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2015-02-28张喆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0期
关键词:春雨暴雨整体

张喆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吉林长春130000)

整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张喆

(吉林省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吉林长春130000)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优化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面综合运用的过程,是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及思想认识水平的综合反映。搞好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受到美的熏陶和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阅读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为人的发展提供食粮。它把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产品提供给每个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的灵魂,丰满他们的血肉。使之在短短几十年里走完他们祖先走了几千年的历程,并发展得更美。那些文学作品,饱含着作家真善美情思,闪烁着人类智慧,充溢着生机、灵气、爱憎、智慧的生命律动。要想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使学生含英咀华,吃透对象,只授之以渔是不够的。教师应首先全身心的沉浸在文章中,声情并茂的讲解,循循善诱的启示,用课文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并以此形成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力和意志力。

要搞好阅读教学,取得成效,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诵读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忽略“读”这一环节,热衷于引导学生以获取答案和结论为满足。在让学生草率读过课文后,便迫不及待地就文章词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讨论,表现了什么思想,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或者机械地挑出文章中的一些词句,要求分析“为什么”。这种用所谓“启发”直接代替学生理解的做法,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浮光掠影,囫囵吞枣。这样做的结果,即使再美的文章也会被教得索然无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欣赏美,学习语言,吸收写法。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析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读”这一环节。不论何种文体,课堂上要每篇必读,可以吟诵、默读、朗读,在读中思考理解,并学会圈点批注,体味文章意义、意境、情味,要从停顿和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反复吟诵课文中,随着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的“复活”,必然会触动他们的情感,使他们沉浸在作者所创造的艺术世界里,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2]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字字句句充满着爱和恨。在这节课中就可以以读和讲演为主,把自己当作闻一多。先请男女各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再听录音,让学生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课文,以讲演的口吻,用雄浑的声音,有力的手势,时爱时憎的神情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在严肃的气氛中,时而悲愤,时而奋然。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使学生了熟于心,悟出文章的真谛。

二、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把握全篇

一篇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从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上形成一种整体美。古人云:“倾城宜通体,何来独赏眉。”所以教师要在充分领略这种整体美后,再引导学生来感受这整体美。让学生喜爱这篇课文,学生才会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学习它。同时,学生还必须养成从整体到局部的阅读习惯,特别是对那些能揭示作者写作动机和艺术匠心的关键性语言,更要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反复体味。阅读的重点不仅局限在“写什么”或“怎样写”的范围内,而应着力让学生从语境的体味中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在学生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精彩段落进行精讲。《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对夏日暴雨的描写极为精彩,使读者观其形、闻其声,如临“雨”境。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味作者写雨的精妙,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段夏日暴雨的声音,然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中集中写雨的一段“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读完,教师提问:“作者写暴雨,为什么写得如此逼真动人?”学生答出:“是因为抓住了暴雨的特征。”教师再问:“作家抓住了夏日暴雨哪些特征?”学生们可以从书中把夏日暴雨的特征一一找出来。[3]

“直的雨道”,“只那么一片、一阵”,写出了夏雨来势凶猛,铺天盖地。

“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写出暴雨落下时冲势猛,力量足。

“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写出暴雨落下时雨量大,声音响。

这时,教师要求找出描写春雨的课文,学生马上想到朱自清的《春》,于是教师播放《春》的课文录音,舒缓、清柔,“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听完录音后,让学生说出春雨的特征:细、轻、柔。对夏雨和春雨的描写对比后,教师提问:“朱自清笔下的春雨为什么写得那么美妙动人,而老舍笔下的夏雨为什么写得如此凶猛可怕,近乎残忍?”学生们联想着课文思考,终于找到明确答案: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春雨,是为了表达作家对春天的无限赞美之情;老舍先生写夏雨是为了渲染骆驼祥子生活环境的恶劣。祥子顶着如此凶猛的暴雨还得拉车,足见其生活之艰难痛苦。最后教师归纳,写景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服务的。

[1]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艺术性与科学性的结合古春华

[2]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与学生个性发展金嘉佩网络作品

[3]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王玉文天津教育1999年第4期

猜你喜欢

春雨暴雨整体
“80年未遇暴雨”袭首尔
暴雨
当暴雨突临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春雨
春雨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暴雨袭击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