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词语教学

2015-02-09王美玲张茜

关键词:汉语交际词语

王美玲,张茜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词语教学

王美玲,张茜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汉语文化词语蕴含丰富的意义,从表层意义到深层的文化内涵,是无法用其它语言直译的,其含义与表面意义相差甚远,甚至是南辕北辙。这些词语在交际中却往往是一个句子的核心内容。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想要真正熟练地掌握汉语,尤其文化词语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需要重视的一个方面。汉语国际教育中学生较难掌握的汉语文化词语主要集中在价值观念、历史人物、神话传说、文学人物等四类。应把文化词语按其内容或者来源,让学生分类掌握。在文化词语的教学中要有选择、分阶段、有重点的选择一些常用高频汉语文化词语进行讲解。

文化词语;交际能力;汉语国际教育

一、何为汉语文化词语

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洪堡特以民族精神为基础,强调语言的创造性和语言使用中的民族性。可见,世界上不同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因其依托的民族文化不同而存在着千变万化的差异。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语言的变化、发展又和文化紧密相连。作为语言的基本构素,文化差异在词汇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和广泛。

汉语文化词语是指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词语,它们是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产物,也是记录中国文化的载体。文化词语是特定文化范畴的词语,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它本身载有明确的文化信息,并且隐含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含义,它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存在着渊源关系。[1]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或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词语。从字面上很难理解或准确地理解它们的意思,换句话说,字面上意思不是它们真正的含义,要理解它们,必须结合一定的文化背景。[2]有学者认为文化词语蕴含着社会文化意义。文化意义则指社会所赋予词语的引申义、比喻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3]很多文化词语并非本来都是文化词语,而是普通词语在长期使用中积累、沉淀了大量的汉语文化的内涵,逐渐被注入了深层的文化意蕴,在词语的表意下面隐藏着深意。

二、文化词语影响汉语语用能力

文化词语从宏观上看,数量较多,涉及面广。从微观上看,指称义和文化意义常交织在一起,其内涵丰富。更重要的是,几乎任何词语在一定的语境中都会产生文化含义。[4]汉语中此类词语很多,如颜色词、动植物词、数词等,都隐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寓意,承担了重要的文化信息,从字面上很难探究其真正的意义。这些词语有的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如红娘、春节、饺子;有的是受中国文化的制约,从表层意义到深层的内涵,根本无法用另一种语言直译。这些词语在中国文化中都具备了超出词语本身意义之外的文化内涵,在汉语中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意义。即这部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表达的是词语的象征比喻意义。如“红豆”在大多数情况下已经不是在指这种植物,这一意义在诗歌中沉淀,并在之后一千多年的文化中主要表达“相思”之意。

几乎每个文化词语的后面都有文化背景和相当丰富的意义,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和用途,会严重影响学习者的汉语交际能力。不同语言中词语的深层文化意义,只有在该民族文化固有的系统中才能真正的被理解。这类词语必须借助汉文化知识才能做出合理解释,对非本民族的汉语学习者来说是较难的,因其语用内涵方面和学生的母语大相径庭,是汉语学习者短时间甚至是较长时间也难以掌握的。因此,留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文化词语教学才能得以全面理解和完成。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要有意识的学习和了解文化词语,避免和减少文化词语带来的学习障碍和语用失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让学生正确地理解语言,得体地使用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进行顺畅的交流,就必须重视对学生文化词语的教学。

三、留学生较难掌握的几类汉语文化词语

柏拉图说过:“对词的了解导致对事物的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形态往往在语言,特别是词汇中留下痕迹。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许多反映特殊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本文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中学生较难掌握的汉语文化词语,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观念和词语的文化意义

不同文化中某些相同的词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义。拿动植物词汇来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我们的民族文化发生了重要的联系。很多动植物在汉语中都具有了丰富的象征意味。如对“龟”、“乌鸦”和“杜鹃”等赋予了超出动植物名称之外的文化意义。有些动物的象征意义是和动物本身的特点相关,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源于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性、文化传统和心理特点。[5]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狗”在中西方价值观中的不同。这种意义承载着该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另外,一些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特殊文化意义的词语,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并不代表任何超出词语本身意义以外的任何内涵。如中国人认为“马”、“喜鹊”、“牛”、“梅”、“兰”、“竹”、“菊”和“松”等动植物具有某些美好的品质,而“蛇”、“蝎”、“狼”则被认为是阴险恶毒的,如“蛇蝎心肠”、“白眼狼”等。这些词语有固定的深层文化意义。这些客观的植物或者动物,往往被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在交际中一旦进入语境,往往产生超越其字面意义之外的文化意义。

2.历史人物和词语的文化意义

许多历史人物因其不同的特点或成就,在人们心中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具有了深一层文化意义的符号。如诸葛亮、张良是智慧的化身,屈原、岳飞是忠诚的代表,秦桧、魏忠贤是奸佞小人的别称,杨贵妃、王昭君是美女的代称,包拯、关公是正义的象征,雷锋是助人为乐的标志。这些历史人物已经在漫长的历史沉淀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意义。人们只要一提到这些名字,产生的是与名字符号相对应的某些特点和品质,即在汉文化语境中形成了固定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姓名。而这些词语仅仅从字面是无法表现其真正意义的,必须了解其附加文化意义,才能够得体地理解并有效地使用。

3.神话传说和词语的文化意义

德国学者卡尔·施米茨说:“每个民族必须借助神话解答三个基本的问题,即: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了世界?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了人类?是谁用什么方法创造了文化?”[6]可见,神话里面隐含着人类文化的密码,或者说是同文化关系密切。许多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中国文化中已经被赋予了固定的含义。这些词语在汉语中都形成了本义之外的固定文化涵义。中国古代神话远不如希腊神话那样发达,但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神话传说,许多神话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其中一个主题就是美丽的仙女与凡间男子的结合,仙女成为“美丽”、“善良”的代名词,成为形容女性美貌和善良品质最常用的词语。我们经常用“仙女下凡”,“仙女一样”表达一个女子美好的容貌和善良品质。而很多留学生并不了解这个意义,容易产生交际障碍。

4.文学和词语的文化意义

文学对文化词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被符号化,成为一种象征。如关羽和赵云是勇猛善战的,孙悟空是正义的,窦娥是善良蒙冤的,潘金莲是淫荡的,林黛玉是敏感娇弱的,阿Q是自欺欺人的,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些文学作品人物在今天的语言中往往是被用来形容具有共同特质和属性的一类人,而且由这些人物派生出了更多的词语。如一提到“火眼金睛”想到的就是“孙悟空”,一说到“多愁善感”就能联想到林黛玉,一谈起精神胜利法,阿Q则首当其冲的浮现出来。另一方面是诗歌中一些词语指称的意义被多次重复,引出某种固定联想,代表特定的文化意义。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歌语言是一种尽量以形象化的符号来表达抽象感情的语言。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擅长充分运用意象来表情达意,如蝉、蚕、月亮、红豆、红袖、娥眉等,都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这些词语文化意义的获得和固定是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沉淀出来的。一旦固定了下来,便被在交际中反复的使用,大家对此文化意义是共知的。如说到“娥眉”、“红袖”、“云鬓”便是美女的代称,“蝉”、“菊”、“竹”是气节的象征,“月亮”总和思乡、相思等有密切的关系。

四、文化词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1.把文化词语按其内容或者来源分类教学。如颜色词“红”、“黄”、“白”、“黑”、“青”、“紫”,动植物词“喜鹊”、“凤凰”、“梅兰竹菊”,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等等。如“我比窦娥还冤”这句话,学生不了解窦娥这个人物代表“委屈”、“冤枉”,就不能准确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并正确地使用。等学生了解了“窦娥”的故事,知道“窦娥”一词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人物,是善良蒙受冤屈的人,便能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再如,“事后诸葛亮”、“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让学生了解诸葛亮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人物,告诉学生“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具有聪明智慧的人物,句子的意思就不难理解了。我们提倡在文化词语的教学中首先讲解各类词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部分,然后逐渐增加,帮助学生了解各类词语中常见的部分,增强学生对文化词语的理解和使用能力。

2.分阶段设计教学内容。对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按照汉语日常使用的频率,有选择、分阶段、分对象的选择一些常用高频汉语文化词语进行意义讲解,适量设置教学内容和讲解的深度。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不必多讲颜色词的隐含意义,因为在初级阶段的课文中,这些颜色用的大都是其本义,学生知道这些词语的本义,至少在初级阶段对课文的理解不会有困难。而到了中级阶段的教学,就要适当的加进颜色词中常见、使用频率较高的隐含意义。这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讲解不必过于复杂,可以只让学生简单了解和掌握常见隐含意义。到了高级阶段的教学,就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总结在交际中遇到的颜色词语的隐含意义,并就词语隐含意义进行教学,与文化课结合起来,对词语隐含意义的文化成因进行讲解。

3.注重文化涵义的阐释。在解释词语的同时,阐释其内涵意义。比如说“竹”、“菊”“乌鸦”等的文化含义的解释,它在汉语文化中一般表示什么样的意义。再比如讲到“上”、“下”“左”、“右”等词义时,有意识地把两字加以比较,并告诉学生“上”有先、高、贵的含义,“下”有后、低、贱的含义。这样既可以介绍文化知识,又扩大了词语的学习范围,让学生懂得其文化内涵和使用范围。对于熟语和人物类文化词语,可采用阅读加小故事的方法让大家掌握。如“草船借箭”、“卧薪尝胆”等。文化词语往往是一句话的核心,在整个对话中只要有一个词语不了解,就会造成对整个对话意义的不理解或者错误领会。老师可以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先让学生判断这句话中的意义,进而能主动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使用。

分阶段、有侧重的进行文化词语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初级汉语教学,是以语音和汉字等基础语言知识的训练为重心的,这一阶段侧重于介绍字词。中级汉语教学主要集中在使学生掌握并运用大量的汉语词汇和句式。这一时期的语言必须借助相关内容教学才能得以全面理解和完成。汉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实际上主要是文化语用能力的提高,这种文化语用能力的提升建立在学生掌握好文化词语之上。汉语词汇浩如烟海,意义丰富多彩,缺乏相关知识,没有文化背景知识,这些词语只能是一些认识或熟悉的“符号”。无法真正了解,甚至是不懂整句话的意思,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文化词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语用能力,汉语文化词语不容忽视。

[1]常敬宇.汉语词语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

[4]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33.

[6]陈建民.汉语词语与文化·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

[7]王勤.汉语熟语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3.

[8]曹炜.现代汉语词汇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1.

[6]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2:103.

[责任编辑 王俊虎]

H19

:A

:1004-9975(2015)05-0091-03

2015-06-15

2012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K040)

王美玲(1981—),女,陕西延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张茜(197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汉语交际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情景交际
学汉语
找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