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道教仙传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2015-02-09李蕊芹

关键词:神仙道教文献

李蕊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71)

近三十年道教仙传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李蕊芹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西安 710071)

中国古代道教仙传文学作为道教文学的重要分支,近年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文献整理考证、宗教学研究和文学研究三个方面。同时,在研究对象、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道教;仙传文学;文献整理;宗教研究;文学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道教文学命题提出以来,道教文学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从最初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确立、文学史分期的划分、研究方法的明确,到系统道教文学史的撰写、分段、分文体及个案研究等,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作为道教文学重要分支的仙传文学同样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大致而言,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仙传文学的文献整理与考证

面对多种《道藏》所载神仙传记文献,以胡守为《神仙传校释》、李永晟《云笈七籤》点校、王叔岷《列仙传校笺》、齐守成等《全真七子全书》校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点校本为代表的基础文献整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一些仙传小说如《八仙出处东游记》、《吕祖全传》、《唐代吕纯阳得道飞剑记》等都有点校本发行。另外还有一些选刊影印本,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的《道藏要籍选刊》选印了《历世真仙体道通监》《三洞群仙录》《汉天师世家》《仙苑编珠》等,单行本如《汉武帝内传》、《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仙传拾遗》等,一些改编后的通俗读物也为数不少。

考证方面,因汉魏六朝文学尤其是小说与道教仙传文学的密切关系,学者在研究时,不可避免对此期仙传文学给予较多的关注,如李剑国先生《唐前志怪小说辑释》、《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对原始神话传说、汉兴方士之神仙故事、道教所造作之神鬼之谈等文献进行搜佚补阙和校伪释疑的工作,并对作者、版本、源流及成书时间等进行了严密的学术考证辨析。日本土屋昌明的《四库本〈神仙传〉的性质及其构成要素》提出较少被论及的《四库全书》本《神仙传》具有独特的资料价值,并推测成书时期,发现四库《阴长生传》存有丹经赞等更古文字,从仙传传播角度进行文体演变分析。另外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谭正璧《中国小说发达史》等多种小说史都对汉魏仙传文献进行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考证。除了专著外,相关考证的论文也为数不少。如陈洪《<列仙传>成书时代考》、黄非木《关于〈列仙传〉校正》、王青《〈列仙传〉成书年代考》、刘剑锋《论葛洪的生卒年及相关问题》、柴红梅《<神仙传>异文释例》、王守亮《〈汉武故事〉作者与成书时代辨析》、赵益《〈汉武帝内传〉与〈神仙传〉关系略论》等文都对汉魏时期仙传文学做出详尽的考证。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仙传尤其是唐及以后的仙传文学,脱离传统文学史研究的范畴被独立出来,引起学者的研究热情。如罗争鸣先生致力于杜光庭仙传文学研究,对《道教灵验记》、《墉城集仙录》等版本、成书年代、编撰目的及结构进行细致的考证。卞孝萱《崔少玄传作者考》一文对著述权进行考证,日本学者尾崎正治对《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各版本的性质进行厘定等。

尽管成绩斐然,但上述研究显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点校和考证主要集中在部分影响较大的著作如《列传传》、《神仙传》等,为数不少的仙传文献的叙录和考证工作尚未全面展开,而以志、传、状、记、述等传记形态出现的大量文献因为零散短小,还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二、仙传文学的宗教学研究

目前学界从宗教学视角对仙传文学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修仙伦理及仙凡关系方面,学界主要考察宗教伦理与世俗生态的纽结发展。苟波针对这一论题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分别阐述了道教神仙传记体现出来的从“无情”到“有情”的仙凡关系、从“出世”到“入世”修仙伦理的发展演变、神仙观念的多元化及演变[1];考察了神话、仙传、“游仙”小说中的“仙境”,发现仙境在道教影响下由“远”而“近”,由“不可达”而“可达”,修仙理念也从“帝王成仙”演变到“人人可仙”,仙传及游仙小说中还出现新的成仙观念、梦中访仙故事和修道伦理[2];指出了早期道教特殊人群成仙、技术成仙思想的伦理缺陷,认为随着道教的发展,伦理在修仙中的作用被逐渐重视并发展出新的修仙思想[3];进一步从神仙传记分析早期道教对社会伦理、家庭伦理的怀疑和否定,对宗教伦理超越性的强调,认为“地仙说”的出现是神仙思想与世俗社会的融合[4]。谭敏《仙由技成——道教成仙方式的现实性生存特征》一文分析《列仙传》中“仙由技成”成仙方式所表现出的道教早期神仙信仰重视人现实性生存根基的特点[5]。此外刘湘兰还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汉武故事”系列的文章结构和人物关系的安排,揭示早期道教对仙凡伦理的思考,即强调道教信仰具有凌驾于世俗皇权之上的崇高地位,从而达到宣传道教教义的目的[6]。

2.在神仙思想及渊源分析方面,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尤其体现在道教史及道教传播研究成果中,立论基础则为包括各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内文献、社会民俗、活动及仪式等的综合文献,完全基于仙传文学的神仙信仰研究相对较少。如日本小南一郎《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是较早以仙传为研究对象的论著,书中分别论述了西王母与七夕文化传承、《神仙传》的新神仙思想、《汉武帝内传》的形成,其研究也已扩展到传统的文学研究之外,而涉及到神话学、宗教学、民俗学的广阔领域,同时又结合了现代西方文化人类学和结构主义、比较学派的观点和方法。译者孙昌武也撰文讨论了从《列仙传》到《神仙传》神仙观念和神仙思想演化的情形。

3.在神仙谱系及演变分析方面,对“女仙”、八仙或某一小说中神仙群体形象的断代个案研究较多,形象演变研究相对较薄弱。蔚为大观的是基于《墉城集仙录》的女仙谱系研究。女仙见于《真灵位业图》、《真诰》、《墉城集仙录》、《太平广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等文献,但女仙群体研究主要基于《墉城集仙录》,学者总结“美丽、青春、善良、神力”的女仙形象,并归纳了女仙谱系及女仙崇拜的“等级性、家族性、独立性、多重文化性、使命性、成仙途径多样化、区域性”等特点①孙亦平《论道教女仙崇拜的特点—从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谈起》,《中国道教》2000年1期,第25-27页;李莉《杜光庭笔下的女仙世界—从<墉城集仙录>探析道教女仙崇拜的特点》,《中国道教》2002年第5期,第7-9页;谭敏从《<墉城集仙录>中女仙的神性品格看道教独有的平等女性观》,《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第41-46页;陈静《道教的女仙——兼论人仙和神仙的不同》,《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33-39页等。,同时还涉及女仙身上的道教元素所蕴含的文化意蕴[7]、反映的社会思想观念、风俗习惯和文学艺术发展现状等[8]。罗争鸣总结了《墉城集仙录》中所列女仙的材料来源、女仙谱系构建、作者神仙位业说等,主要偏重于文献研究[9]。一些重要的女仙也引起学者的关注,如西王母形象,学者梳理了先秦两汉时期西王母传中“主刑杀”、“掌不死药”、“护佑赐福”、“西方昆仑”等主题,分析六朝时期道教神学体系完成西王母由神话女神到道教女仙的形象转变,认为《墉城集仙录》确立了西母是“洞阴之极尊”、三洞经书的传授者的道教形象。当然作为女仙的最高领袖,西王母研究远超出宗教学范畴,文献也不局于《墉城集仙录》,相关研究成果由《西王母文化研究集成(论文卷)》收录。此外,麻姑、九天玄女、杜兰香、谢自然等也是学者关注焦点②胡长春《道教女仙麻姑考》,《中国道教》2004年第5期,第38-40页;李景梅《古代小说中的“九天玄女”考论》,《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2期,第59-72页;李建国《〈神女传〉〈杜兰香传〉〈曹著传〉考论》,《明清小貌研究》1998年第4期,第153-168页;曹国庆、胡长春《麻姑的传说及其信仰民俗》,《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7期,第34-37页;李光辉《谢自然“白日飞升”及其影响》,《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28-32页。。八仙形象研究同样取得丰硕成果,代表学者有王汉民、吴光正等,当然,研究文献同样不局限于仙传文学,还有历代笔记、志怪小说、通俗小说、戏曲等,研究范围包括史实考辨、故事钩沉、宗教文化、民间信仰等诸多方面。

上述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如研究仙凡伦理关系应参照儒、释文化的影响,并从仙传与道教史的同一性和矛盾性进行考察,深入系统地考察历代仙传文学的神仙思想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而神仙形象和谱系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和集中性特征,基于仙传文学的系列神仙形象和谱系研究相对不足。另外仙传文学的文献独立性还待确立。

三、仙传文学的文学研究

相对于仙传文学的宗教学、文献学等研究而言,从文学角度分析神仙传记的成果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仙传文学的叙事学和符号学研究。如在传记叙事研究基础上关注仙传的叙事特征,并倾向将仙传与史传进行比较,从文史互动的角度考察历史人物与民间传说的演变轨迹。如《从〈十二真君传〉看初唐仙传叙事模式之新变——兼论其与〈晋书〉、〈搜神记〉之关联》一文分析初唐仙传叙事技巧、想象方式对六朝文学的超越及与史书、志怪在文体与叙事方面的交融关系[10]。《元代以前的神仙传记与史传重出道士之比较研究》一文比较仙传与史传在价值取向、描述内容和叙事视角三个方面的差异[11]。《宗教真实与文学想象——〈太平广记〉仙传小说的叙事特征》一文认为仙传叙事借鉴了史传结构展示神仙宗教真实性,以模糊叙事语句遮蔽超现实的虚幻性,以对比、衬托等叙事技巧凸显神仙的永生,以程式化的叙事模式强化宗教目的[12],类似的研究还有许多①姚圣良《史传体例寓言笔法——〈列仙传〉〈神仙传〉叙事模式探析》,《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第18-21页;谭敏《〈列仙传〉叙事模式探析——与史传之比较》,《宗教学研究》2004年第1期,第128-132页;程群《〈续仙传〉小说元素辨析》,《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第1期,第69-75页。,此不赘述。此外,詹石窗《南宋金元道教神仙传记的人生境界》一文从符号学的角度考察仙传文学。但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还比较零散,对仙传文学文体类型特征的整体构建尚嫌不足。

2.仙传文学的文学史价值研究。孙昌武先生通过对比《列仙传》、《神仙传》的异同,认为二书的编撰正值古代小说体裁形成期,是后来仙传文学的滥觞,为后世仙传小说、诗文或者神仙道化剧及民间传说等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主题、体裁、人物、事典、情节、语汇等。同时作为艺术玄想的产物,二书对于拓宽创作思路、丰富构思方法更提供了典范,给后人以无尽的启发[13]。刘湘兰等文也从叙事艺术切入以强调《神仙传》对后世文学史学的影响[14]。苟波则借用西方神话研究的一些方法,来探讨仙传文学对“控制自然”的神话思维方式、对和谐、优越、自由等理想生活神话表达的继承和发展[15]。陈洪先生《〈列仙传〉的道教意蕴与文学史意义》则从叙事模式和题材类型入手,认为《列仙传》是神仙志怪的开山之作,并开拓了魏晋六朝游仙文学的新语境[16]。吴光正从母题学角度讨论了仙传文学形成的原型或母题。他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宗教故事总结为11个故事类型如“下凡历劫”“成仙考验”、“悟道成仙”等,并对这些原型或母题的发展变化历程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梳理,进而探究这些宗教故事在文化学、叙事学层面的意义与价值和对后世小说的影响[17]。此外还有台湾学者如李丰楙等关注明代仙传小说、仙传对明代仙传小说的影响等等。

这些研究都立足小说史,借用中西方的文学理论,然后将仙传文学置于小说艺术发展史的宏观视野下进行思考和价值定位。但从诗文戏曲等多种文体角度来考察仙传文学的研究还未成风尚。至于仙传中的故事类型、典故虽也为学人提及,却失于零散。

四、仙传文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如上所述,通过学者三十多年的辛勤耕耘,仙传文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思路都已打开局面,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缺陷和不足。

首先,研究对象相对狭隘。不论是对仙传文献的整理和考证,还是对仙传文学的宗教学和文学性分析,学人所关注和借以立论的文献基础主要局限于一些较为知名的著作,如《列仙传》、《神仙传》、《汉武帝内传》、《搜神记》、杜光庭道教文献等,而《道藏》中为数不少的仙传文献的叙录、考证和研究工作尚未全面展开,三洞记传类之外尚有以志、状、记、述等传记形态出现的大量文献因为零散短小,还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一些教外仙传小说、文人笔记也因在文学史的卑微地位而未能激起学者的研究兴趣。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系统梳理各种经藏目录和相关丛书、类书等所载以各种形式存在的神仙传仙,理清现存版本及各版本之间的传承关系,尤其是比较教内《正统道藏》本与教外流传本的异同,从中窥见道团、官方、民间不同版本编收者的叙事目的。同时搜集各文献在其他目录类书籍中的著录情况,尽可能地排列所有仙传文学的时代脉络,从而准确定位各文献的历史坐标和逻辑序列,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更为全面的文献基础。

其次,研究视野比较局限。总体来说,仙传文学的宗教学研究还处于分析文本表层所显现的神仙思想和修仙伦理阶段;文学研究还处于用中西方现成的文学理论来分析仙传文学的艺术价值阶段,虽然学者尝试去定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思路依然是传统的艺术分析。因此,在做宗教学分析时既要考虑道教史的发展演变,更要结合儒、释文化的影响,深入系统地考察历代仙传文学的神仙思想、神仙形象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道教与这些作品互相影响的关系。在仙传文学的文学研究方面,既要考虑传统文学研究的方法,更要结合道教文学的研究特征,进一步开拓研究领域,如考察仙传与神话、史传、道教神仙戏曲、神仙小说、诗词歌赋、散文的相互改编关系,总结仙传的文体特征、结构规律、思维特征、语言倾向、隐喻象征及符号类型、审美意象、美学范畴以及总体的时代特征,深化研究仙传中诗歌、仙歌等附属文体的特征和意义,结合民俗学,将仙传放在母题研究中进行研究等。此外,从哲学、文献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研究也还有广阔的学术空间。

最后,研究思路和方法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依附性,未能脱离传统文学、文化学研究窠臼。如文学性研究未能区别于传统的文学研究,更未能表现出道教文学的独特方法或思路,甚至连对仙传的宗教学研究也往往混淆于传统文学研究,如近年来一些硕士致力于仙传研究时,在章节规划时往往包罗万象,先是神仙形象或神仙思想分析,然后是艺术分析,在思路和方法上表现出明显的混合性。因此在作研究时要尽可能地结合仙传文学创作的独特性作具体研究,如考察某些神仙(道士)师承交游等道教活动与文学书写的转换;仙传文学中包含的特殊宗教情感体验;从民间文化和民俗学视野看道教仙传叙事,建立仙传与地方山经图经、真人图赞传记、圣迹集及感遇记等的联系;仙传文学对宗教文化的直接影响和综合效应;从心理学视野出发,探求仙传叙事对传统思维、社会思潮与集体心理的广泛作用等。

[1]苟波.道教神仙传记与神仙观念的多元化及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2010(5):114-120.

[2]苟波.中国古代的“仙境”观念、“游历仙境”小说和道教伦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4(9):61-66.

[3]苟波.从神仙传记看早期道教修仙伦理的演变[J].四川大学学报,2013(5):53-59.

[4]苟波.从神仙传记看早期道教对神仙世界超越性问题的认识[J].宗教学研究,2013(4):30-37.

[5]谭敏.仙由技成——道教成仙方式的现实性生存特征[J].云南社会科学,2003(4):79-82.

[6]刘湘兰.论“汉武故事”修辞性叙事的宗教意义[J].武汉大学学报,2011(2):88-93.

[7]田晓膺.墉城女仙服饰“青”、“紫”设计符号的文化意蕴[J].宗教学研究,2013(2):70-73.

[8]刘淑丽.东晋仙道文学中的性别分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0(6):105-109.

[9]罗争鸣.杜光庭道教小说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5.

[10]李鹏飞.从《十二真君传》看初唐仙传叙事模式之新变——兼论其与《晋书》、《搜神记》之关联[J].齐鲁学刊,2000(6):88-94.

[11]钱敏.元代以前的神仙传记与史传重出道士之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2009(2):125-126.

[12]曾礼军.宗教真实与文学想象——《太平广记》仙传小说的叙事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5-41.

[13]孙昌武.作为文学创作的仙传——从《列仙传》到《神仙传》[J].济南大学学报,2005(1):22-30.

[14]刘湘兰,洪伟.论葛洪《神仙传》的叙事艺术及启悟文学意义[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95-99.

[15]苟波.道教神仙传记的神话思维探讨[J].宗教学研究,2012(4):31-38.

[16]陈洪.《列仙传》的道教意蕴与文学史意义[J].文学评论,2010(3):106-111.

[17]吴光正.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王俊虎]

I206.7

:A

:1004-9975(2015)05-0063-04

2015-04-12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古代道教仙传文学研究”(13CZW054)

李蕊芹(1979—),女,山西芮城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神仙道教文献
神仙也要自力更生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自主
遇见老神仙
老神仙变魔术
西夏道教补议
中国园林中道教文化的应用与影响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