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的思考

2015-02-28张宝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5年30期
关键词:品德教学模式农村

张宝成

(辽宁省台安县达牛学校辽宁台安114100)

对农村品德与社会课的思考

张宝成

(辽宁省台安县达牛学校辽宁台安114100)

日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存在“假、大、空”,尤其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社会和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太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并没适应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那么怎样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想上就上,想不上就不上,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

《品德与社会》是我们国家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所以,是否重视品德与社会,是德育课堂能否取得很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并加强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影响他们的心灵。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比如:有的儿童知道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可是家长就是不允许。于是,有的儿童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自己不想去做,而是父母不上我做.”面对于这样的想法,教师就应该适时引导儿童去讨论怎样能够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说:“我就跟父母讲道理,如果他们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说明我的想法的信给他们看。”

有的说:“我父母最怕我哭,那么我就哭,一直到他们同意了。”

还有的说:“我不让父母知道,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看看我有没有能力做。”

……

面对学生的方法教师要给予肯定:“是的,我们大家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困难,可是我们一定要勇敢地去面对它,想办法去解决它,我们不能逃避它。并且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办法来试一试,或许会成功了。相信你们都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有了老师的鼓励和肯定,他们更愿意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他们的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学生的所谓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很多挫折,这样使得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产生了怀疑。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够给予学生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他们亲自去试一试--“你能怎么做?大家会有什么评论?”于是在他们的生活中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标准,建立了他们自己的道德标准。所以,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孩子们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只有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所以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要紧密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能够突出农村特色。

第一,我们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现在就有许多学生,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他们的学业成绩很好,但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目标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但这种思想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来自家庭、也有来自社会、更有来自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如果对孩子们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当然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作为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教育孩子们树立孩子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比如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这一课时,如果用类比法能够引导孩子们说一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孩子们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

第二,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学校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般都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育在如今的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和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一定要改变以前的以说教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模式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渐渐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各种课型。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评价行为、文字阅读,口头讲解、激发情感等等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孩子们通过观察感知、动情明理、理解教材、自省辨析,最后再由老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孩子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种行为方式。我们在选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授《我送老师一支花》这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等等的观点之后,教师可以推心置腹地向孩子们说一说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快乐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辛勤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还要让孩子们说一说他心中喜欢的老师,这样师生间就会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用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这样就会大大提高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孩子们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思考和辨析的机会,培养他们“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孩子们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非常类似的情境,让孩子们扮演角色,让他们向生活“取样”,引导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年龄比较小的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他们经常在课后还能够自己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他们的学习兴趣越浓,收到的效益会越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很多不足,但不是不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去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就会解决它。只要我们下苦功夫,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猜你喜欢

品德教学模式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品德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