而道家思想中的“简”“朴”是“新简慢思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对于这种“简”“慢”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搭建中西方文化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桥梁,而且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人类有所启示。

二、“新简慢思潮”的内涵及发展

(一)“新简慢思潮”的内涵

第一,简慢的生活节奏。从现代化高竞争的快节奏中释放自己,放慢生活的脚步,感受生活中时间律动遗漏的闲适光阴,感受生命本真的追求。主要表现为:以步代车,放慢脚步,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态度对待生活,以爱好为工作基点,让爱好贯穿生活,减少各类礼节性交际,与灵魂伴侣一起生活,和小动物友好相处结伴生活[10]。

第二,简单的物质生活。以“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态度把物质生活简单化。具体表现为:住小房子,减少打扫时间和经济投入;用小冰箱,减少能量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不用化妆品,“洗尽铅华呈素姿”,既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又减少化妆品的副作用,节省资源;合理膳食,提倡素食,减少对动物的杀戮,低碳生活。

第三,顺应自然的发展。与自然界和平相处,崇尚自然;与心灵单独相处,看日升日沉,看春花秋月;离开健身房走进大自然,“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新简慢思潮”下的生活方式,不是简单的苦行僧式生活,而是一种理性化、经济适用、环保理念下轻松的生活方式[11]。

(二)“新简慢”思潮的起源和发展

“新简慢思潮”发端于18世纪。彼时工业革命的发展使现实社会充满大机器生产的喧嚣。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卢梭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单调情况后,极力倡导人们回归原始的自然生活,构建纯真简朴的社会生活。在狄德罗·卢梭看来:“就精力角度而言,原始先民们的体力就比现代文明人强悍,而古希腊人也比古罗马人的体格强大。事实上,在哲学精神愈加发达的区域,人们的精神魄力和诗歌就越发衰败。”[12]他还指出,罪恶的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导致人的本性逐渐恶化,而人们只有从文明社会回归到一种原始的自然中才能享受生命的真谛。

在这种号召下,19世纪英国作家梅尔先生带着妻子从喧嚣的国际大都市伦敦来到法国的风情古镇——普罗旺斯。那里的质朴与真实、安闲与舒适、简单思想和缓慢节奏,给梅尔带来极大的心灵享受。一望无际的薰衣草花海,“闻香驻马三家醉,知味停舟十里香”的葡萄酒,一拖再拖的小工程,让梅尔先生放慢生活的脚步,慢慢沉淀思想,领悟人生真谛。这一“新简慢主义”在现代生活中无疑是一缕清新的风,吹开人们久闭的心扉,是所有在钢筋水泥森林里压抑着的人们的精神天堂。

20世纪后,工业革命的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惜成为机械、金钱、物质的奴隶,“异化”现象非常严重。在这种精神危机下,虚无、荒杂的精神生活充斥在人们周围,而对自然界的采掘也受到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在这种情况下,以极简主义为首的“新简慢思潮”从现代艺术领域兴起,逐渐蔓延到生活各个领域,成为一种生活态势[13]。

三、山水画中的静简思想

(一)道家思想的静简内涵

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发展于庄子。在狼烟四起的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相生相长,而道家学说契合了当时社会大多数人的心理诉求。这是因为,在物质极其匮乏的现实情况下,在战火纷飞的社会里要想保持内心的宁静、健康长寿,从简的生活态度非常必要,而“静简”恰恰是老庄道家思想的精髓。因此,道家“静简”思想应运而生,成为一种完全的社会意识形态[14]。

就宗教与文化来讲,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最原始的传统文化。道家思想最核心的内涵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与自然界紧密联系,生生不息。人的生死犹如自然界的春华秋实一样,“从善”,才会万事顺意;“从简”,才会自得其乐;“从朴”,即用朴素无华的思想生活,减少欲望;“从和”,不仅是社会稳定的标示,也是与自然界的和平相处,只有和谐才能万物相生;“从静”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宁静,人的心灵如同一泓湖水,只有在宁静时才能映出满天繁星。这是道家思想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源泉。

(二)道家静简思想在山水画中的表述

我国传统山水画以水墨山水为主。水墨不仅代表清新淡雅,更代表山水画原始的从简风格。尤其是写意的山水画,承载了道家思想从虚、从静、含蓄、内敛的主题:从简处惜墨如金,从虚时朦胧飘渺,从静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含蓄处“艺与道合”。使得内心与自然山水之美相融相通,画由心生,心随山水奔翔,通过灵动的画面表达出丰富的意象和内涵,正所谓“质有而趣灵”。中国山水画遵循的原则正是“山水以形媚道”。

道家静简思想在山水画中追求从简,主要表现在虚境与留白、纯色与水墨、骨法用笔与写意等方面。

虚境是艺术个性下的虚境设计,为突出实物而创设,通过虚境能够映出实境的真实与细腻,突出“静”的思想。秦祖永在《桐荫画诀》中强调:“画中静气最难,古法显露则不静,笔意躁动则不静,全要脱尽纵横习气,无半点喧热态,自有一种融合闲逸之趣浮动丘壑间,正非可以躁心从事也。”由是观之,静的境界蕴藏在水墨之间,水到之处,静到心间;墨染之处,静在不言。画者心静而为,观者观之心静,画者心无旁骛地以笔墨渲染,观者通过笔墨的渲染驱逐内心的浮躁,从而画者完成宣泄内心从善如流、从静如水的使命,而观众也完成融入自然、趋静逐真的使命。

留白是以空白装饰画面,用留白的空间承载画者思想,给读者以丰富想象。与虚境一样,亦是为映衬实物的形状而进行艺术架构处理,是画面层次感、立体感处理的方式。这与道家“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思想相契合。意即,绘画只有进入忘我境界,才能够在艺术的天地自由发挥;只有将自己融入大自然,才能使景物表现出自然的“气韵生动”。所以,用大片留白表述道家文化的从简、从虚,给人以空间感和存在感,让读者与画者的灵魂有栖息之处并在自然中释放,是道家思想道法自然的具体表现形式。

纯色是水墨山水画常常使用的手法。传统山水画以纯色作画,以水、墨为单一色调,体现了极简的思想主题。

骨法用笔是中国画中道家思想的显现。传统中国画善于抓住物象的某一特点,用以点带面、以线代物的手法表现主题。比如,用一条曲线表现远山,用三条弧线表现飞鸟,寥寥几笔竹叶便栩栩如生。传统中国画用简单的线条表现事物的具体意象,而这种简单的线条恰恰表现了道家“从简”的思想。

(三)“新简慢思潮”与道家静简思想的契合

架构是西方极简主义画派的主要表现手法。极简主义者认为,画面只用于表现概念,无需完全表现主题,这与我国山水画的写意异曲同工。写意山水以意象代替实物的表达,寄托笔者的思想、观者的诉求,因而出现中国画中的写意性。可以看到,不管是西方的主题架构还是中国山水的写意,本意都是通过画面表现画家的“简约”思想,体现对“从简”思想的追求。

图1为明朝画家沈周的作品《静钓图》。画面中,黑白两色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水墨丹青,体现出道家文化对黑白的崇尚,以及现代“新简慢思潮”对色彩一致与协调的要求;从画面的构图来说,只有远山近树,是道家思想简朴生活的反映,“新简慢思潮”中以极少事物蕴含丰富主题的表达;画面有大面积留白,是道家含蓄内敛的表达,给读者留下思考余地,对于“新简慢思潮”来说,是极简构图的表述方式;从线条的运用上看,多用直线条进行描摹,应和了道家文化的“外直中通”,同时也与“新简慢思潮”运用直线和几何图形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从造型上看,无论是山、树还是人物都是简单造型,寥寥数笔却力透纸背,以深刻的意向支撑起画面的灵魂,这与“新简慢思潮”中“用减法绘画”的原则一致。

图1 (明)沈周《静钓图》

《静钓图》表现的主题是一种闲适、洒脱、平和、亲近自然的生活。而这正是“新简慢思潮”的生活主题所在——与自然界和平相处,与心灵单独相处——与道家文化高度一致。因此,如果追溯“新简慢思潮”的起源,道家文化会是“新简慢思潮”的源头——从淳朴的上古自然界流向现代文明的当代社会。

四、“乘物以游心”——当代社会的“新简慢”格调

(一)艺术界的“重返自然”

与西方绘画相比较,中国画的特点是以写意为主,山水画也不例外。山水画本身是一种追求精神性的艺术,而中国山水画更是把对精神的追求放在首位,追求“意象之外”的精神境界。当代画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对绘画追求“乘物以游心”的艺术效果。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进入激烈竞争、张扬个性的快节奏时代,而对于画家来讲,在动与静之间漂移,就必须“游笔骋怀”“以动制静”,创造出既适合时代发展又遵循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作品。要让作品具有生命力,不仅要保持特有的文化取向,从静从简,又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表述人文的关怀,社会的关注,自然的临摹。在造化自然中表现出关心国运民生的情怀,弘扬道德,或是以画为乐,以画为寄,在山川田园中寄托情感,实现精神的超脱和自主。惟其如此,山水画中特有的人文精神才有可能避开物欲驱使,维护文化的超越性。无论是“城市之迹”还是“林泉之心”,都能以忘我的融入,表达“天人合一”的意境。无论是天地大美,还是社会和谐,都能体现出自然与宁静。当代画家对传统文化的精神向往,促使其把“林泉之心”融入“城市之迹”,在喧嚣的都市里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正所谓“心远地自偏”,要以悠然见南山的心态,把自身与艺术融入自然,从而“相忘乎道术”。

对于绘画来说,“简慢”的影响依然是回归,即用最简单的线条表述最深刻的意境。当代中国画不断出现逸品,如黑龙江籍画家卢禹舜的《唐人诗意》系列、《山水心境》系列、《艺术中国》系列,都是用极简手法,运用直线条的表现,完成绘画的画面架构,又用简单的色彩渲染画面,形成“清水出芙蓉”的超脱感和“简慢”追求。使绘画更接近现代人的思想,卸下桎梏,放松心情,把现代绘画之“逸”的神韵,铺展在简慢思潮的天空下。

(二)当代人的“得未曾有”

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促使人类进一步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虽然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带来巨大改变,但是,人们在不断追逐物质的过程中,一方面承受着自然界的无情报复,另一方面也成为物质的奴隶,使自然的人性沦丧,成为“异化”的人。在社会中,人际关系逐渐物化,而“新简慢思潮”能够给予人们“得未曾有”的思考,让人们在繁忙中可以静心审视,学习独守心中的笃定和宁静。老子亦曾在《道德经》中提出“大巧成拙”,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人生境界。因此,在“新简慢思潮”与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应该学会“道法自然”,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尊重自然,与自然相生共长。

在室内设计上,简约主义设计风格将大自然中的光线运用到装饰中,对人工光源和自然光源进行合理搭配,达到节约资源和资源再创造的目的。在生活情调上,人们重返自然,在自然的蓝天碧水下放松身心,自由呼吸,吐出内心的块垒,吸纳大自然赋予的能量,打造轻松舒适、自由闲逸的生活。人们或者逃离“城市森林”,守一方乡野净土;或者以“佛法”正身,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修行和思考;或者专注于某项爱好,刺绣、养植、烹饪、抚琴,守着内心的一片“自然天地”,传达出“简”“慢”“静”的精神契约。

随着新简慢思潮的蔓延,人们在重压之下找到了宣泄的出口。意大利小镇布拉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即在现代化城市中,寻求现代化技术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结合,使人们不仅享受现代化生活带来的便利,更可以一种规律而健康的方式生活。正如对幸福指数的关注一样,“国际慢城”的评比应运而生。评比条件繁多,从城市的起源、人口数量、环境到城市理念、城市个性以及必须承诺提供纯净的环境、公平的交易、健康的食品等。2010年11月苏格兰国际慢城会议上,江苏高淳以桠溪“生态之旅”获授中国首个“国际慢城”称号。其不仅改变了人们高压的生存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更推动我国道家思想与现代文化进一步融合,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内涵。

五、结语

在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压力与欲望与日俱增,导致精神的天空失却了游走的空间,对生命本真的诉求无以承载,由此道家从简思想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然。从善、从简、从朴、从和、从静、从虚,满足了现代人回归本真生活的心理诉求。而西方极简主义生活也从生命本身的需求出发,迎合当代人的回归心理,回归“简慢”的生活。“简慢”生活不是一种简单抛却物质的生活,也不是刻意营造的一种回归方式,而是在尊重生命、尊重自然之上,更为人性化、更经济实用、绿色环保而又放松精神的生活方式。可以说,道家静简思想与“新简慢思潮”的契合表现出现代社会人对生活品质、生活态度的共同追求。

[1]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卡尔·欧诺黑.慢活[M].颜湘如,译.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

[3]亚莉珊卓·史达德尔.简单:风行欧美的“新简朴运动”宣言[M].李佩味,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

[4]丽莎·茵·普兰特.简单生活[M].陈子,王小娟,王广新,译.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5]彼得·梅尔.普罗旺斯的一年[M].王春,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

[6]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7]张玉平.论道家思想对传统山水画的影响[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4(3).

[8]祁国荣.略论道家思想与文人山水画的相互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5(4).

[9]杨叶.浅析极简主义设计与道家思想的文化同一性[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5).

[10]周莹莹.普罗旺斯,灵魂的故园——《普罗旺斯的一年》带给人本真的生活[J].芒种,2013(23).

[11]杜娟.道家思想对两宋山水画的影响[J].潍坊学院学报,2011(3).

[12]卢梭.忏悔录[M].唐祥勇,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

[1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

[14]王帷.浅谈道家思想对唐代绘画的影响[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0(6).

猜你喜欢

思潮道家山水画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漫画道家思想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