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艺学与设计艺术学的对望
——对当前设计艺术教学的思考∗

2015-01-30胡晓东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民艺艺术设计学科

胡晓东

民艺学与设计艺术学的对望
——对当前设计艺术教学的思考∗

胡晓东

民艺学对于中国艺术设计的文化身份识别,对于中国经济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将有效地发挥调节和补偿功能。借助民艺学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把设计艺术学置于学科交叉和综合的位置,从而更加整体、全面地把握设计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艺术设计及其教学方法的认识,实现设计对社会的改造。

民艺学;设计艺术学;交叉学科

一、设计艺术学科设立的背景

1.设计艺术学科的定位

1998年,在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目录中,以“艺术设计”(研究生专业目录又称为“设计艺术”)替代了原有学科名词“工艺美术”,在这之后的几年间,全国有一千多所高校包括艺术专业院校、综合类和工科高校都陆续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欧美现代设计教育正式在中国大陆生根发芽并枝繁叶茂。

“艺术设计”在名称上经历了“图案”、“实用美术”、“工艺美术”到“艺术设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轨迹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教育价值观的中西融合、学科性质及课程设计的完善更新等内在关系。在2012年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中,设计学学科的专业培养目标与以往专业目录中陈述的专业培养目标相比,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陈述如下:“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学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1]专业目录中对此专业的介绍体现了对中国本土设计文化发展的思考,及设计师如何在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中,遵循时代发展,同时提倡个性化特质,从而配合社会经济建设,提升生活文化品质。

2.高校设计艺术教学的现状

设计艺术与社会经济有着紧密的关系,高校设计艺术专业的大规模扩招与设计人员的培养,是基于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市场经济发展及由此而来的生活巨变的需要。西方各种不同的艺术教育思想、理论和教学经验不断传入中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进步和发展,而设计教育在中国的迅速落地也带来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各地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从模式到内容十分相似,教学方法落后,评价标准保守单一;人才培养同质化,无法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需求;片面强调技能培养且综合素质普遍较低,学生不了解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不了解设计与民众消费需求的关系,甚至不了解专业学习的目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不完整,毕业生就业不稳定且存在盲目性。

随着设计艺术与中国现代化建设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加之三十余年来教学与实践的经验教训积累,设计教育者与设计师对“现代性”的认识逐渐加深,设计需要符合中国人生活习惯与文化品味的意识愈发强烈。

全球化下的中国,如何积极吸纳前沿性的设计教学思想,实现本土设计的继承与创新,是当前需要面对的历史任务;设计艺术教育的转型,需站在现代的角度引领生活,针对学生的创造性、理解力、研究意识、动手技能、沟通技巧、执行力等进行综合培养。设计教育观念应更加包容和开放,学科的交叉性将在此背景下蕴含巨大能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与中国人传统生活内容息息相关的手工艺文化——民艺,就是其中一块“可以攻玉”之石。

二、民艺学发展概况

1.民艺学的兴起

19世纪后半叶,英国的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人发起了“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强调设计应“师承自然”、忠实于材料和适应使用目的。在这一运动的启示下,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著名的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在研究宗教哲学的同时,开始收集、整理、研究日本、朝鲜的民艺品,成为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者。他创造了“民艺”一词,即“民众的工艺”,[2]59“以实用为主导、以服务于民众的生活为目的而制作的器物”[3]23为研究对象;并以“一村一品”的民艺运动为手段,来实现保持日本民族文化的纯朴、延续国民精神。

中国早在20世纪初期即已开展了对民艺的研究与保护。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蔡元培、鲁迅、刘半农、沈尹默、顾颉刚、周作人等都曾为民俗研究的兴起作出重要贡献。在民俗研究的过程中,民艺品的收集与研究同时成为工作的主题。20年代,无论是北京大学、厦门大学还是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成立的民俗学会及风俗陈列室,都实际将民艺的收集、陈列、整理囊括其中。

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提出民艺学科的建设问题,是张道一先生在八十年代末发表的《中国民艺学发想》这篇民艺理论论文。他以民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宗旨及民艺的分类、成就、比较研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明确了民艺的学科构成。由此,“民艺学”从单纯以艺术学和美学为研究角度的“民间美术”,在几代人的努力下,逐渐发展成集社会学、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艺术学、美学、历史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丰富了该学科的理论和研究体系。

除了理论研究,近年来,地方政府、文化名人、艺术家等也积极参与到民艺的实践中。2009年,朱哲琴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发起了“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公益项目”,从民族音乐及民族手工艺两部分展开,旨在传承与发展中国文化,推动民艺,推动“中国创造”的发展;2011年欧宁与左靖发起的“碧山计划”实验项目,着力于对安徽黟县碧山村源远流长的历史遗迹、乡土建筑、聚落文化、民间戏曲和手工艺进行普查、采访和研讨,在此基础上邀集当地人一起合作,进行激活和再生的设计,以多种方式为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奉献才智,重新赋予农村活力,再创农业故乡的构思;2013年浙江省将建设一千个农村文化礼堂列入了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这一举措以期解决处在农村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之中的人们在情感与家园间的精神、生活疏离,以期改善民生、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构建农民精神家园。

2.民艺的特征与设计原则

民艺品是民众自身创作生产的,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品,所以它不仅适合民众的生活方式、使用习惯,还必须符合广大民众的审美趣味;它除了内在的单纯、朴素的美之外,还包含了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就地取材等要素。

因此,民艺首先是生活的,将研究和生活分离,研究和创作剥离,其认识只能停留在感性阶段。一种民艺品的存在,与它生存的地理区域、生活习俗和地方风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在其功能和外观上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性特征。其次,民艺是实用且廉价的,它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自然的品质,将设计与制作有机结合,并在长期反复制作中日趋纯熟;华而不实、粗制滥造与实用相违悖,自然、质朴、结实、安全才是民艺品的特色。最后,民艺之美是社会之美,制作是为了使用,生活中没有比使用更能体会美的存在,它蕴含了民众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了不同区域社会文化的传统和继承关系。[2]39

民艺的这些特征符合现代设计的一些原则,如手艺人在设计制作时要考虑尊重和符合客观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合理原则);设计品应当具有目的和效用(功能原则);要考虑经济核算问题,如原材料、工时、运输、贮藏、推销等费用的合理性(经济原则);手艺人也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因材施技,以利于优质高效地批量生产(科技原则);在设计时也要考虑产品应具有的信息成分,如传统吉祥图案对政治、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生活理想的反映(信息原则);他同时也要考虑产品造型需具有一定的审美品位,从而给受众以美感享受(艺术原则)。

虽然民艺的某些功能形式已不再适应现代生产与生活的需要,但重要的是理解民艺的特征和设计理念,即创作者与受用者之间通过物化形态而表现出的高度统一,发扬蕴含在民艺中的人文精神。

三、民艺学与设计艺术学的对望

1.民艺学与设计艺术学的交融

日本著名民艺学家柳宗悦曾说:“从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们身着衣物而感到温暖,依靠成套的器物来安排饮食,备置家具、器皿来丰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艺是贫弱的,生活也将空虚……”[3]13这句对民艺最质朴而直接的描述,难道不是当代艺术设计所要实现的服务与提高人类生活这一诉求目标吗?沃尔特·格罗庇乌斯在1926年《德绍的包豪斯——包豪斯的生产原理》中对生活器物也有类似的论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必需要求都是一样的。家、家具和设备,每个人都需要这些东西,它们的设计更多地牵涉到理智,而比较不会用激情。”[4]他以更贴切于设计的理念出发阐释了产品受限于自然、功能等因素,并要求我们理性而带有科学的色彩去设计物品的形式。

设计艺术学作为工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衍生出的一门实用型艺术学科,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或是染织服装设计都有着共同的生产、市场、管理、营销等外在制约条件与全球化和商业化的目标,还有着共同的内在思维方式和技能修养。作为从工艺美术学发展而来的学科,它们根据不同时代的社会需求呈现出着不同的学科面貌,但设计为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协调人与物的关系则是永恒不变的中心思想。

我们对民艺价值的判断和评估,不只是局限于其艺术形态等的美学价值,而更多的是关注它背后的具体内容。民艺体现了人与物、人与环境、设计与制造的有机构成关系,是一个完整的传统文化知识系统。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方式,民艺学对于中国艺术设计的文化身份识别,对于中国经济及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将有效地发挥调节和补偿功能。借助民艺学的研究成果及研究方法,把艺术设计学置于学科交叉和综合的位置,从而更加整体、全面地把握设计自身的性质和特征,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当代艺术设计及其教学方法的认识,实现设计对社会的改造。

2.对设计艺术教学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的设计艺术领域开始在实践中接受并运用包豪斯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包豪斯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在介绍与认识、学习与挪用、实践与变化过程中,成为艺术设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从而深深的影响现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一代代中国设计师的设计经验和生活美学。遗憾的是其中大多数人虽略懂得了现代主义、三大构成等表现形式,却回避了包豪斯所确立的“教育——研究——设计生产”的教育体系,忽略了“面向生活”、提升生活艺术品质的设计目标与意义。

“包豪斯的作坊本质上是一些实验室,在这里,我们研究着适于大批量生产的、具备时代典型特征的设计原型,并且进行着仔细的、不断的改进。包豪斯的意图是,从这些实验室里培养出一代新型的、前所未有的协作者类型来,它们将在工业界与工艺界施展身手……”[4]学校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它应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及知识准备去面对现实生活。包豪斯所呈现的艺术样式是可以教的,但它的教育理念、体系、艺术目标是我们发展中国设计艺术教育的有效途径。

由于西方现代设计艺术潮流逐步进入中国的设计教育体系,受其影响,作品在设计理念与风格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可是一个制造大国只有劣质的仿造,而无本土文化的差异性,甚至连使用的合理性、结构设计的科学性、材料运用的工巧性都在严重缺失。这反映在教学中即是对设计视觉效果与表面形式的过度强调,忽略了设计与生活、文化、技术的本质关系,这种教学体系是不完整的。民艺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它所保存着的最根本、最质朴的传统文脉,在日益加快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更应清晰地看到民艺与现代设计艺术间诸多原理原则的相通点。把民艺学引入设计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从社会学的角度思考设计背后的综合因素,将设计与工艺相结合,并以切身的情感来做设计,这即是民艺学与设计艺术学对望的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髙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62.

[2]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柳宗悦.工艺文化[M].徐艺乙,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M]林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223.

(责任编辑:李 宁)

Isologue of Folk Art and Design Art—Thinking of the Current Design Art Teaching

HU Xiaodong

Fo1k art wi11 p1ay an effective adjust and compensation ro1e in the cu1tura1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art and design,an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1 va1ue system.Using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methods of fo1k art,putting design art in the interdiscip1ine and comprehensive position,and grasping comprehen⁃sive1y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sign itse1f,wi11 he1p us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design art and its teaching method,and rea1ize the socia1 reconstruction by design.

fo1k art;design art;interdiscip1ine

J50-4 G642

A

2015-06-26

胡晓东(1982— ),男,浙江绍兴人,中国美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平面设计教育方法论研究。(绍兴310024)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3年度科研计划资助项目《民艺学与设计艺术学的对望——对当前设计艺术教学的思考》结题成果。(项目编号:Y201327727)

猜你喜欢

民艺艺术设计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星.云.海》
《花月夜》
略论柳宗悦“民艺”理论及思想
“超学科”来啦
我们为什么关注民艺??
民艺是什么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民艺记录师