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语言交流互动平台构筑

2015-02-28余玲麻三山

学术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交流语言文化

余玲,麻三山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语言交流互动平台构筑

余玲,麻三山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面向全世界开放合作的重大战略,是全国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海上丝绸之路的外在文化属性,体现为文化多样性;其深层特性,可归结为民族性。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互为一体。要深入沟通,不仅要通过语言,更要靠文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多样性,在带来丰富多彩世界的同时,也产生了语言交流的局部障碍。为突破这一瓶颈,文章提出语言交流互动基础平台的建设问题,并初步勾勒出该平台的结构框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语言;互动平台

一、背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语言文化多样性

(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概述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的海上路段,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在国会演讲时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习总书记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开放合作,推动发展共赢,携手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一带一路”一经提出,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强烈反响,沿线各国纷纷加入,全球开放合作框架布局逐步形成并强有力推进。2015年4月10日,中国国务院面向全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新海丝路建设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丝绸之路主要线路图

“古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历史上各朝代以中国东部、南部沿海主要港口为出发点,经由南中国海,穿过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连接西亚、北非和欧洲,最后抵达地中海周边地区的黄金大通道。这条黄金大通道,不仅是互通有无、相互依赖的航海、物品、科技、贸易大通道,更是相依相存、血脉相连的和平、友谊、文化大通道。古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沿线国家主要有: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文莱;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也门、叙利亚、土耳其、约旦等;非洲的埃及、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在欧洲,主要涉及古地中海的周边国家,包括希腊、法国、意大利、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等(图1)。古海上丝绸之路,以上述主要国家为核心,延续数千年,强有力辐射周边,形成若干海丝路文化圈,创造无数世界奇迹,沿线的世界遗产就是历史辉煌的铁证。今天的海上丝绸之路,不仅尊重历史,注重核心区,也更关注未来,以前所未有的时代气魄,欢迎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加入。

图1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线路图

(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特点:语言文化多样性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新的历史阶段面向全球开放合作的战略总布局,它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提炼的新战略框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东起亚太,西抵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跨越亚非欧,横穿数十个国家,成为世界上跨度最长的文化线路。不仅如此,其最重要的特点,是文化多样性。其沿线大多为多民族国家,为全世界民族(族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密的地带,文化多样性最显著,民族性最强烈鲜明。如印度,就有几百个民族,宪法承认的部落212个,包括印地族、乌尔都族、马拉他族、孟加拉族、旁遮普族、拉贾斯坦族、奥里亚族、克什米尔族、伽罗族、马尔代夫族、吉普赛族、泰米尔族等,语言和方言总数约1652种[2]。在这1652种语言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有33种之多,如Hindi(国家语言)、孟加拉语、泰卢固语、Marathi、泰米尔语、Urdu、Gujarati、Malayalam、Kannada、Oriya、Punjabia、Assamese等[3]。仅印度尼西亚,民族就有150多个,民族语言达200多种[4]。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是人类族群大走廊、民族大通道、语言文化大长廊,其特点为文化多样性。追溯其本质属性,是民族性。

二、问题的产生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面向全球开放合作的重大举措,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通道。然而,首先就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在这条“大通道”“共同体”里,如此多的国家、民族族群,语言不同,文化差异鲜明,如何彼此听得懂对方说话?如何相互交流?如何真正理解对方?如何保障普通成员、游客,至少是投资者,能在整个沿线从起点到终点,都能相互沟通交流?如果语言交流无法保证,其他一切将无从谈起。从现实来看,语言确实成为非常大的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文化背景差异大

海上丝绸之路横跨亚非欧,跨越海洋、海岛、沙滩、平原、沼泽、高山、沙漠、森林、草原、河谷等地带,贯穿热带、亚热带、温带以及海洋性气候、半海洋性气候、陆地气候、半沙漠气候和沙漠气候等气候类型,历经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非洲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等世界主要文明类型,涉及数十个国家,以及成百上千个民族或族群,民族特色强烈,文化差异性大。一般来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也有数个民族共同使用一种语言,或一个民族内部使用几种语言。语言的背后是文化。语言是特定民族或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多方面因素、多方面作用综合形成的,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语言是民族的表征,是民族文化的缩影。要深刻理解语言,必须精通其背后的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巨大文化多样性,在拥有语言宝藏的同时,也给语言的文化背景理解产生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语言自身内部体系复杂,双向沟通困难

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语言丰富多样,可以说是世界的人类语种大走廊。沿线语言主体有汉藏语系、南岛语系、达罗毗荼语系、闪-含语系、印欧语系等。其内部也复杂多样,如汉藏语系分为四大语族,即汉语族、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每个语族下面又分多种语言。又如印欧语系,下分印度、伊朗、日耳曼、拉丁、斯拉夫、波罗的海等语族。其中印度语族包括梵语、印地语、巴利语等;伊朗语族包括波斯语、阿富汗语等;拉丁语族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仅印度,语言和方言总数约1652种;印度尼西亚,民族语言也达200多种,每种语言的语音、词汇、含义、语法差别很大,有的甚至天壤之别。如此丰富的语言,致使语言双向直接沟通不仅数量倍增若干次方,实际也极其困难,必须搭建主要通道,构建好区域性语言沟通公共性平台。

(三)尚未形成大片区的较稳定的“民间绿色通道”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要迅速推动,除了政府主导外,还要靠广大的民间大力参与。只有民间的广泛参与,包括企业、工作人员、游客、投资者,甚至普通民众的深度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推进才有力度,才有层次。海上丝绸之路延续数千年,可以说,自古以来,国家层面的交往,一直都存在“绿色通道”。相比之下,民间的“绿色通道”显得较为匮乏。民间的交通、贸易、文化交往,甚至迁徙通婚,往往靠近地缘跨界民族互动,远距离的很少。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深入海上丝绸之路,简直成为一种奢求。除政治、经济因素外,究其最主要原因,语言文化能力成为最大的障碍。

(四)专业合作领域不断深化产生“局部真空”

古海上丝绸之路,除文明交流、和平友谊之外,更多的是沿线国家互通有无的“商贸之路”,即主要发生于商品流通领域。但在全球化、科技大爆炸的今天,海上丝绸之路不仅要互通有无,其核心功能更多在于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最终在于提升各国的创造力和竞争力。因此,其合作的领域不断扩大,由过去的经济贸易逐渐向信息、能源、材料、生物、农业、医学、建筑、交通等领域集中,专业性越来越强。不断深化的专业领域,技术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对语言的精准性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但目前状况来看,由于沿线语言多样性,双向直接沟通有一定障碍,“局部真空现象”发生。这种局面急需突破。

产生的上述问题,都可归结为跨文化语言能力缺失。这些问题的产生,迫切呼唤语言交流互动公共平台的出现。

三、语言互动平台的“底层设计”

语言交流互动平台的建设,涉及因素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多层级综合系统。其构建是一个理论实践结合,统筹兼顾各方面的过程,如同一部精密仪器的系统设计。不仅要搞好“顶层设计”,也要打好底子,搞好“底层设计”。总的来说,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语言互动平台的“底层设计”图

1.环境。发生语言交流的各种环境背景。说话要看环境,受环境或语境的限制。一切能对发生语言交流互动效果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属于环境,当然环境可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微环境,也可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先天环境、后天环境等。但本文的环境,主要包括四个层次:自然环境、文化背景、语言环境、具体场合背景。要处理好环境问题,分析可能产生的影响。迅速进入语言环境,准确捕捉音位、语素、词、词组、句子等结构关系及内涵。

2.信息。交流主体传递出来的符号信息,包括语音、词汇、语速、符号、表情、姿态等“明信息”,也包括诸多诸如心理暗示等“潜信息”。信息是语言交流互动的“源”,是语言交流分析加工的“原材料”。

3.硬件。即语言交流中的“硬技术”部分。即语言交流发生时的硬件系统,如记录语言符号传递处理的语音设备、机器设备和其他支持系统。硬件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属于本部分。诸多机器设备,包括软件系统,如计算机辅助翻译、CD-ROM辅助翻译、语料库检索翻译系统等,均属于“硬件”。

4.交互。主要指交互信息的方式、过程及有效程度。交互活动是语言交流很关键的环节。双方是否有效沟通,沟通的方式、动机、过程、信息度、对称性等,都至关重要。这一环节受主体影响很大,主体的身体健康、学识、经历、投入状况对此有较大的影响。比如主体是作为“影响者”还是“被影响者”,是有意识沟通还是无意识接受,是“懂行”还是“不懂行”等情况下,对语言的“交互”效果都会产生本质的差别。

5.转换。“转换”是语言交流互动过程里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判断沟通交流是否有效的根本标志。转换分为多种方式,如直接转换、并行转换和分段转换等。只有成功接受信息,分析判断,有效处理,最后恰当、完整、准确理解,语言交流才有意义。错误的转换,歪曲的理解,只能被认为无效转换或有害转换。转换环节,不仅受到客观环节的限制,如环境条件、信息状况、硬件状况等,更受到其个体的条件限制。转换环节是沟通交流主体最能发挥个人才智、最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环,也是个人能力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成功的转换,不仅需要掌握各方面信息,需要了解并遵循“硬规则”,更需要理解并运用“软规则”或“软文化”,灵活把握不变性与可变性,准确把握系列符号之后的本质表达,准确把握符号系统背后的人的思想。

语言互动交流平台的“底层设计”,就是要抓住上述关键环节,排除非预测性因素,潜入内部,潜入底层,准确把握,深挖意义,精准解读信息内容真谛。

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语言交流互动平台”的框架设想

语言交流互动公共平台构筑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基础工程,涉及面广,公共性强,是长期的系统工程。究竟该如何建设?本文认为应着力抓好关键点,要合理设计,统筹各方,其轮廓为应建好以下六个子系统:

子系统一:沿线国家民族文化背景数据库基础平台建设

语言是民族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缩影。要掌握沿线国家的语言,要深刻领悟语言的精髓,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其文化。只有在双方理解认同的基础上进行的跨文化交流才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融合的交流。因此,要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沿线国家文化背景平台建设,做到真实、系统、完整,确保沿线国家相关领域交流时,可迅速查阅目标国或其内部各族群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语言、宗教、风俗等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交流。通过信息检索采集,更深刻地掌握其文化渊源背景、流变和更丰富的文化信息,打牢交流基础。同时,要强化国外文明、宗教、禁忌、礼貌、礼仪等方面教育,避免跨文化差异造成的冲突;学习国际惯例,明确规范,熟悉规则;强化国际礼仪,提升素质形象,提升文化交流互动适应能力。通过加强沿线各国的艺术欣赏、熏陶、文化体验、采风感悟、教育培训等,培养兴趣与认同,使交流主体尽早融入沿线目标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语境”。

子系统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族语言数据库平台

要通过精心策划、调研论证等措施,建设沿线国家民族语言数据库。通过系统软件,分区域,按国家、民族或族群,分阶段建立专题语言数据库资料,包括某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实际运用的法则,以及相关经典等。要根据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族群)的特点,系统完整、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类数据收集、整理、筛选和录入,建立适应时代需要、满足多功能的语言大数据基础系统,包括词汇系统、发音系统、软件翻译系统等。通过数据库建设,相关人员可随时获取海上丝绸之路共同体内国家或民族的语言信息,包括词汇、语素、音位、语法、词组、句子等,进行语言资料查询资料、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动态交流、开展活动、发布消息等,提高沟通的效率和效果。

子系统三:官方语言交流互动分区域重点平台及示范区建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语言交流互动平台建设,是覆盖亚非欧的巨型国际系统工程。其推进主要依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民间支持。虽然海上丝绸之路语言互动交流的渠道多样,有官方交流渠道与非官方交流渠道之别,分许多形式,但是官方渠道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起到不可替代的核心支撑、引领示范作用。要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官方交流平台建设,拓展双向或多向交流渠道,加强交流载体建设。要锁定各核心地区,以各大语系、语族为重点,建立重点区域、重点语族的语言交流平台建设,建立“语言交流示范区”。如在东南亚,着力建设官方“南岛语系平台及示范区”;在印度,着力建设官方“达罗毗荼语系交流平台及示范区”;在地中海沿岸,着力建设“印欧语系拉丁语族交流平台及示范区”等。要拓宽领域,加大投入,提升水平,规范标准,突出使用,发挥示范和引领功能。同时,通过各类官方活动,扩大合作,深化交流,提升影响。

子系统四:强化个性化个人语言学习交流平台

海上丝绸之路语言交流互动平台的构筑,最终是为了双边或多边语言主体的信息沟通、表达意义。沟通是否成功有效,交换是否及时准确,除环境、硬件等因素之外,最终取决于“个体”。个体成为整个系统的决定因素。因此,语言交流互动平台的建设,要强调功能,突出功效。在此,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韩礼德(Halliday)的交际功能法(Functional Approach)很值得借鉴。要围绕个体展开,围绕主体的生理能力、先天条件、后天基础、习得能力和文化特质展开。因此,语言硬件能力建设是重心,要围绕主体需求,锁定目标,确定任务,集中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民族语言的“一对一”硬件学习强化或“一对多”多向学习强化。通过强化词汇、语音、语法和句法等基础,最终侧重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如贸易、法律、科技、工程、建筑、医药、文化艺术等一般用语和专业用语。要探索业内业外相补充,课堂现场相搭配,低中高层次相结合的各种开发方式,驱动语言学习动机。要加强语言之外的各种因素利用,多通道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子系统五:扶持民间中介服务平台,建立全球网络式人才服务站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毕竟是全球大通道,涉及数十国家、成百上千民族和多种多样的民族语言,沿线国家的官方语言也达数十种。虽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赋予共同的命运、使命和发展机遇,但是在国家民族主体多、语言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背景下,任何主体想同时精通所有语言都不太现实。尤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未经过科学系统的学习而要精通一种或几种外语显得相当困难。解决这些障碍最快捷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大人才服务站的建设。首先,国家进行顶层设计之初,就要摸清底子,摸清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状况,评估交流需求,并系统分类,全覆盖地进行统筹规划。比如在印度,要测算需要哪些主体语言?需要多少相关专业人才?需要多少中介服务机构?需在哪些地方设立?然后,据此加大投入,大力培育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主要语种的专业人才,培育大批语言及业务熟练的高端人才。第三,解决运作的根本动力。采取市场模式,中介获取收入,同时以社会公益作为补充。这样,通过培育,就可建立满足各种需要、方便快捷、立体式、全覆盖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才服务站网络,彻底解决基础平台的难题,为推进命运共同体交流打下坚实的根基。

子系统六:科技突破,快速开发多语种语音双向直译软件平台

未来的时代,是科技信息时代,是催生发明和深化创新的时代。没有谁能够预测在不远的将来,人类将会发明出什么,创造出什么,而那些发明和创造又将会对人类产生哪些影响。科技如此强大,似乎强大到无所不能。以往在传统社会里根本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在科技的推动下,特别是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成熟的条件下,变得可以解决,甚至已经得以实践和推广。语音系统软件,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现在的语音录入系统,通过语音识别或口音识别,人们只要在手机、电脑、集成电话说上一句话,文字就会立马显示。如装上其他语言翻译系统,则可马上转换成其他种语言,通过语音还原播出,就可马上变为原汁原味的“外语”,就可立刻沟通交流。如持用大容量手机或其他媒介,里面足够装上数十种甚至数百种语言系统,则一机在手,就可走遍天下,任何交流沟通都不成问题。这种系统,大概可称为“多语种语音软件平台系统”“快速语音翻译系统”“快速开发语言系统”,或“直译系统”“语言绿色通道”等,是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在党中央高度重视、举国上下齐力推进“一带一路”的大背景、大需求下,类似软件能投入开发,早日使用,前景非常可观。

以上是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对于语言互动交流公共平台建设的初步设想。当然,需要考虑的因素要复杂得多,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领域值得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语言交流是热点问题,相信在各界的关心和共同努力下,美好的未来不久就会实现。

[1]习近平.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耘月/韵蕴].新华网,2015-03-28.

[2]周庆生.印度语言政策与语言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11).

[3]刘汝山.印度语言状况与标准印度英语[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2,(2).

[4]约翰·W·亨德森.印度尼西亚的民族和语言[J].民族译丛,1981,(3).

[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董书慧,王昶,徐正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威廉·A·哈维兰(W illiam A.Haviland).文化人类学[M].瞿轶鹏,张钰,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7]Song,L.Teaching English a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Challenges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8]Kramsch C.Language and Cultur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9]余太山.早期丝绸之路文献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1]贾玉新.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对话:全球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研究[A].跨文化交际研究(第一辑)[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陈梅云]

余玲,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讲师;麻三山,广西北海市文化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兼北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法人代表),博士,副研究馆员,广西北海536000

G125

A

1004-4434(2015)09-0132-05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环北部湾海洋文化遗产抢救、挖掘与创意产业廊道构建”(13EH 146);“环北部湾海洋艺术廊道构建的语言交流平台研究”

猜你喜欢

交流语言文化
如此交流,太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