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颈部肿块为表现的木村病1例

2015-02-24徐菁施若非蔡昌枰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5年3期
关键词:木村皮下淋巴

徐菁 施若非 蔡昌枰



·病例报告·

以颈部肿块为表现的木村病1例

徐菁 施若非*蔡昌枰

资料 患者男性,35岁。因左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皮肤瘙痒半年余就诊。2014年10月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 4.78×109/L,百分比为43.01%。入院体格检查:左侧颈部及双侧腹股沟可扪及多枚肿大淋巴结,最大约1.5 cm×3.0 cm,质中,表面光滑,活动可,无压痛。左侧额部可见条索状隆起血管。入院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4.70×109/L,百分比达到35.8%。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in E, IgE)为305.0 IU/mL。骨髓细胞学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之骨髓象,嗜酸性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均可见,占19%;外周血嗜酸性晚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可见,占45%,绝对计数为4.59×109/L。颈部CT平扫+增强:咬肌及颈部血管间隙内多发淋巴结肿大(图1),周围脂肪间隙部分消失,颈部血管被包绕。本病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颈部肿块活检术,手术顺利。术后病理:肉眼见结节1枚,大小为2.5 cm×1.3 cm×1 cm,切面灰白、灰红,质中;镜下见淋巴结正常结构保存,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扩大,套区存在,滤泡间区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图2),细胞分化成熟,嗜酸性脓肿形成,小血管增生。病理诊断为左侧颈部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予以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口服泼尼松)合并紫外线A波-1(UVA-1)局部照射治疗(3次/周)。治疗1个月后,UVA-1局部照射治疗9次。复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为3.7%,计数为0.30×109/L。

讨论 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eosinophilic lymphoid granuloma),最初由我国金显宅医师于1937年首先报道,以嗜伊红细胞性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命名。1948年日本学者木村哲二对该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解释,因此命名为“木村病”[1]。

图1. 颈部增强CT:皮下结节状肿块,边界清楚,均匀强化

图2. 淋巴结结构存在,生发中心扩大,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HE×40)

木村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较为罕见,可以无痛性肿块的形式见于头颈部的皮下或大唾液腺内,并伴有区域淋巴结肿大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好发于亚洲,以青壮年男性多见,起病缓慢,病程漫长,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早期病变被覆表皮色泽多正常,随着病变的发展,部分患者可因患处皮肤瘙痒而反复抓挠,致使皮肤粗糙、增厚和色素沉着。

实验室检查常表现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和计数明显升高,此指标可用于临床疗效观察和估计预后。血清IgE水平明显升高。骨髓穿刺发现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也明显升高,主要为晚幼粒细胞和成熟阶段粒细胞。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不易与恶性肿瘤、淋巴瘤及血管瘤相鉴别,但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有助于了解病变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CT平扫中,皮下软组织中出现边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或者边界不清、呈斑片状软组织肿块是头颈部木村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2]。Gopinathan等[2]将皮下软组织肿块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边界清晰肿块或结节;Ⅱ型为边界不清、呈斑片状软组织肿块。Ⅰ型患者病程一般较短,增强后多呈均匀强化;Ⅱ型患者病程较长,常呈中度不均匀强化。他们认为木村病的两型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前后阶段。国内有学者[3]研究认为,木村病MRI表现有如下特点:同侧腮腺周围、颌下腺区和单侧或双侧上颈部淋巴结受累,淋巴结信号均匀,强化均匀,边缘光整,未见融合;受累组织、淋巴结信号特征常表现为T2像为稍高信号,T1像为等或稍低信号,强化后大多均匀强化。

本病例经病理检查后得到确诊,充分说明组织病理学对于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木村病是一种具有特殊临床病理表现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应与部分富含淋巴组织的肿瘤相鉴别。其病理特点为:①病变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界限不清,可侵犯唾液腺和骨骼肌,常常累及淋巴结;②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各病变组织中形成广泛的淋巴滤泡样结构,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见于滤泡间,多形成嗜酸性微脓肿;③滤泡间小血管增生,镜下内皮细胞呈扁平或低立方状,核大、椭圆形,位于基底部,胞质淡染略嗜酸;④组织纤维增生,严重者病变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4]。主要与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ALHE)相鉴别。后者好发于女性,以累及皮下为主,为单发无痛性皮下小结节或红色丘疹样病变为主,病灶直径多为1 cm以下,可累及淋巴结。其病理特点为血管病变,表现为血管母细胞增生、分化,形成新生幼稚血管,血管内皮细胞较大,呈上皮样改变,常呈墓碑状突入管腔,而木村病则无此改变[5]。

木村病的常用治疗方法:①手术切除:由于本病病灶多与周围组织粘连且多发,无明显边界或包膜,故手术不易彻底切除,术后亦容易复发;②激素,激素治疗效果较好,但激素减量的过程中应注意病情反复;③小剂量放射线治疗,总剂量控制在26~30 Gy,疗程2~3周[6];④免疫抑制剂,以环孢素应用较多[7]。

总之,临床上对于头颈部无痛性皮下肿块及局部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尤其是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及血清IgE升高者,应考虑到木村病的可能。需进一步行肿块或淋巴结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本病呈良性病程,预后较佳,一般不发生恶变,但有复发倾向,需加强随访。

[1] Kung IT, Gibson JB, Bannatyne PM. Kimura's disease: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21 cases and its distinction from angiolymphoid hyperplasia with eosinophilia[J].Pathology,1984,16(1):39-44.

[2] Gopinathan A, Tan TY. Kimura's disease: imaging patterns on computed tomography[J].Clin Radiol, 2009,64(10):994-999.

[3] 袁小平, 黄莉, 黄穗乔, 等. 头颈部木村病的临床特点和MRI表现[J].中国实用医药, 2010,5(34):25-27.

[4] 孙屏, 张熔熔, 蔡颖, 等. Kimura病临床病理学观察[J]江苏医学, 2011,37(4):459-461.

[5] 陆磊, 陈仁贵, 李小秋, 等. Kimura病和上皮样血管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5,34(6):353-357.

[6] 刘蕊, 刘湘源. 木村病一例并文献复习[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08,2(6):717-719.

[7] Sato S, Kawashima H, Kuboshima S, et al. Combined treatment of steroids and cyclosporine in Kimura disease[J]. Pediatrics, 2006,118(3): 921-923.

(本文编辑 杨美琴)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耳鼻咽喉科*皮肤科 上海 200025

蔡昌枰(Email:billycai56@hotmail.com)

10.14166/j.issn.1671-2420.2015.03.016

2014-12-30)

猜你喜欢

木村皮下淋巴
教你一套全身淋巴按摩操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奥曲肽持续皮下泵入给药在恶性肠梗阻姑息性治疗中的作用
北美淋巴水肿治疗师培养、认证及对我国的启示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台声》画坊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会阴侧切皮下美容缝合法在会阴侧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肿胀麻醉小切口皮下剥离加搔刮法治疗腋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