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规模肉用奶公牛养殖的成本收益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

2015-03-12程永金

关键词:肉用公牛牛肉

宁 波 程永金

(上海海洋大学,上海 201306)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及饮食结构和习惯的变化,牛奶及牛肉的消费量在家庭食品消费中占比稳步提升。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人均牛奶消费量由2000年的7.2千克上升到2013年的32.4千克;人均牛肉消费量从2000年的4.0千克上升到2013年的4.3千克。截止到2013年末,我国奶牛存栏量达到1 445万头,牛奶产量达到3 531.42万吨,牛肉产量673.21吨。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将达到10.13千克,到2030年将达到10.81千克[1]。目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存在养殖规模缩减、屠宰加工企业产能过剩、母牛价格倒挂、产业布局不合理、牛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成本及收益。解决以上问题对于发展我国肉牛产业、提高牛肉市场供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奶公牛育肥肉用的现状

学者对我国奶公牛业从公牛犊资源及利用现状、育肥效果及屠宰性能和产业化发展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公牛犊资源及利用状况方面,曹兵海在对全国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约有54%的奶公犊被育肥,其中,18%的奶牛养殖者选择自行育肥,36%的养殖者将奶公犊出售给他人育肥。出生后用于提炼血清的奶公犊占31%,出生即宰杀卖肉和烧烤等其他方式共占15%[2]。张新颖、韩向敏等指出甘肃省在奶公犊肉用中存在缺乏科学认识、市场认知能力不足、缺乏专门化饲料等突出问题,由此导致奶公牛肉用率较低。提出通过深化市场认知、加强品牌建设和研制专门化饲料引导奶公牛产业发展[3]。曲永利、曹剑等对黑龙江省奶公牛犊的调研数据显示,在不同养殖规模上,奶牛小区和散户的奶公牛育肥利用率高于大规模养殖场。距离大中城市越近,奶公牛犊的育肥肉用率越高[4]。孙芳、陈遇英等通过国内外对比得出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奶公牛的肉用化程度较高,奶公牛、淘汰母牛的育肥牛肉是其牛肉供应的主要来源,而我国每年出生的220万头奶公牛育肥肉用率不足20%[5]。在奶公牛的育肥效果及屠宰性能研究上,王玉杰、孙芳等通过实验对比数据得出奶公牛在产肉性能方面,育肥犊牛较普通育肥肉牛产肉率低,保水性低,但在肉质方面,具有细嫩、多汁、高蛋白低脂肪、肉色浅红等优点[6];王嘉博根据实验监测数据指出,不同月龄的荷斯坦奶公牛在日增重、饲料消耗量和经济效益上存在明显差别,认为荷斯坦奶公牛的饲养周期为18~19个月,出栏体重达到510千克左右为佳[7];张玉丹、陈伯华通过分析山西省奶牛养殖现状认为,利用充足的奶公犊资源生产优质高档小白牛肉市场前景广阔,技术路线成熟,可操作性强,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而在奶公牛肉用的产业发展上,赵晓川、王嘉博等通过分析对比西方国家对奶公牛的肉用状况后,指出我国奶公牛肉用饲养上存在问题:虽然育肥率较高,但方式粗放,终端牛肉产品没有实现细分,影响奶公牛育肥产业的经济效益。并认为应在良种繁育、行业标准建立、自然资源利用和营养研究上加以改进[9]。

从已有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的奶公牛资源比较充足(如果按成年牛60%、繁殖率70%、繁殖后代性别比率50%及犊牛成活率95%的比率计算,奶公犊产量在2000年就已达到97.5万头,2013年约288.3万多头),屠宰性能及育肥效果较为明显,部分地区奶公牛育肥产业取得初步发展。然而从整体上看,奶公牛的肉用价值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肉用育肥率依然较低,且良种繁育及专门化饲料研发技术落后,制约奶公牛肉用产业发展。

二、上海奶公牛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在都市农业较为发达的上海地区,奶公牛的现实存在与居民牛肉消费量的持续增长,使奶公牛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肉牛养殖企业、农户以及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上海地区的肉用奶公牛养殖发展规模已经初步形成。总体呈现出以下特点:(1)规模化程度低。由于上海市奶牛养殖以中等及中等以上规模为主,大型奶牛养殖企业很少在奶公牛的育肥上追加投资,因此奶公牛主要以出生后贩卖为主,而在一些小型奶牛养殖企业中,由于近几年奶业市场利润受到挤压,转而追加肉用奶公牛的育肥投资。(2)专业化程度较低。专门从事肉用奶公牛育肥的企业在奶牛养殖与肉用奶公牛育肥的投资比例中,对于肉用奶公牛育肥投资相对较少,且肉牛育肥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金、技术和设施比较落后。(3)以自繁、自育的养殖方式为主。小型奶牛养殖企业的育肥奶公牛牛源主要以本企业奶牛所产奶公犊为主。本文以上海地区此类更具代表性小型奶牛养殖企业的奶公牛育肥模式为研究类型。

三、分析方法与数据来源

(一)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趋势分析法(绝对数比较分析法、指标构成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影响因素分析法、盈亏平衡点法以及敏感系数分析法对调研数据进行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6]。通过分析过程中的比例及趋势变化规律找出影响肉用奶公牛养殖经济效益的因素。

(二)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对小规模奶牛养殖企业的实地调查、公司养殖户的访问调查及专业领域专家的咨询。涉及到对上海市郊的嘉定区、南汇区、奉贤区、金山区及崇明县等地的70个小规模奶牛养殖户的调研数据,得出有效数据50个。根据养殖规模、养殖场房标准,将样本数据划分为两类:(1)单场房养殖(S)。养殖规模在10~50头,养殖设施多为闲置的奶牛养殖场房,固定资产投入较小,劳动用工一般为2~4人,饲料主要来源于青贮饲料,投入较小,商品牛直接贩卖,市场议价能力较低。(2)双场房养殖(D)。养殖规模在51~100头,有一定养殖规模,养殖设施相对比较完善,劳动用工一般为4~6人,商品牛能直接向屠宰场出售,具有一定市场议价能力。

50个有效数据中,单场房养殖样本30个,双场房养殖样本20个。

四、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

(一)不同规模养殖主体的养殖成本构成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及样本分类,对50个养殖主体在肉用奶公牛养殖中的成本项目进行统计分析,成本项目设置及其绝对值和比重如表1和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养殖规模的单位养殖总成本及各成本项的绝对值及比重相差不大,在各项养殖成本中,单场房(S)养殖的饲料成本最大,约占单位养殖总成本40%;其次是架子牛成本,约为39%;再次是单位人工成本,约为17%;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及其他成本相对比重较小,分别占单位总成本的1.96%和2.33%。而双场房(D)养殖的架子牛成本最高,约占41%,其余依次为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其他成本和固定资产折旧。共同的趋势表明,单位架子牛成本和单位饲料成本之和占单位养殖总成本约86%,对养殖成本及养殖收益有关键性影响。

表1 肉用奶公牛养殖中成本项目构成

表2 样本数据单位成本水平

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养殖规模的相关成本因素可以看出,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单位总成本出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单场房养殖阶段,养殖设施利用不足,工人劳动效率较低,架子牛繁育时期长,因而总成本较高,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场房及工人利用率较高,养殖技术及饲料成本优势使总成本下降;不同养殖规模的养殖户在场房维护、检验检疫投入及电耗量方面的不同,使其在其他成本绝对值及相对比重上存在较大差别。

(二)2013年上海地区肉用奶公牛养殖企业单位成本收益比较

2013年不同养殖主体的单位养殖成本收益状况如图1所示。其中收益水平线代表不同养殖主体平均单位的养殖收益,成本水平线代表不同养殖主体平均的养殖成本。通过图1可以看出,不同养殖主体的收益线都位于成本线上方,即单位养殖收益大于单位养殖成本,肉用奶公牛养殖有利可图。

图1 50个养殖主体的单位平均成本—收益折线图

另一方面,不同养殖主体间单位成本波动小于单位收益波动,主要受不同养殖主体在出栏牛交易中表现出的议价能力和销售方式影响。小规模养殖主体的议价能力及出栏价格均低于大规模养殖主体。

(三)2013年上海地区肉用奶公牛成本收益分析

2013年50家样本养殖单位平均销售量为25 204千克,年平均总固定成本折旧为6 561.16元,平均单位固定成本折旧为每500克0.27元,平均单位变动成本为14.05元;平均单位总成本14.32元(即平均单位变动成本+平均单位固定成本);2013年1~12月份的平均销售价格为16.67元。样本企业平均毛利润率为14.16%,计算公式为:

(P-V-F/Q)/P*100%

其中,P为销售单价,V为单位变动成本,F为总固定成本,Q为总产销量。

1.盈亏平衡点分析。根据盈亏平衡点销售量的计算公式:Q*=F/(P-V)。其中,Q*表示盈亏平衡点销售量,F表示总固定成本,P表示单价,V表示单位变动成本为2 504.23千克。样本的年平均利润为59 473.32元,计算公式如下:

Profit=Q*(P-V)-F

2.敏感性分析。根据敏感性分析的理论方法,分别对利润对于价格、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敏感性进行计算,测度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利润对价格、变动成本及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

销售单价敏感系数为4.144,可见单价对于利润影响比较大,1个单位的单价变动带来超过4个单位的利润变化。而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均小于零,说明利润与成本项的变动成反方向。其中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为-5.932,表明变动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最大,1个单位的可变动成本变动带来将近6个单位利润的反方向变动。而利润对于固定成本的变化反映几乎为零,说明固定成本对于利润影响比例很小。

3.投资回收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固定资产设施及管理设施的平均投资周期约为15年,且基本不存在残值,固定资产的初始投资为98 417.4元。根据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公式:投资回收期=总固定投资/年平均利润,可知养殖单位平均投资回收期为1.65年。

综上,养殖单位的盈亏平衡点商品牛销量为2 504.23千克,而实际的平均销量达到25 204千克,说明养殖主体的总体安全边际较大。敏感性分析显示,利润对于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程度较高,销售单价及变动成本对利润的影响较为显著;对固定成本而言,利润对于固定成本的敏感性最低,固定成本对于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小。总体来说,利润对销售单价和单位变动成本富有弹性,而对于固定成本来说缺乏弹性。计算得出,样本平均项目回收期是1.65年,相对来说,肉用奶公牛的养殖是可快速收回成本的项目,但是由于养殖规模及养殖设施的利用率等因素在不同养殖主体间存在差异,使回收期在不同养殖主体间具有很大的波动性。

可以看出,在上海地区肉用奶公牛养殖过程中,架子牛成本和饲料成本对利润有显著影响。由于近年来产业布局不合理,重视奶公牛的育肥而忽视其培育工作,产业面临无牛可育状况,由此导致架子牛成本持续攀升,加之大豆、玉米等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殖户饲料成本不断上升,肉用奶公牛养殖的利润空间遭到压缩。

五、相关建议

(一)成立中、小规模养殖户合作组织,促进产业发展规模化

养殖规模小型化、自产自销的生产模式导致产地市场的拓展力度低。据养殖户反映,通常情况下,购销双方若有过合作关系,营销者可按出栏价直接向养殖户收购;或者通过第三方中间人(可能是专门的买卖中间人或者其他养殖户等)销售养殖出栏牛。而小规模养殖户议价能力较低,养殖过程中,养殖主体的利润水平对商品牛销售价格较为敏感,因此应积极推动肉用奶牛中、小规模养殖户合作经济组织的形成。搭建销售平台,为养殖户提供供销商信息、销售平台,提高整体议价能力,实现中、小规模养殖主体“分散养殖,统一销售”,最终提高肉用奶公牛养殖生产的拓展能力及其成本收益水平,保障养殖户利益。

(二)加强产业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力度

上海地区目前肉用奶公牛养殖产业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肉用奶公牛养殖一定程度上仍依附于奶牛养殖业。肉用奶公牛产业对上海市牛肉市场供给潜力尚待挖掘。因此,应通过相应产业扶持政策鼓励肉用奶牛养殖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养殖,加强肉用奶牛养殖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均衡肉用奶牛的繁育、育肥、屠宰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加大对肉用奶牛繁育产业的扶持和倾斜力度,抑制犊牛成本过快上涨,平稳犊牛价格的市场波动,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完善和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要在生物技术领域加大对肉牛选种、繁育等环节的科技投入,提高犊牛繁育的成活率,实现肉用奶牛繁育、育肥养殖科技化和管理科学化。

(三)科学投喂,降低养殖成本

在肉用奶公牛养殖的成本项目中,一方面由于上海地区奶公牛养殖为典型的农区养殖,天然草场资源匮乏,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际及国内粮食和饲料作物价格的攀升,导致养殖饲料成本上升。为降低饲料成本,提高收益,上海地区农区肉用奶公牛养殖业应积极研发人工配合饲料,将农区的作物资源转化为可利用饲料,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和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技术。在降低养殖企业饲料成本的同时加快建立标准化工厂管理模式,科学制定合理化饲料投喂制度,减少饲料浪费,节约增效。

[1]霍灵光,田露,张越杰.中国牛肉需求量中长期预测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0,46(2).

[2]曹兵海.我国奶公犊资源利用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9,14(6).

[3]张新颖,韩向敏,王顺成,等.甘肃省奶公犊资源利用现状探讨[J].中国牛业科学,2012,38(1).

[4]曲永利,曹剑,苑炳利,等.黑龙江省奶公犊资源利用情况调查[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9,21(5).

[5]孙芳,陈遇英,吴民.国外奶牛肉生产技术现状及对我国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启示[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0,22(4).

[6]王玉杰,孙芳,王君才,等.奶公牛犊与育肥牛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比较分析[J].中国奶牛,2011(19).

[7]王嘉博.荷斯坦奶公犊不同生长时期生长速度和生长强度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

[8]张玉丹,陈伯华.奶公犊生产优质牛肉的可行性浅析[J].山西农业(农业科技版),2006(11).

[9]赵晓川,王嘉博,亓美玉,等.奶公犊牛产业的发展现状[J].饲料广角,2013(24).

猜你喜欢

肉用公牛牛肉
贵州省种公牛站
肉用犊牛的饲养管理及疾病防治措施
现代化养殖场肉用牛饲养管理要点解析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
公牛赞
公牛历险记
公牛变形记
肉用仔鸡的饲养管理要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