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15-02-01巴宁

中国实用医药 2015年25期
关键词:循证心肌梗死住院

巴宁

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巴宁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方法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循证护理模式。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心律失常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花费明显低于对照组,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改善预后, 提高护理质量。

循证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患者由于情绪紧张、劳累过度等引起的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症状,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危急现象,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近几年,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在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时给予一套规范的护理, 对改善患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组研究中, 通过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加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 观察其护理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2012年8月~2015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 男55例, 女45例, 年龄41~77岁, 平均年龄(62.1±7.9)岁;全部患者均为发病48 h内入院。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护理内容包括病情监护、按医嘱给药、心理护理、疑问解答等。

1.2.2 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循证护理模式, 具体方法包括:①组建循证护理小组, 对小组成员进行循证护理相关培训,使小组成员熟练掌握循证护理的有效方式, 指导小组成员学会使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 对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病情进行数据检索, 以便给予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②护士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针对患者病情给予对症处理, 严密监测患者者生命体征情况, 待病情平稳, 未见恶化的情况下, 给予循证护理。a.病情观察, 制定合理的、有预见性的护理方案。心律失常多发于急性心肌梗死后1~2周, 发病24 h内最为多见, 因此应严密观察患者病情情况, 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先兆时, 应给予积极的对症处理。b.控制诱发因素。保持病区及病室安静, 病区内禁止大声喧哗, 控制每天探病时间及人数, 保持病房内的相对稳定的温湿度, 使患者得到充分休息,保持情绪缓解。c.心理护理。每日巡视时与患者主动沟通,了解患者心理存在的顾虑, 并给予积极的解答, 讲解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常识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少对疾病的顾虑及畏惧, 从而有效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d.饮食护理。优化饮食方案, 可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 了解饮食习惯, 并给予适当指导, 适当食用粥、面汤等稀软、清淡的食物, 食用低钠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 提供一日饮食清单, 忌饮料、酸奶类刺激性食物。e.健康指导。向患者发放宣教手册, 健康教育形式可采用多样化, 如与患者聊天时给予渗透性讲解, 或发现患者不良生活习惯时, 给予及时纠正, 并指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1.3 观察项目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 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平均医疗费用、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自制健康知识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包括疾病发病原因、注意事项、预防方法, 饮食干预方法、生活习惯等内容, 问卷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 健康知识掌握越好;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内容包括住院环境、护士工作的积极性、态度、护理预见性、是否处理、完成每日护理目标等, 护理满意度问卷满分100分, 得分越高, 护理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5例, 心律失常发生率10%, 对照组发生心律失常12例, 发生率24%, 两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率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1.2±2.1)d、平均卧床时间(3.1±0.7)d、平均住院花费(5204.4±514.7)元、患者健康知识平均得分(90.1±5.9)分、患者对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94.5±10.7)分。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7.2±2.8)d、平均卧床时间(5.9±3.4)d、平均住院时间(7541.5±654.7)元、患者健康知识平均得分(74.8±5.4)分、护理满意度平均评分(74.8±8.7)分, 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平均住院花费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患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 是指在原有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 冠状动脉供血突发急剧减少或中断, 引起心肌出现严重且持久的缺血症状, 导致心肌坏死。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的最为常见症状[2]。研究指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 h的死亡率可高达50%, 而给予患者制定一整套规范、科学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 改善预后,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

循证护理是由循证医学演化而来, 是根据患者疾病的诊断、疾病本身或手术而制定出的一套规范的诊疗、护理模式,其护理活动从患者入院初期到出院, 在一个规范的护理模式下给予护理干预, 以提高治疗疗效, 提高患者遵医行为, 降低医疗费用的增长, 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应用循证护理模式, 护士改变过去盲目、机械的护理方法, 根据自身专业知识、临床经验, 结合数据库相关文献总结出的经验, 给予患者有计划、有规范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 将传统的被动式护理服务转化为主动的护理服务, 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在给予针对性护理服务的同时,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本组研究中, 通过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平均卧床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表明运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花费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 表明循证护理模式明显减轻患者负担。除此之外, 患者护理满意度及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这对于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从而促进病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 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提高患者临床疗效, 改善预后, 提高护理质量。

[1] 孙茂莲.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齐鲁护理杂志, 2006, 12(3): 197-198.

[2] 戴琳峰, 杨晖, 何蓓芳.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及护理.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10): 795-796.

[3] 罗淑霞.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影响.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3): 63-6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5.190

2015-04-01]

450000 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

猜你喜欢

循证心肌梗死住院
妈妈住院了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在ICU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